【摘要】在現今的中職校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所占比重極少,筆者認為,古詩文對學生的的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對他們的三校生高考也有幫助。因此,從幾個角度闡述了在課外給學生進行古詩文加餐的一些設想和做法。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 現狀 作用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2-00-02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從產生以來,滋養了無數文人和百姓的精神。意蘊深遠、富含人生哲理。可惜,在現今中職校的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所占比例少得可憐。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而且,就算僅有的幾篇,也是淺顯得很,如《三字經》等。缺少能提供學生系統學習的好作品。而在考試中,古詩詞不外乎考些默寫。引不起學生的重視。這樣,長此以往,把我們老祖宗留下的這些精粹,快要遺忘殆盡了。說到有些詩詞名句,學生難得有幾個知道是誰寫的。學生對語文課的印象也越來越沒有詩意,覺得枯糙乏味、味同嚼蠟,毫無詩情畫意。
那么,中職校生就不需要古詩文的滋養嗎,恰恰相反,我覺得,他們更需要。因為,他們更欠缺。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中職校學生對語文課的印象估計更多的是死記硬背,而非陶冶情操。而語文的教育功能,不僅僅是去了解一些語法和知識點。我們應該去還原語文教學的另一根本特性-人文性了。古詩文蘊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正是給他們補課的絕好素材。那么,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到底如何去填補這個空缺呢?
既然在教材中,只有那么杯水車薪的幾篇,那么,只能在課外給學生多加補課,才能通過一定的量去達到增進了解、陶冶熏陶的作用。具體做法,淺談幾點。
1 實施設想
1.1編寫講義
要教授,那就得有資料,而現成的適合中職校生的詩文教材很難覓到,那么就需要教師自己選編一本適合學生實際的講義。
在編寫之前,我先去查閱了初中和高中的必背篇目,然后刪去篇幅較長的,保留短小而富有哲理的。然后,再補充進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如《詩經》、《論語》、《老子》中比較接近學生生活的,摘選進去。當然,如果時間上允許的話,還可以再增加其它的經典,只要是短小精悍而且對當代學生有裨益的均可,按由短到長的順序排列。
1.2見縫插針
中職校教學比較輕松,教學內容也相對偏少,所以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時間 ,組織教學。課堂上可以利用練習課上多余的時間進行講解。另外,也可以利用班級的晨會課和午會課,見縫插針。從整體時間上講,一周基本安排1-3篇的鑒賞和默寫,先請學生自己預習、熟讀。在此基礎上,教師對詩歌作者、產生背景稍加講解,然后就詩文內容與學生共同探討賞析。然后,次日安排默寫。如此,積少成多。
1.3循序漸進,形成系列
學習時,先選簡單短小的,然后是較長的。先詩詞,再古文。當然古文也選擇短小而哲理豐富的,否則要占較多的時間,影響語文教材已有篇目施教。如此,從一年級開始,連續兩到三年。這樣到四年級高復時,學生應該積累了較深厚的古詩文底子。
1.4環境熏陶
為了讓學生更快地熟悉并喜愛古詩文,可以在班級布置上花一些心思,如在黑板一角設置詩詞角,讓學生自己去找素材,隔兩天就更換一下內容。另外,也可以在教室中掛一些名句的條幅。讓學生時刻沉浸在詩香詞韻的熏陶中。
2 授之以漁
古詩文這種文學樣式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鑒賞古詩文之前有必要回顧、補充一些鑒賞知識,讓學生得其門而入。
2.1補充一些古詩文的基本入門知識
如告知學生關于詩歌的一些基本知識,如對仗,平仄,押韻、意象以及詩文的分類、流派等等,讓學生能對古詩文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深入地鑒賞詩歌。
2.2了解相關歷史,加深理解
對古詩文的學習,勢必會牽扯到相關歷史,所以,給學生介紹一下中國的歷史,可以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幫助。所以,從有文學形式開始出現的先秦,一直到五四運動結束的中國文學史,教師要適當地講一些,至少一條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圖要讓學生基本了解,以及各個時代的主要文學樣式。也可以講一些各個時代的文人逸事,增強學生興趣。
