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失自己的靈魂,那有什么益處呢?——《新約·馬太福音》
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富的必見加增。
——《日約·箴言》
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
——《舊約·箴言》
用詭詐之舌求財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財,乃是吹來吹去的浮云。——《舊約·箴言》
財富完全不會使我們或我們的后代幸福。因為這些財富或者會在我們手中失去,或當我們死后被人占有,我們無法知道會被誰占有,將來可能也不會知道。
——奧古斯丁《上帝之城》
當你溫飽之時,要想想饑餓是什么滋味;當你富有之時,要想想貧窮是什么滋味。——《圣經后典·便西拉智訓》
來路不明的錢財如在雷雨中暴漲起來的溪流,一時間泥石翻滾,可是隨即又突然干涸了。
——《圣經后典·便西拉智訓》
讓自私自利的人發財致富是不公正的。錢財對于一個吝嗇鬼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你為了斂財,便節衣縮食,那你不過是為別人斂財罷了。別人會用你的錢財吃喝玩樂。
——《圣經后典·便西拉智訓》
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新約·提摩太前書》
金錢乃是財迷心竅者的陷阱,致使愚人紛紛墮人其中。——《圣經后典-便西拉智訓》
勤勞致富要比空話餓肚強得多。
——《圣經后典·便西拉智訓》
勒索使智慧人變為愚妄,賄賂能敗壞人的慧心。
——《舊約·傳道書》
禮物和賄賂甚至會蒙蔽聰明人的眼目,使其看不見真理,使其做不出公正的評論。——《圣經后典-便西拉智訓》
多有錢財,行事不義,不如少有錢財,行事公義。
——《舊約·箴言》
敞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什么到世上來,也不能惜什么去,只要有農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新約·提摩太前書》
巨大的財富并沒有什么真實的用處,它只有一種用處,就是施眾,其余的全不過是幻想而已。所以所羅門說:“大富之所在,必有許多人消耗之,而它的主人除了能用眼睛看它以外,還有什么享受呢?”——培根(英國哲學家)
財富猶如海水:一個人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
——叔本華(德國哲學家)
有錢的人要是時時刻刻都在擔心他會有一天變成窮人,那么即使他有無限的資源,實際上也像冬滅一樣貧困。
——莎士比亞《奧塞羅》
自愿的貧困勝如不定的浮華;窮奢極欲的人要是貪得尤厭,比最貧困而知足的人更要不幸得多了。
——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
巨大的財富具有充分的誘惑力,足以穩穩當當地起致命的作用,把那些道德基礎并不牢固的人引入歧途。
——馬克·吐溫《三萬元的遺產》
背信棄義,欺騙,陰謀;為了想得寵于我,對一切實在的或想象中的競爭者都憎恨;卑鄙,虛偽,下流,奴顏婢膝;或者……幾乎比這一切更壞的是:裝出一副誠實獨立的樣子一這些就是我的財產所揭露出來的美德了。
——《狄更斯評侍》
黃金的枷鎖是最重的。—— 巴爾扎克《高老頭》
工業社會中存在著許多因素,足以窒息山愛而生的喜悅。人擁有的已經太多,但他們還是不斷要求,永沒厭足。
——特雷莎修女[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問題的癥結在于那些富有的人對窮人處境的不理解。因為他們的無知,我們可以原諒他們。因為只有在認清真相后,他們才能去愛;有了愛,他們才能服侍。這樣,假若他們還未被貧困者觸動心靈,那是因為他們還未明白那些窮人的處境。——特雷莎修女
饑餓的人所渴求的,不單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單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單是牢固的房子。就算足那些物質豐裕的人,都在切求愛、關心、接納及認同。
——特雷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