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是給每個人的利益“漲價”;文化建設是給每個人的思想“漲價”。這兩個方面決定一個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一是國家權力的來源和運行的“實然”是否符合人民心中的“應然”:二是國家權力的運作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綜合起來說,就是國家權力正當性問題的背后是人民的價值和利益。
近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以法強國和以德強國相結合”的文化理念,將進一步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人的思想具有市場均衡性,思想需求是這個社會需要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思想供給是這個社會大眾的心理價值觀。可見,當個人的思想價值觀與整個社會核心價值觀相統一時,整個社會的思想市場才能統一或者是均衡的。
隨著改革進程的展開,我國確立了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運行模式,倡導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三者兼顧的新集體主義價值觀。這樣,我國就在政策和制度層面肯定了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從而確認了個人利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肯定了公民個人的主體自由、平等權利。
然而近幾年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格局也由此發生了變化和重組,出現了極端的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一些粗鄙化、世俗化的價值觀念,而且社會誠信缺失問題依然相當突出,商業欺詐、制假售假、虛報冒領、學術不端、潛規則盛行等現象屢禁不止,個人價值觀畸形化發展,以致思想市場又進一步失衡。
隨著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方式多樣化,新的社會階層和群體越來越多,各種思想價值體系也會越來越多。既然所有的人類思想在本質上都是不完善的,人不得不依據不完善的思想而行動,那么,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所要做的理I生之事就是使自己的期望最大化。
令人欣慰的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明確概括為四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這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涵蓋了國家價值與個入價值相結合的思想道德體系,它的理念在于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為內涵的先進價值觀的統領地位,又要堅持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為根本方向;既要提倡遵守國家的價值瑚念的同時,又要鼓勵個人勤勞致富、科學致富、競爭進取等價值觀念。這樣,在中國社會就形成了社會主義價值觀一元主導、多樣價值觀并存的中國社會價值觀體系。
因此,社會價值觀的體系應該是國家與個人相統一的價值觀體系,它是我們每個人無差異曲線成長的不同結合點,在以人為本和社會和諧的基本精神下,重新確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是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相互替代和相互促進中發展起來的。
這可視為道家功利思想之總結:愈講公利則私利愈多,愈講大利則小利愈厚:不講公利者其私利不至,不講大利者其小利不得。道家所以顛覆世俗功利觀者,在此;道家所以成“極端利他主義”者,亦在此。
《老子》第56章也出現過這樣的思想火花。其言日: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在這一體系中,我們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為內涵的先進價值觀的統領地位,以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為根本方向,堅持和確立具有某種普遍意義的價值元素,即以人的個性化和主體化為內涵的人本精神;以科學化、理性化、知識化為內涵的科技理性精神;以保障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和共同利益為內涵的法制、契約精神。這才能讓新型的價值觀成為社會文明與歷史進步源源不竭的動力。
正如托馬斯?霍布斯所說,如果社會契約本身只是通過外部的物質強制迫使個人聯合起來,這種聯系實際上是不穩定的,且毫無倫理價值,因為只有當個人自覺地使自己服從于權力而不是權力強制個人服從時,權利才具有道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