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圣人的智慧里,為人處世一直強調的就是“知天道、順天道、應天道、行人事”。那么如何運用到具體的工作中去呢?
來看個“、例子。李明工作很出色,人職后不久就升到了市場部主管,經理一開始很關照李明,李明也很感激經理。但隨著李明業績的突飛猛漲,李明感覺到經理開始有意無意的疏遠他,一些重要的項目也不再委派他參與。一開始李明認為只是分工不同,依然賣力工作。可是越賣力,經理對他越冷淡,甚至處處提防他。終于,李明徹底明白了,原來經理擔心李明有”野心”,想“篡權”。
在本案例中,不管上司還是下屬,其所作所為,只要順應天道,自會祥運相隨否則,則處處碰壁,自討苦吃,甚至自取滅亡。
俗語道:觀念決定思維,思維決定一切。因此,培養一個好的觀念和思維模式,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那如何順天道、行人事呢?
關于上司
上司想順應天道,則首先要了解明確下屬的關鍵心理,無非分下面幾種情況:
●主動狀況:有進取心,想要向上發展或離職另謀高就,又細分兩種:(1)循規蹈矩、踏踏實實;(2)虛偽奸詐、不擇手段。
●被動狀況: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給多少責任待遇,就做多少事。又細分兩種:(1)能穩定完成本職工作的;(2)完成本職工作,時好時壞。
上述四種情況,不是簡單地選擇ABC,因為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當事人的心態變化也是很微妙的,有時候甚至當事人本人,也未必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關鍵心理的把握,要在動態之中,見微知類,從當事人的日常行為之中,揣摩他的心理,反復驗證,最終予以確定。
對下屬做到知心,在知心的思維環節確定對象關鍵心理時,強調三個步驟:
第一,量權(因實)。根據客觀情況來判斷其硬件條件,測度大小、計算多少、判斷有無、衡量雖弱等。
第二,揣情(因情)。揣度、琢磨對象的內心世界。
第三,摩意(因宜)。刺激對象內心,根據其外在反應來驗證揣情是否正確。
具體的運用,簡單闡述如下:
1.上司如何洞察下屬的“野心”?
關于洞察下屬的“野心”,首先要量權:根據各方面客觀情況,分析判斷下屬是否具有產生“野心”的“土壤”條件。例如:在企業的個人價值體現、能力口碑等方面,是否已超過、或存在超過的潛在趨勢等KPI指標。如果不具備,即使下屬心比天高,也不必在意,無足慮。如果具備,那就要揣情了。古圣人關于揣情,有三種常見方法:(1)把握時機,如喜、厭、哀、樂、怒、懼等心理活動最激烈時,最能真實流露。(2)旁敲側擊,遇到意志堅強,不為喜怒所動的人,就從其平時親近的人口中,了解其心思所在等。(3)察言觀色,長期觀察人的外部表現(言行、表情、態度、喜好等),就可知道他的內心實情。
這三種方法各有優劣,例如:“把握時機”方法,最能準確測出真實情況,但時機可遇難求,需要耐心等待。而“察言觀色”方法,則對使用者能力要求較高,沒有一定的分析、觀察判斷理解能力,很容易產生誤判。可根據實際情況,量身裁衣,綜合運用。
如果揣情有“野心”,那就需要“摩意”來確認。古圣人有“摩意十法”、“釣情七法”等很多手法,來確定揣情的正確與否。齊國時的田嬰,就是一個釣情高手。一次,齊王問田嬰:后宮哪個美人適合當王后?田嬰對此一無所知,但旦回答錯了,將來肯定會大禍臨頭。于是,田嬰決定采用釣情七法之“以物釣情”法,送了齊王十個耳環,其中一個特別漂亮。第二天,田嬰問齊王:那個特別漂亮的耳環給了哪個美人7齊王告訴了田嬰,田嬰就推薦這個美人當王后,齊王大喜。雖非其事,見微知類。從田嬰的案例,很多智者上司應該都會從中領恬:如何去“摩意”下屬的“野心”了吧。
2.如何應對“篡權者”?
