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公司,都有一些屬于“千里馬”的員工,他們成就感極強,善于不斷尋找機會,努力進取,為公司及個人創造業績。這些優秀人才在工作中通常有以下特性:無論執行任何工作,均表現得興致勃勃,永不言倦,并且有卓越的表現;設定較高的目標,并且通過努力能達到,哪怕時間緊迫、外界干擾、個人受到挫折或情緒變化,都不足以影響他們的優良表現;具有創造力,能突破現狀,并有充足時間幫助其他同事解決困難,成為同事依賴的對象:求知欲很強,對事情有敏銳觸覺,有發展的潛力,能承擔更重要、更多的工作;不讓私人事務影響到工作,能夠做好工作與生活平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管理這些優秀人才呢?
提供自由發揮的平臺
優秀人才的自主性較強,他們更強調工作中的自我引導和管理。因此,對待優秀人才,管得愈少愈好。成就動機強的員工,對于傳統的管理技巧和方式,往往抱著懷疑的態度。他們需要個性化的管理方式,需要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他們喜歡自動自發,不需要別人的督促,也不喜歡接受命令式的操縱;他們依據個人的標準行事,而這些標準通常比其他人定得高:他們雖然樂于接受有關工作目標和優先次序的指揮,但卻不一定完全服從,喜歡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工作,拒絕足以妨礙他們個人發展的工作方式:他們更熱衷于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把攻克難關看作是一種樂趣,一種體現自我價值的表現。然而在管理這類優秀員工時,有的領導者的表現卻相當失敗,不是加薪激勵,便是給予更多瑣碎的工作,忽略了“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往往會浪費一個可以擔當重任的員工的才能。事實上,待遇和職位不過是短期的權宜激勵,無法滿足成就感強的員工。在一個墨守成規、反對創新的環境中,卓越的員工無法發揮潛質,正如千里馬駢死于槽間,不同的是,千里馬不能脫繩而逃,而卓越的員工很快便歸入別的公司旗下,將有可能成為你公司最強的競爭對手。所以,對待這類人才,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工作方式,重視他們的獨特創意,為其創造發揮個人潛能的平臺。
接受比自己卓越的人
比爾·蓋茨是哈佛大學的輟學生,在他離開哈佛前,他向一位好友一語道破了天機“我之所以到哈佛來,只是因為我想找比我更出色的人。可是我沒找到。”任何一個人的力量和資源都是有限的,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支持,自己有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大展宏圖。企業想要煥發生機活力,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網羅一批卓越的人才,誰擁有了優秀的人才,就等于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當然,在管理者與優秀人才交往中,也會感到有相當的壓力,或許會發覺自己的潛質并不如他們,在理解他們的創意時,感到有一定的困難,這都是正常的。而且他們往往還會發現管理者的種種不足和弱點,并且不加遮掩地把自己的看法公開交流。明智的管理者應該放下架子,把自己擺到與員工相等的位置上,謙虛地接受員工的批評,與員工一起來討論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管理者還要有知人善任、用其所長的雅量,敢于放下自己所謂的自尊,開誠布公地聆聽一切自己認為絕無可能的建議。
培養和發展有潛質的員工
不是所有的優秀人才都會一直忠誠于企業,如果企業提供的激勵機制、成長路徑不能與之匹配,他們一經發覺前途并不明朗時,便會萌生去意。如果企業平時將一切均寄望在優秀人才身上,一旦某些關鍵崗位的人才離職,企業往往出現青黃不接的人才斷層,陷入被動和困境。因此,注重對全體員工的培養和開發尤其重要。不能因為害怕員工接受培訓后,會帶著企業的心血和經驗轉投別的公司,而用消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員工培訓的投入。許多公司的人才保留實踐證明,培訓是保持員工隊伍穩定的重要舉措之一。
在培養與開發員工過程中,當發現下屬中有表現卓越的人才,應立刻善加運用,正所謂好刀用在刀刃上。在人才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視他們為你管理水平上的一項挑戰。在你的管理經驗中,對待資質平庸的下屬或許綽綽有余,他們甚至把你看成個人奮斗的目標。而在卓越人才眼里,你只是代表一個職位、一個虛銜,并不表示你的才干比所有人優秀。要他們全聽你的,是件頗為困難的事。二是鼓勵他們公開討論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此舉能增加他們對你的信任,以及對公司的歸屬感。當他們感到提的建議受到你的重視時,為了有所表現,必然會更加樂于創新。三是贊賞他們的突出表現,不要害怕他們因此被“寵壞”。因為對他們所做出的貢獻毫不吝嗇地加以認可和鼓勵,會使他們更有信心和動力:相反,如果你態度冷漠,會使他們敏感地認為你是在嫉妒,會挫傷他們的創造性和工作熱情,為免功高蓋主,招你猜忌,待有機會另謀高就。四是推薦他們學習有幫助的課程。“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讓他們有時間學習新知識,這樣才能保證他們不斷接受新事物,了解未知世界,不斷超越自己。
對“忌才”行為引以為戒
面對優秀人才,切忌有以下行為:是視卓越人才為威脅。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也顯示你還不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二是常以太忙為借口,逃避與他們見面商討公事。沒有信心的人明知有的下屬才能比自己優秀,故意把自己裝成大忙人,逃避現實。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有害無益。三是對他們的意見,淡而處之或吹毛求疵。一方面歡迎下屬提出意見:另一方面卻將它擱置一旁,你得到的結果將是失敗的,聰明的下屬不會再將好的建議提交給你,也不會再視你為領導,因為他們不屑與你這種行為的人“共事”。四是將他們的成就據為己有。這是作為領導者最常見的錯誤,亦即所謂“邀功”。領導者把所有功勞歸于自己,抹煞下屬的努力。久而久之,不但領導的形象破壞殆盡,而且也沒有人再愿意多加一把勁兒,“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氣氛會充斥整個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