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轉型的基本現象是形成新的失業。為此,人力資源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是由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區域組合成一個矛盾的綜合體。當你忽視人力資源市場結構性矛盾的轉變,就會面臨失業的風險。
在勞動供給方面表現為技術、年齡、性別、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技術特征是從中、高級技能人才、技工短缺向技工、普工雙短缺轉變;年齡特征是從16—24歲的勞動力向其他年齡段轉變;性別特征是從女性向男性轉變;文化特征是從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向大中專文化程度轉變。
在勞動需求方面表現為職業、行業和產業等方面的特征,職業特征是從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向商業和服務業人員轉變;行業特征是從制造業向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服務業擴展,產業特征是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變。
當你加入到失業人群的行列時,由供給與需求組合成的結構性矛盾,將會隨著不同時間和區域發生變化,因而也具有時間方面的特征,即從季節性向持續性、常年性演變;還具有區域方面的特征,即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蔓延的趨勢。
失業狀況與收入分配也存在較強的相關性。當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求人倍率則下降16.95%,這能夠說明只有提高農民收入,才能對消除結構性矛盾產生積極影響。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求人倍率則上升17.75%。
失業也受到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目前人口老齡化呈加速趨勢,以浙江省為例,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經從1982年的24.7歲演變成2010年的38.6歲:勞動力年齡結構也在迅速老化。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2000年達到66.73%高峰后開始逐步回落,勞動力供給拐點已經出現;勞動力流動遷移速度加快,教育培訓提升緩慢。人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勞動技能的缺乏,與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不匹配。
就業需求影響失業主要體現在:技術進步的綜合作用使得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存在不一致。產業轉型升級所帶來的就業存量的動蕩,第二產業資本替代勞動而使制造業提供就業機會的能力趨于下降,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有待加強。投資政策等宏觀經濟調控促使行業經濟發展轉變,用工儲備普遍不足。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缺乏技術導向,導致企業會更多地創造“生產性”崗位以及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性”崗位,而經濟增長對知識和技術密集的“服務性”崗位拉動作用較弱。
失業的產生也有深層次方面的原因:在經濟方面表現為國際分工產業鏈處于低端,經濟增長方式轉型中勞動者素質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中西部崛起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引起人力資源重新配置;在社會方面表現為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會保障缺乏,企業用工文化欠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不健全等,這是社會管理創新滯后的反映:在體制方面表現為人口政策影響了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長、戶籍制度不利于勞動力流動,農民工居民化、人力資源市場不健全等,這是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社會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
也許,我們可以利用成本落差來規避失業風險,成本因素是引起產業結構變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勞動力成本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地區勞動力成本絕對水平較高且存在內生的增長動力,而中西部地區絕對水平相對較低,且勞動力供給更為充足,勞動力成本提高的內生動力不足。
因此,在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中,重要的是人力資本聚焦。在勞動力成本上升過程中,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和調節,在促進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來消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可能導致的就業減少和資本外流等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