古圣人關于上司管理下屬,有五種常見的應對方法,(1)陽德決之,對事情能成功、道理很充分的人和事,用公開頌揚的方式處置。(2)陰賊決之,對隱瞞實情、言行虛偽的人和事,用暗中調查處置的方式處置。(3)信誠決之,對明白道理、品性正直的人和事,用真誠信實的方式處置。(4)蔽匿決之,對小奸小壞,小錯小禍的人和事,用隱蔽掩飾的方式處置。(5)平素決之,對循規蹈矩、老老實實的人和事,用通常采用的方式處置。
因此,針對“篡權者”的類型,可根據五種情況,來選擇單獨或綜合對應處置。類如-一個小奸小壞之人,想采取一些卑劣手段來除掉他人,取而代之的,那就要采取“蔽匿決之”的手法:促使其在采取行動時,猶豫不決,難以決斷,一直處于只是“有賊心,沒賊膽”的心理狀態,因而也就不會造成實質性的危險傷害。
有個類似的案例,一個不良上司因為謀私利,想逼走剛正不阿的下屬,換自己人來撈油水。結果被下屬發現,于是,下屬采取了虛虛實實的手法,讓不良上司誤認為這個下屬有總部大老板后臺撐腰,因此始終不敢下手,最終因為得不到好處,這個不良上司只能被迫悻悻辭職而去。
這個故事的角色雖然正好相反(上司想逼走下屬),其實道理是相通的,而且上司擁有更多資源,因而采取策略時更便利,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3.如何建立職業安全感?
古代智慧里對管理者要求具備的基本素質能力有兩個
●以道御術:用古圣人的道(法則)、術(技巧)來臺理外物(外在的人、事、物)。
●內養外神,用自己的內在精神力量,來治理針物。
這兩種治理外物的能力,一內一外、一靜一動,從內到外全方位地幫助管理者,來應對繁雜多樣的外部世界事物變化。參悟修煉到家了,自然就可以順應天道,得道多助、具備足夠的職業“安全感”。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提升到“謀事在天、祥運相隨“的境界。
關于下屬
下屬想順應天道,則首先要了解明確上司的關鍵心理,分為下面幾種情況·
●主動狀況:上司想要繼續向上發展或離職另謀高就的,故存在虛位以待的機會,又細分兩種:(1)想培養下屬接替自己;(2)不想培養下屬接替自己。
●被動狀況:上司向上發展無望,又不想離職另謀高就,故準備在企業干到退休的,這可又細分為兩種:(1)一直想呆在本部門不想改變的;(2)不介意到被平調到其他部門。
下屬一旦明確了自己上司的關鍵心理,那日常工作與上司相處,自然游刃有余、進退自如了。
如何與上司相處々我們從下面的問答來解析:
1,如何恰到好處地表現“上進心”?
針對上司的上述關鍵心理:第一種情況時,下屬可以表現出“上進心”,特別是遇到想培養下屬的上司,程度可強烈些第二種情況時,如果下屬有“上進心”,則會被上司視為野心,不建議流露,建議離職另謀高就。處于第一種情況時,“上進心”表現程度的把握,確實很有講究,這牽涉到如何與上司相處的藝術。
2,“有上進心”的下屬,如何與上司相處?
古圣人那些年代,有很多與上司相處的重要道、術。如何與上司相處不是藝術,而是救命法則。在封建獨裁統治時期,很多上司、君王、將相、地方諸侯都具有生殺大權,一句話說錯,甚至就有可能引來滅門之災,其中的典型悲劇人物就是韓非子。韓非子因為寫了好文章,被秦始皇賞識,用幾座城池把韓非子從韓國交換過來到秦國重用。來了以后,韓非子卻因為不會與秦王相處,被權臣李斯趁機進讒言,最后冤死獄中。韓非子當時在獄中痛定思痛,寫下了千古絕學《說難》,教世人如何與君主(上司)相處。
其中列舉了游說君主(上司)的十種危險情況:
(1)不是有意泄密,而是無意說中對象心中隱密,危險!
