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社區工作者考試結束。2.7萬人爭奪1000個崗位,考錄比例突破1:27,競爭激烈程度是該市公務員考試的近三倍。今年是北京市社工報考首次面向往屆畢業生,招考范圍也大大放寬,而且非京籍社工服務滿兩年后可在京落戶,這無疑成為報名人數劇增的主因。
今年兩會上,有一個群體受到代表委員們的普遍關注,那就是社會工作者(以下簡稱社工)。全國政協委員、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書平認為,社工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百姓的安居樂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當前城市社工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人員結構尚需調整、政策制度需要完善、財政支持亟待增加等。
什么是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是由英語Social Work直譯而來。作為一門助人自助的專業,社會工作專業發端于19世紀末西方工業化時期的宗教慈善實踐,并與歐美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隨著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福利國家的建立和現代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社會工作逐步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社會福利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當著社會服務的傳遞者和社會政策的實施者。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社會工作主要有三個功能。一是恢復功能。天災、人禍和人自身的原因造成了社會上一部分人不能正常地參與社會生活,影響了他們自身的發展。恢復這部分人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就是社會工作擔負起了主要的任務。二是協調功能。一般說來,社會發展的各項指標,往往是以那些身體和智能各方面較為健全的人為參照對象而制定出來的。所以,社會生活往往有利于健全的人而不利于受到過某種損害的人。因此,通過社會工作來保證受損害人的利益得到一定的照顧和補償。三是穩定功能。在現代激烈競爭的社會里,受到某種損害的人常常處于劣勢,如果社會不給予他們一定的照顧和幫助,長此以往,將嚴重傷害他們對社會的信心,甚至產生某種反社會的行為。因此,社會工作幫助他們提高社會生活能力,使他們與整個社會融合在一起。
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主要指綜合運用個案、小組、社區工作等專業知識和方法,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機構和社區提供專業社會服務,幫助其舒緩、解決和預防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的職業活動。社工是指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勞動保障、殘障康復、優撫安置、醫療衛生、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社會服務機構中,從事專門性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也被譽為”社會工程師”。
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社工職業水平評定可分為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和高級社會工作師三個級別,實行全國統一大綱、統一命題、統一時間、統一組織的考試制度,其中,助理社工師和社工師的考試時間為每年6月,考試方式為筆試,高級社工師則采用面試的方式。那么,社工應具備什么樣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呢?
一是價值理念。社會工作價值,是指社會工作對社工在專業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傾向的要求和規定。作為一名專業社工,應具備平等、尊重、民主、接納、誠信、助人自助、自決等專業價值理念。二是知識體系。社工除應具備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法學等多學科綜合知識,應熟悉與社會工作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知識。三是實務能力。社工應熟練運用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等工作方法,協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挖掘潛能,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
另外,社工還應具備相應的精神品質。
是崇高的社會責任。與普通公民相比,社工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具有更強的敏感度。同時,公眾對社工這職業群體也會在道德上寄予更高的希望。二是豐富的人文情懷。人文情懷是社會工作實踐中最重要的感性動力。較般公眾內心具有的諸如慈善、憐憫等自發的助人意識,社工的人文情懷是一種更為豐富、成熟、穩定的社會情感。三是穩定的心理狀態。是指社工在處理紛繁復雜的家庭和個人案例時,面對遇到的困難、挫折、緊急事件或處于危機狀態,能夠克制和調適負面情緒,從而保持理性的思考、判斷和行為選擇。四是勇敢的挑戰精神。對處理家庭和個人案例的社工來說,由于要面對不同需求和問題,解決方案需要不斷摸索。因此,培養這種敢于嘗試、勇于負責的信念和毅力,并使之成為習慣,對維護專業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專業培養任重道遠
社會工作是西方國家在社會政策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傳承機制,它已經日益成為社會保障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國進行社會建設和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制度。更有學者指出,社工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緩沖器,將成為未來整個社會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社會問題大量涌現,迫切需要大量掌握專業知識的社工人才協助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工作。同時,社工隊伍也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西方經濟學家曾做過研究,認為“社會投資”與“經濟投資”一樣能獲得回報——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7%,而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其他社會經濟要素的貢獻率只有4.0%。
盡管我國從2008年起便開始舉行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社會工作師成為新職業,并被納入國家專業技術人員范疇,2009年民政部又發布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證書登記辦法》和《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辦法》,初步形成了職業水平考試、登記管理、繼續教育相銜接的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體系,但目前我國專業社工依然奇缺,缺乏規范的崗位設置、科學的從業標準、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良好的社會認同等,都是我國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緩慢的主因。
