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一部并不算新的電影《劍雨》,很多朋友會回憶起那里小橋流水式的恬淡風格,刀光劍影中的起伏跌宕,卻不知您是否和我一樣,對電影中引人回味的佛家禪理情有獨鐘?
影片中,高僧“陸竹”用自己的生命點化殺手“細雨”走向善道,最后一刻說了一句“禪機已到”。“細雨”不解,后向“見癡”師父請教何謂禪機,“見癡”道:佛祖點化世人講究機緣,禪機一過,緣即滅矣,而禪機未到,雖點亦不中。所謂“禪機”,是佛教禪宗和尚談禪說法時,用含有機要秘訣的言辭、動作或事物來暗示教義,使人得以觸機領悟。而禪機則講究最佳點化時刻,如若說早了對方智慧不到,難以領悟,或無心領悟;如若說晚了,事已有果,難求圓滿。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在特定的場合或意境下,我們對某一事件或觀念會有極其深刻、難忘的理解,甚至許多人性格的改變、命運的變遷,竟也是源自于生命中那個刻骨銘心的點。
禪學博大精深,很多內容我們參悟不透,但禪學的點化之道卻能給予我們很多啟示。一方面,我們做管理培訓一直在致力于更新觀念、改變行為,然而我們的培訓方式通常局限于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合、固定的人員甚至固定的課程,當這千篇一律的“境”面對無一雷同的學員時,很難產生觸動感化之機。而學習的過程如若時機不對,如何期望學習的過程會對學員的行為帶來決定性的推動力?正因如此,我們培訓者努力地嘗試著用各種方式營造著各種“境”——課程結構的循序漸進、名人軼事、案例教學、課堂互動、針對性測試等等,目的就是希望學員離我們的講授內容更近,更容易接受我們所倡導的觀點與理論。無奈雖盡心竭力,卻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體驗式培訓越來越多地受到企業的認可,究其根本是以精心設計的各種活動使學員在興趣的牽引及培訓1師的引導下潛移默化的完成計劃(P)——實施(D)——反思(C)——應用(A)的PDCA循環流程,在先行后知的過程中感悟理念、調整行為。理論上說,在體驗式培訓1的過程中學員更容易出現可塑之“機”,從而更容易達成培訓的目的。然而,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活動設計的目的性與合理性、培訓師分享總結提升的針對性與理論功底,無一不影響著體驗式培訓的效果。于是某些時候,培訓師被稱為體育教員,體驗式培訓被當作是娛樂放松。究其原因,無非是禪機到了,卻無人去點!這也是當今體驗式培訓市場良莠不齊、有待進一步完善與發展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傳統的理論式教學體系成熟、內容完善,但其傳統、固定的教學模式,使受眾很難進入到易于點化的狀態。新興的體驗式培訓則在教學情境上更勝一籌,缺乏的只是更多貼合培訓需求的活動,以及經驗豐富的培訓師在關鍵時刻激發學員的心靈之光。到此,我想很多朋友腦海中都會浮現一個念頭:如果我們可以更好地將兩種培訓模式加以融合——借助體驗式培訓的活動及模式,以完善的理論體系為支撐,精心設計整個課程的節奏與進度,由經驗豐富的培訓師來操作掌控……用體驗式培訓引入領悟時“機”,以深刻內涵升華心靈之“禪”。這樣的培訓場景應該是我們企足而待的,這樣的培訓效果一定是企業夢寐以求的,這種新的培訓模式與方法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