2.3教一些古詩詞鑒賞的方法
1) 知人論世
古人的許多作品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要深切了解詩歌的主題和感情,不能脫離作者的經歷和所處的時代。如在朝廷政治腐敗,奸人當道時,許多志士仁人遭到打擊和排擠,空有滿腔報國熱情而不得伸展,他們的詩文中就會流露出郁郁不得志、報國無門的悲憤。當然,有些詩人會以貌似灑脫的言辭來反籿社會的黑暗和對社會的不滿。那么,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特殊經歷和社會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所以,每一篇詩文在鑒賞之前,教師或自己補充或叫學生自己上網查相關資料,因為有些作品,如果不聯系這些,單從字面上是很難去看透作者真正想闡發的主旨。
2)聯想想象
有些詩歌的描寫,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瑰麗、縹緲的幻景,就需要我們調動自己的已有經歷去發揮想象和聯想,從而去體會作者的意圖。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大段的仙境描寫,教師要激發學生發揮想象去浮現這幅畫面,并考慮作者為何把這虛無縹緲的仙境寫得如此美輪美奐。正是因為作者對黑暗、腐朽現實的不滿,才用這種反籿的手法來形成對比。這種充滿著作者瑰麗想象的詩歌在唐代浪漫派詩歌中是很常見的,學生一定要善于聯想、想象,才能進入詩歌的內核。
3)典故作用
古詩文中也經常會用到典故,了解這些典故,對詩文的了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作者用到了四個典故,似乎有掉書袋之嫌。但細看一下,這四個典故都是與京口(鎮江)有關,前兩個是講孫權等英雄人物在鎮江的偉業,而后兩個是講劉義隆倉皇出擊的慘敗和借廉頗自比——作者是想借這些典故闡明自己也想為國效勞,建一番豐功偉業,奈何朝廷似乎已經把他給遺忘了。但作者也借劉義隆的典故來說明沒有作好準備,倉皇出戰的惡果。其實正是希望當朝統治者也要吸取歷史經驗,勿蹈前人的覆轍。所以,作者并不是為了賣弄自己的才學而多此一舉,恰恰是用得恰到好處。對古詩文中這些典故的理解,可以使我們對詩歌的理解有事半功倍之效
4)虛實相生
詩歌中經常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要引導學生體會:有些只是作者的想象,而不是眼前的景象。如柳永《雨霖鈴》中上闋實寫與戀人的離別之情景,而下闋卻是詞人對離別之后孤單、凄清之情景的想象。虛實之景相結合,更突出了作者離別后的辛酸和苦況。這比只寫眼前之實景,有更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因此“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也就成了無數離別之人的心頭之痛,傳揚至今。
5)常用意象
另外,也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在我們的古詩詞中,文人常借助一些意象來含蓄地表情達意,如梅的傲骨、蘭的優雅、竹的謙虛正直、菊的高潔等。了解了這些經常在古詩詞中出現的意象的象征意義,才能更快地領略到作者的情感和詩文的主旨。
6)了解別名
在有些古詩文中,作者也經常會用一些別名來代替原物,如果學生沒有相關的一些知識,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失誤。因此,也應該補充一些相關知識,如梅花別稱:清友、羅浮仙子、梅兄等 ;荷花別稱: 菡萏、芙蓉、芙蕖、澤芝等。這樣對古詩文才會有較準確的理解。
古詩文的補課,對中職校學生來說,除了陶冶情操、培養高雅的情趣,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產生影響之外,還有一層意外的收獲,那就是對三校生高考的幫助。
由于三校生現在有3月份的自主招生考試,在這次考試中,有古詩詞鑒賞和古詩文名句填寫及課外古文的閱讀理解,而這些大多是普通高中教材的內容,三校生在這方面比較吃虧。所以,對學生古詩文的補課對他們的自主招生考試是有一定幫助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古詩文的學習,對學生的鑒賞能力、寫作能力也會有一定的幫助,這也恰恰應了一句話: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然對學生益處良多,那么,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