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力資源協會對近500名人力資源經理進行了一項最新調查,發現應聘者在面試過程中有很多地方容易把事情搞砸,其中一些地方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對如下一些基本的錯誤,應特別注意:
參加面試不要遲到,不要貶低以前的雇主。不過有些招聘經理表示,有時候甚至連久經沙場的應聘者也會在陰溝里翻船。
應聘者往往會以一種過于親昵的語氣與招聘經理交談——根據20%受訪者反饋,這是一個普遍問題。紐約州羅切斯特市殘疾人維權中心的人力資源主管瑪麗·維羅比說,有一次她面試的應聘者自我感覺過于良好,居然評論起她眼角的一顆麥粒腫?!爱敃r我就作出了決定?!爆旣愓f,那名應聘者沒有得到職位。
67%的受訪者認為,著裝不當是個大忌——它比求職簡歷中出現錯字都要嚴重(58%的接受調查者認為這是一個重大失誤)。荷蘭國際集團美國金融服務業務部人力資源部的負責人查恩坦爾·沃比克說,如果應聘者技能出眾,她可以原諒簡歷中出現一個錯字,但衣著暴露或穿著懶散,等同于立刻被拒絕。
人力資源協會對近500名人力資源經理進行的調查還發現。
30%的招聘經理將在15分鐘內決定是否雇傭應聘者。
40%的招聘經理表示,如果在面試中應聘者的手機突然響起,那就“沒得可談”。
70%的招聘經理更喜歡應聘者在其公司涉及的領域有過不領工資的實習經歷。
39%的招聘經理說,能否與應聘者產生“化學反映”,在其招聘決策中占有一半的作用。
該調查顯示,在面試過程中,一些應聘者過早地向人力資源經理提出諸如福利獎金、休假時間和工作靈活性等問題(30%的招聘經理表示,招聘者在面試后的雙方交流中問起薪水問題是可以的)。約9%的受訪招聘經理表示,應聘者根本不應該詢問待遇水平,除非是面試官主動提起。 (據《意林》)
“善人”陳光標:從廢墟中挖出50個億
從少年萬元戶到千萬富翁。陳光標出生在江蘇泗洪縣農村,小時候家境貧困。13歲起,陳光標開始賣冰棍,販水果,販糧。17歲,他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1985年,陳光標考入南京中醫學院。畢業后,他換過幾個工作,但創業一直是他的夢想。
一次,陳光標到藥店閑逛,見一群人圍著一個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測儀反復詢問。陳光標不由靈機一動:如果能讓患者直觀地看到探測結果,一定會大受歡迎。幾天后,他拿著募集到的3000元錢,請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的教授提供指導,給耳穴疾病探測儀安裝上顯示器,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并獲得了國家專利。隨后,他擺起地攤來賣貨。
3個月過去了,陳光標掙到1.8萬元錢。他開始租房銷售“跨世紀家庭CT”。半年時間,他賣出了5000多臺。1997年,陳光標創立了南京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兩年后,他成為千萬富翁。
發現“藏在亂石堆里的金礦”。2000年,面對跟風者的攪局,陳光標決定轉行。通過朋友介紹,他對拆樓領域產生了興趣。按照有關規定,城市舊區改造中,每拆除1平方米建筑面積的舊房,開發商要貼補拆房公司幾十元。但事實上,大多數拆房公司白干都樂意。因為每拆除1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樓房,其中拆除的鋼材、木材、塑料等能獲利30-60元不等。
2001年初,他成立了黃埔拆遷公司。第二年他競標拿到一個大工程,拆除南京一個老展覽館。刨去各種成本,陳光標凈賺285萬元。
能回收的都回收了,工地上最后剩下了由混凝土碎塊、磚石、渣土、砂漿、裝修廢料等組成的建筑垃圾。清理它們,每噸需要20元運費。一個10萬平方米的拆房工程,將產生8萬噸建筑垃圾,僅運費就要160萬元!基于此,陳光標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為何不把建筑垃圾轉化為生態建材。2004年,陳光標去德國考察,驚喜地發現了他尋覓已久的這種“武器”。那是一臺巨大的建筑垃圾處理設備。眨眼工夫,堆積如山的磚頭、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就被“嚼”成了細小的顆粒,而這種顆粒還可以鋪路使用。陳光標當即以300萬元一臺的價格從德國引進了10臺。接下來,陳光標開始向修路單位推銷他手中的建筑垃圾顆粒。起初人家還半信半疑,當了解到這種環保建材的妙處后,大訂單紛至沓來。原來,他們以前鋪路時用的碎石子每噸的價格為130-140元,而用建筑垃圾顆粒,每噸才30元。直到如今,這種建筑垃圾顆粒仍供不應求。
身價50億的低碳富豪。后來,陳光標開動腦筋改進設備,讓機器除了會生產小顆粒,還能出粉末。他把這些粉末以不菲的價格推介給制磚企業。正愁找不到生產原料的磚廠老板們,幾乎沒怎么討價還價,就直接與陳光標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建筑垃圾粉末很快便成為制磚企業的新寵。
2003年,陳光標創辦了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隨后,他又將拆樓這一循環經濟模式,移植到廢舊汽車、家電、生產設備等方面。陳光標也因此迅速躋身于億萬富翁的行列?!?據《大眾投資指南》)
創新要求優化人才配置機制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羅守貴在《文匯報》刊文中強調,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一系列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制度瓶頸開始凸顯,其中阻礙創新的瓶頸尤其明顯。按照經濟學理論,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是社會經濟良性運作的本質標準,以此衡量我們的現實,人才資源和資本資源這兩種重要生產要素的配置非常不利于創新。
他說,由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和存在壟斷部門等原因,科技研發的人才供給明顯不足,優秀人才越來越不愿意從事科技工作,大部分選擇進入銀行、證券等金融行業,電信、電力、石油等壟斷行業或政府部門。其實早在高校招生時,優秀生源的大部分就已進入了金融、管理等專業。最近幾年,即使在以理工科見長的名牌高校,如上海交大、清華、哈工大等,錄取新生中的尖子也大都就讀經濟類專業。至于百萬應屆大學生考公務員,亦已司空見慣。早些年,當科學家是多數孩子的夢想,而今,當演藝明星、公務員、銀行家成了首選,有些孩子提出要當科學家,甚至會被家長呵斥。
這種就業或專業選擇傾向,折射出收入分配扭曲的現狀。現在最頂尖科學家的收入還不及一個金融高管,至于大多數科學家,收入大概還比不上壟斷部門一般員工的收入。我們總在呼吁科學家要耐得住寂寞、甘愿坐冷板凳,但我們給他們創造了相應的環境了嗎?沒有好環境,很難鼓勵優秀人才選擇當科學家。如果不以制度保證一流人才源源不斷進入科學家隊伍,哪來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