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寫三門峽移民史,作家謝朝平被陜西警方抓起來,在輿論壓力下,關了二十九天后釋放。沒多久,廣東順德北滘中學高三語文教師袁磊,因發表網絡小說《在東莞》,被警方以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帶走,并被刑拘。袁磊的妻子說,《在東莞》記述了東莞桑拿行業,是一部現實批判性質的小說,不涉及色情。
這兩件事影響很大,撥動了人們的敏感神經,很快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
現在尚不清楚《在東莞》是否包含色情內容,無論如何,即使有些,也沒必要大驚小怪。既然古今中外大量優秀文學名著就時常出現色情內容,又何必苛責一部供現代人看的網絡小說呢?作家的勞動必須得到尊重,不能把“涉黃”、“色情”當成侵害公民文化權利的大棍子。公民文化權利是第一位的,掃黃是第二位的,不能打著“掃黃”的旗號濫用權力打打殺殺。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文學、藝術作品即使有一些色情內容,也談不上犯罪。《刑法》第三百六十七條:“包含有色情內容的有藝術價值的文學、藝術作品不視為淫穢物品。”近來,各地掃黃出現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有的地方把性工作者用繩子栓起來游街,有的地方“公示”嫖客和性工作者名單,有的地方給性工作者家庭寫信,有的地方隨意關停網站造成大量企業被迫將域名空間轉移境外,有的地方濫施刑罰判決過重……其實,掃黃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天然正當性,不能用侵權的辦法掃黃。事實表明,掃黃也需要根據時代的進步轉變思路,既需要堅持掃黃,減少淫穢物品對兒童的負面影響,又需要正視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給“黃”以適度寬容。過猶不及,不分時代、不分人群、不分場合、不分手段的“嚴打”既不合乎法治精神,也不是務實辦法,落實到基層往往會變成創收和侵權行為,不利經濟發展、人民就業與社會安定。幾十年前的思路和辦法的確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這是需要深入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媒體還有報道,當地警方透露“袁磊所寫的網絡小說引起了東莞警方的注意,該小說傳播影響較大,損害了東莞的形象,已經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度”。認為小說損害當地形象,實際是主觀想像。事實是:記述某個地方的色情現象,并不損害這個地方的形象。日本、美國、北歐的色情現象最多,色情雜志、色情網站、色情電影均為合法,色情文化也是一大產業,美國的色情雜志《花花公子》世界聞名,但人家的形象卻不賴;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色情現象幾乎絕跡,它的形象卻很糟。一個地方的形象如何,取決于這個地方的道德風尚、環保水平和人權保障程度,跟色情現象沒有多少關系。公民以言論、小說、故事、漫畫、影視等給以直接的或間接的批評、描繪、嘲諷、影射,都是無妨的、正當的;只有包容這些批評、描繪、嘲諷、影射,才能體現一地海納百川的胸懷和良好的自由保障與法治管理,才會增進城市的魅力,提升地方的形象。相反,因言治罪作為一種不文明、不開化、不寬容的蒙昧主義行為,才是最損害本地形象的,甚至會讓投資者和優秀人才望而卻步,有幾個腦子正常的人愿意長期呆在一個寫小說、發帖子就可能被逮捕的地方呢?退一步說,就算小說損害了城市的“形象”,也是合法的,應當保障的。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只有自然人才有名譽權,一個城市及這個城市的公權機關,都不是自然人,根本沒有名譽權,無權因為一篇文章的批評而懲罰作者。
臉上飛來一只小蟲,聰明人輕輕搖搖頭,小蟲自然就跑了,愚蠢的人卻掄起巴掌使勁拍自己的臉,結果蟲子沒碰著,卻把自己的臉打腫了、打歪了。不容忍“異端”言論或文化,就像掄起巴掌打自己臉的人,只能是自毀形象。在言論自由環境下,一篇文章、一部小說、一本書的影響再大,也是局部的、有限的;而抓作者、關媒體,影響卻是全國性的、全球性的,全中國的、全世界的媒體和人民都在盯著。就算言論有點負面影響,但壓制言論自由行為比言論本身產生的壞影響要大百倍、千倍、萬倍。言論自由是當今人類社會最深入人心的基本價值觀之一,懲罰作者或媒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幾乎所有的因言治罪,都會引起軒然大波,成為輿論焦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官員越敏感,旁觀者越覺得小題大做、荒誕可笑。
本來,沒有多少人知道還有“謝朝平”這樣一個作家,沒有多少人知道還有《在東莞》這樣一部小說,公權機關動手抓人,作者和作品反而一夜出名了。根據百度指數的統計,“在東莞”這個詞語在百度的搜索量從夠不上統計到一下子飆升到每天六萬。壓制或者禁止言論,激發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好奇心,被壓制的作家、作品反而會成人們爭相尋找的對象。從給作者戴上手銬的時刻起,警方已經開始為作者和作品做起了免費廣告,這往往是壓制者沒有想到的。
面對各種批評,高明的領導者心態坦然,能以積極的態度看問題,把批評視為改進工作、傾聽民聲的手段;二流的領導者,即使不高興,也能容忍,做到低調處理;而愚蠢的領導者,覺得面子受到損害,拍案而起,讓公安抓人,甚至美其名曰”專政”。殊不知,抓人、因言治罪的事件本身就是具有火爆效果的新聞素材,抓人者會遭到千夫所指,丟盡臉面。
不受約束的權力不但使人腐敗,還使人愚蠢。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侵害公民言論自由的事件,是因為一些官員的權力不受約束、不受監督,成了無法無天、“老子說什么就是什么”的小霸王。養尊處優的生活使一些官員失去了對人民群眾的基本情感,脫離了人民,脫離了社會。類似事件再一次提醒我們:保障言論自由,僅靠教育官員“有雅量”是遠遠不夠的。權力只要不受制約,缺乏剛性的監督機制,即使原來很聰明、很優秀的官員,也會變得閉塞、狹隘、暴戾、專斷和愚蠢。
壓制言論自由、侵犯公民權利,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褻瀆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價值,是封建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遺毒,應當嚴肅批評。政府官員、公權機關需要充分認識到因言治罪的高度敏感性、巨大負面影響力和諸多后遺癥,在處理此類問題時宜采取謹慎、低調、寬容、克制的態度,這也是政治文明的價值基礎,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當然,就像我們的社會在享受便捷的航空服務的同時,也必須承受小概率的空難一樣,在享受言論自由好處的同時,也必須承受言論自由所帶來的少量負面問題。任何一個健康社會的文化現象都是多姿多彩的,對待社會中的觀念、言論、文化現象,應當采取正面引導、春風化雨的辦法,由人民自由評論、自我教育,不能動用公權亂加批判,更不能動用公權隨便抓人。文化是很復雜的,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觀念去衡量和評判文化現象,這種衡量和評判無不是主觀的、片面的、局限的,即使官員也不例外,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和超脫。官員可以有自己的好惡,但不能運用手中權力把個人好惡強加給他人。如果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如果懂得維護公民文化自由也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和神圣使命,這類因言治罪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就沒那么多折騰了,這樣社會才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