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微公益成為了影響年輕人生活的一件大事,尤其白領更是熱衷地參與其中。春節前后,微博解救被拐兒童事件更是廣受關注。其實早在2010年,藝人梁詠琪在生日當天就發出微博消息,號召網友關注西南地區旱情,并承諾該條微博被轉發一次,她就為災區捐出1元錢。之后演員姚晨也在微博中表態,截止到固定期限,關注她的粉絲有多少,她就按“一個粉絲一毛錢”來捐款給災區。這些都是微公益的體現。
所謂微公益,是指顛覆以往企業或名人大筆捐款的模式,而是任何一個普通人,從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著手,強調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地為公益做貢獻。例如,“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活動呼吁公眾拍攝下他們在街邊見到的乞討兒童,發布到微博上,負責人將信息集中,并通知當地媒體與公安部門。在“茶缸”網,參與者轉發一篇微博,等于捐獻一粒愛心米,等愛心米積累到一定數量,志愿者們便將之捐給災區同胞、貧困地區的居民和福利機構等。
其實,微公益并非新生事物,早先的“多背一公斤”活動,即是倡導每個人在旅游的時候都為當地山區的貧困孩子多帶上一公斤的書或者文具。而如今,微公益能如此紅火,則是得益于網絡時代,微博等新生力量的誕生賦予其更方便參與、更有趣味性的平臺。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微公益與傳統公益的區別。
第一,簡單、好玩。傳統公益模式多為現場或通過銀行捐款捐物,隨著微博等平臺的興起,普通網民關注、轉發或跟帖,就可以方便而快樂地參與慈善,情感互動調動了普通人主動參與的熱情,同時也減低了公益活動的宣傳成本。
第二,全民公益。以往公益活動的中堅力量多是企業家、名人階層,微公益使得公益事業不再需要億萬身家和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而是普通人就可以參與其中。比如普通白領利用午休時間便可在“茶缸”里捐十粒米;在“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的活動中,網友也許只需花費一秒鐘的時間,便有可能挽救一個孩子的命運。
第三,微小但可持續。當微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日行一善”便成為可能。特別是對于有心投入公益事業、但精力和時間卻十分有限的白領們,微公益可以讓他們通過日常行為的一點一滴踐行自己的公益理念。
因此,由于側重點不同,微公益與現有企業公益之間更多的是互補關系。
當然企業也可以在微公益領域有所作為——為公益提供平臺。例如,蒙牛發起了“愛心禮物行動”,收集貧困地區孩子的愿望,例如一個文具盒、一根跳繩,然后招募愛心志愿者在網上認領心愿。每個孩子的禮物心愿實現時,蒙牛就會送上一箱牛奶。
微公益為全民公益、持續公益提供了平臺。但如何能使這種創新的公益模式得到持續的發展呢?
第一,需要一個方便普通人參與其中的平臺。如上面提到的利用社交網站、微博等,企業也可以尋找微公益與自身業務領域或形象的契合點,來提供一個有效平臺。
第二,有廣受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作為聚焦點。“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活動關注的乞討兒童群體,由于人們平素就同情這些可憐的孩子,但卻鑒于靠個人能力無能為力。“隨手拍”活動則給了廣大網民挽救乞討兒童的可能。這項活動的官方帳號注冊于2011年1月25日,短短15天內就已經吸引了超過7萬名粉絲。即使是在傳統意義上忙著合家歡樂的春節期間,解救乞討兒童活動仍然收到了超過1000張來自微博用戶拍攝的照片。
第三,保證活動透明、有效。“茶缸”網會自動統計并每分鐘更新捐米結果,在網站上顯示。每當統計捐米量達到5公斤后,專門的愛心米小組就會去市場買回一袋等量的米,再通過與慈善機構合作捐給貧困家庭。所捐米的數量,都會在網站上公布顯示。2010年冬天,支付寶接手了為貴州柳富小學捐過冬鞋的“光腳丫”行動、為脆骨癥患者送禮物的“瓷娃娃”行動等多項募捐的擔保交易,捐款人在為某個活動支付后,看到結果令人滿意才能確認付款。支付寶未來可能做專門針對慈善的通道優化,如發起者身份驗證、流程規范等。
當然微公益目前在法律上還處于模糊地帶,募捐資格的確立、捐助渠道和善款使用機制、對公益組織的監督、在類似“解救乞討兒童”活動中如何保證網民和乞討兒童的安全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而對于每個普通人來說,微公益不需要大手筆,也不一定需要經濟上的扶持,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可以成為行善之舉,包括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抑或是報以別人一個善意的微笑。只要能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更美好,就是在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