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尊琪:科學家缺乏得力助手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出現了高端技能型人才荒。”9月1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國家實驗室總工程師林尊琪在寧波參加兩院院士職校行暨浙江省重點地市職業院校改革和發展座談會時語出驚人。
林院士講述了一個故事——他的團隊在工作中要使用一種面積在0.5平方米以上、重量在六七十公斤的晶片,峰谷中間值要求在0.2微米~0.25微米之間,晶片怎樣安裝一直困擾從事高功率激光研究的“高材生”。
實驗室里的很多學生紛紛提出用膠進行安裝與固定,但實踐證明這種方法行不通。因為高功率激光的散射會把安裝晶片的膠蒸發掉,并造成晶片的破壞。后來,林院士把這項任務交給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里的一名職校畢業生邵平。不到一個月,這名職校生就找到一種新的支撐辦法,解決了困擾眾多“高材生”很長一段時間的難題。
這個故事讓現場很多院士深有同感。“拿了博士、碩士證書有什么用?至少我就不認。”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劉說安說,他在某大學訪問時發現,博士生、研究生對水龍頭漏水之事很多束手無策,最后只有打電話叫來水暖工,10分鐘就能搞定。
“從表面上看,國家大科學工程往往是由研究型人才唱主角。實際上,細節決定成敗。大科學工程中高端技能型人才跟不上去,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林尊琪院士說,職校畢業的邵平是直接從工廠車間調至國家實驗室,并成長為該實驗室六大子系統的負責人之一。但是,這畢竟是鳳毛麟角。因為,現行的教育、科技制度與機制把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拒絕在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大門之外,
“使得科學家缺乏得力助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承緯:誰來培養科學家的得力助手
“現在,不管是工業企業,還是科研單位,對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863”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孫承緯說。
孫承緯院士指出:“航海、航天與尖端武器裝備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研究,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一樣面臨高端技能型人才‘短板’的難題。”科研單位由于體制、機制方面的限制不能敞開招人,越到后面招人名額越少,門檻從本科到碩士、博士研究生越來越高,導致最后進來的都是一些博士研究生。
“科研單位并不是把一堆博士研究生放在那里就可以搞科研了。”孫承緯院士認為,科學研究尤其是做實驗研究的“高材生”,有時候隊伍一拉起來就是一兩百號人。然而,電子學、光學等各種儀器設備、機械裝備,都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來操縱。如果只能招錄博士研究生來做助手的話,實驗研究有時很難做下去。
院士們盼望有資格和有實力的高職院校專門針對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需求,培養一批高端技能型人才填充到科研隊伍中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一個不重視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國家是沒有希望
“一個國家若不重視技術工人、技師、高級技師的培養和使用,不認真對待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各類中、低級技術人才,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說,前不久,一所職業技術學院老師給他來信反映,某鐵路局從2010年開始停止招收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單方面取消用工合同。“這種不合理的政策違背了鐵路發展養、用、管、修所需的各種高、中、低級技能人才配套的規律。”當然,職校生成長為大科學家也有可能。
孫承緯院士舉例說,前蘇聯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索夫就是一名技工。
“前蘇聯有很多這樣的中專畢業生,沒有多大的‘學問’,卻對該國核武器、導彈、航天等軍工產業發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并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科學家。”
為何重用“敢于當面反對、使我下不來臺”的人
“敢于當面反對、使我下不來臺的人,我會重用他。”日前,《朱鉻基講話實錄》的出版發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而上述話語則被視為朱镕基四大經典語錄之一廣為流傳。筆者對這句話深以為然,領導干部重用“敢于當面反對自己、使自己下不來臺的人”,是一種大智慧。
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中說,
“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這說明講真話是多么的重要。事實確實如此。如果不講真話,就會出現“村騙鄉,鄉騙縣,一級一級往上騙,一直騙到國務院”的現象,任何一個社會都會失范、失衡甚至失控。只有敢于講真話,善于聽真話,領導干部才會少犯錯誤,現代社會才會少走彎路。
我們黨能帶領人民走過90年輝煌歷程,新中國之所以能夠繁榮富強,可以說反對者功不可沒。
敢于當面反對領導、使領導下不來臺的人,大多是講真話的人。然而,講真話也有代價、有風險。巴金晚年在《隨想錄》中寫道:
“真理是不承認任何權力與權威的。……不存在風險的真話,是沒有社會價值的。”真話,尤其是一些有價值的真話,往往會觸及一些人的痛處、影響到一些人的利益,因而特別不招人待見,甚至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因此,講真話在當今社會往往顯得特別珍稀,尤其是在權力的“怒喝”面前,真話往往還來不及脫口而出,就已經吞入了肚中。只有領導干部重用敢于當面反對自己、使自己下不來臺的人,才能減少說真話的“成本”,激發民眾說真話的勇氣,形成鼓勵講真話的氛圍,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從而產生更多真誠的批評、有效的監督。
然而,在如今有些領導干部眼里,反對自己的聲音總是刺耳的,非但不中聽,而且讓人如芒在背,令人坐臥不安;讓自己下不來臺的人,更是讓一些領導干部覺得臉面無光,覺得自己缺乏“威信”。因此,容忍當面反對自己、使自己下不來臺的人,需要開闊的胸襟、恢弘的氣度,需要一種大肚量。在這方面,古今中國有過不少“佳話”,晉國大夫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可謂古代的代表,朱镕基重用“敢于當面反對、使我下不來臺的人”可謂現代的典范。
(據人民網白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