是專業人才數量少。社會工作在國際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有一百多年發展歷史,是一個成熟的專業和職業。在西方,每千人中就有2-2.5名社工,美國有67萬社工,占總人口的2%。按此標準,我國需要專業社工300萬人。而實際上,我國目前在職的社工只有100萬人左右。其中,已經通過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不到4萬人,我國社工人才處于匱乏狀態。
二是專業人才流失多。社會工作專業性很強,需要經過高等院校的專業教育,才能獲得執業資格。當前我國約有200多所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或社區工作專業,形成了大專、本科、研究生三個辦學層次,每年培養社工人才約萬人,但因各種原因,僅有不到半數的學生選擇了相應的社會工作。
三是培養與使用脫節。由于缺乏專業的崗位設置,我國的社工人才大多分屬各種不同組織,且大部分社工人才采用行政化的管理體制,并未真正體現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更多的時候是一種“附帶性”的工作。即使有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進入了社會工作機構,從事的也是“地位較高”的行政管理類職業。而實際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絕大部分又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缺乏專業的學歷背景與知識技能,難以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系統化的服務,導致了我國社會管理、社區建設、福利養老等服務機構中,服務人員的專業性、服務質量和社會地位不高,培養與使用相脫節。
四是職業激勵欠缺。對于當前社工人才而言,向上流動的機會少,流通渠道不暢通,職業成就性激勵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在傳統的選拔機制中,大部分社工,尤其是社區社工,很少能獲得進入事業編制或成為公務員的機會,盡管他們有機會成為社區書記或居委會主任,但是由于職權與報酬偏低,這樣的職位并不具有多少吸引力。
五是待遇偏低。在國外,社工處于中產階級收入水平。在我國香港,社工專業畢業生一般要比其他專業畢業生的薪水高出約20%左右,一般初級社工月薪在1.2-1.8萬元港幣,高級社工年薪能達到40萬元港幣以上。然而在國內,像東莞和深圳的社工,其工資在全國同行業中都處于偏上等,初級社工師每月到手的工資也不過三千多元,沒有取得職業資格社工人員收入更少,在其他一些省份社工甚至都屬于低收入群體。
多措并舉培養社工人才
社會工作不僅需要大批熱心社會工作和公益事業的工作者和志愿者,更需要宏大的專業化、職業化的人才隊伍來從事。否則,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穩定社會的功能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其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功能將會受到很大影響。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第一次將社會工作人才納入黨和國家人才發展大局,并提出:到2015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200萬人;到2020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300萬人。
建立社工人才隊伍,重點是要建立起多元化的社工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靈活的社工人才使用機制,有效的社工人才激勵機制。在這方面,美國和香港的經驗都值得借鑒。在發展專業社會工作的過程中,香港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以非政府的社會工作機構為主體、由社會志愿者廣泛參與的社會工作良性運行和發展機制”,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一是培養社工人才隊伍耍堅持走專業化、職業化和本土化的道路。在培訓內容上,不僅要安排西方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與實務技巧,還要根據國內各地區的社會工作實踐,緊密結合本地社會工作事務,傳授與交流符合中國實際的工作技能與經驗;在培養對象上,不僅要引進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高校畢業生,也要注重原有社會工作隊伍的整合,著力對已有的社會工作從業人員進行徹底培訓與提升。布局和社工人才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的要求,將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中長期人才規劃,通盤考慮,整體推進,實現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實現人才增量的專業性;實施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政府部門、社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多渠道合作,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三是建立健全使用機制。美國《社會工作百科全書》將社工涉及處理的問題分為52大類。而目前我國每年培養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多數無法從事相關專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應的崗位。耍根據“以需定崗”的原則,在涉及社會工作的機關事業單位、社區組織和公益性民間組織中研究設定社會工作崗位,研究設計相應崗位等級、崗位數量,確定社工人才配置結構。要給予扶持政策,大力發展公益性社會團體和民辦社會服務機構,拓展社工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間和舞臺。
四是完善評價機制。成立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評價機構,建立社工的職稱評定機制,推行社會工作執業資格制度。可將其職稱級別分為: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原則上要求獲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并在職業水平評價機構進行登記注冊,方能獲得社會工作從業資格。對于從業年限長、社會工作實務經驗豐富者,可以在培訓之后,通過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評價機構的考核,保留執業資格。
五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在職稱評定的基礎上,設立級別更為細致的專業技術職位,明確任職的資格條件、聘任程序及薪酬待遇,創造合理的社工職業晉升空間。同時,在公務員考試、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選拔調用等方面,適當地向優秀的專業社工傾斜,形成社會工作職業向上流動的渠道和機制。
總之,在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建設中,培養、評價、使用與激勵機制必須相互協調,形成有機的體系。只有政策上高度重視、組織上協同創新、資金上有效保障,才能夠成功實現社工人才隊伍的制度建設創新,為培育一支現代意義的社工人才隊伍提供條件,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構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