(2)明確指出對象過失,并批評品論,危險!
(3)新進時,不要把才華全部奉獻出來,否則,成功了,君王會忘記功勞而不獎賞;不能用甚至失敗了,則會遭到對象懷疑導致危險!
(4)猜中并說出對象獨到計謀,危險!
(5)對象言行表里不一,說出其內心所想之事,危險!
(6)勉強對象做其堅決不愿做的事,阻止其做不愿罷手的事,危險!
(7)在對象面前議論能者,會附露際挑撥離間:在對象面前議論小人物,會懷疑你玩弄權術。
(8)在對象面前議論寵臣,會懷疑你想巴結權勢;在對象面前議論所憎之人,會際疑你在試探虛實。
(9)說的少,會認為沒有知識而看不起:說得多,會認為在賣弄而輕視。
(1。)順著對象思路說,會認為你膽小怕事,不敢發表看法:面面俱到,說話無限制,會認為傲慢無教養。
上面十種情況,告訴了大家在與上司相處時,哪些行為不可取。否則,即使你具有強烈的上進心,悲天憫人,準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一旦觸動了上司的“逆鱗”,逆天道而行,注定最終難逃前功盡棄的命運。
3.化解“與上司相處難”的技巧
運用古代智慧針對解決“與上司相處難”,提出了三種應對技法:
(1)“楗而內和”技法,諸如:對象夸耀自己實力,不要指出是難以辦到;對象顯示自己勇敢,不要拿其強勁對手激怒他i對象自以為計謀高明,不要拿以前過失使其難堪;想告訴危害對象的事情,就要指出這件事已經引起輿論不滿,而且暗示對其自身有害。
(2)“捷而反之”技法,諸如:對象有崇高愿望,但事實無法實現,指出不可行之處,贊揚其不做的好處;對象想夸耀才能,就舉出相關事例,多加稱贊,使其自己得到啟發,并假裝不知他是受到自己啟發。
(3)“楗而飛之”技法,諸如:稱贊與對象有同樣品行的人,不露稱贊的痕跡;巧妙指出與對象同樣污點的人,以免傷害對象自尊心;巧妙評論與對象同樣的過失行為,以免對象認為在嘲笑自己;謀劃與對象同樣謀劃的其他事情,既參與了謀劃,又避免了夸耀的嫌疑。
如果下屬能夠掌握上述技法,言行基本就可以做到順天道了。因此,在與上司相處的過程中,只要“上進沒有反感,言辭沒有抵觸“,就基本沒有什么障礙了。同時,因實、因情、因宜的火候把握也很關鍵。有時候,同樣一件事,對象立場不同,結論也會不同。比如,一家的墻壞了,兒子和鄰居都說要趕緊修,不然就會有賊來光臨。結果賊真的來了。于是,這家主人往往會稱贊兒子,而懷疑鄰居。
小結
圣人們針對上司與下屬的關系,列出了六種情況:
●遠而親:雖然距離遠卻一直有親近感,因為兩人德行一致。
●近而疏:雖然距離近卻一直有疏遠感,因為兩人志向不合。
●就之不用:來上門應聘,卻不用,或不重用,因為不合上司心意。
●去之反求:下屬離職,反而想挽留召回,因為符合上司用人策略。
●日進前而不御:對身邊的人不重用,因為下屬的技能措施不適用。
●遙聞聲而相思:對遠方的人慕名相求,因為其才華相符,只待施用。
上述六種情況,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過,或正處于某種情況之中,如何把握?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只要能參透古圣人的智慧,相信一定能夠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