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面對不斷涌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各種反腐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呈現出了局限性,尤其是制度反腐,不能從根本上有效遏制腐敗。腐敗現象的深層次根源是在思想、體制、機制、制度上,這些都是廉政文化建設層面的問題,遏制腐敗需要進行廉政文化建設。
【關鍵詞】制度反腐 廉政文化 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反腐倡廉工作。執政60多年來,我們黨在反腐倡廉的斗爭中不斷前進,在前進中逐步完善,不斷根據變化了的形勢和時代的要求調整反腐倡廉的思路和策略,大體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一是運動反腐階段,二是權力反腐階段,三是制度反腐階段。目前實行的“權力反腐”與“制度反腐”兩軌并行的機制,對形成用制度管權、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反腐機制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還存在一定的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制度反腐”還沒有達到。
制度反腐的新途徑及其存在的問題
制度反腐敗就是要實現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腐敗嚴重侵蝕著制度,腐敗分子歷來是利用我們制度的縫隙和漏洞而妄為的。腐敗之風之所以屢禁不止,腐敗分子之所以前“腐”后繼,“與制度高度相關”。
制度滯后。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用來有效地規范、約束人或組織的行為活動。但制度本身又具有相對穩定性,不能及時跟進實踐中的新發展、新變化。一些腐敗現象或問題在社會上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并且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我們有的制度還處在剛剛起草階段或仍在摸索探討之中。從1998年始到2002年,有16起被公開報道的高官違紀違法案件,平均潛伏期長達6.3年。就個體而言,個別腐敗分子腐敗潛伏期還更長,這些人違紀違法行為早在多年前就發生了,其腐敗問題的敗露,很多都不是在其權勢最顯赫的時候,查處有明顯的滯后性。這說明我們的制度反應很遲鈍。
制度粗放。從理論上講,中國現階段對公職人員及其行使的公共權力的監督體系與制度不能說不健全,更不能說沒有,如黨內的監督、權力機關的監督、立法機關的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以及人民群眾的監督等。但在現實中這些監督對一些人起不了什么作用,或者說腐敗分子鉆了體制不嚴密和監督不到位的空子。
制度局限。在工作中,各地區、各部門為了防止腐敗問題發生已出臺了不少規章制度,但普遍存在“對下級制約多,對同級監督少;形式監督多,實質制約少;對個人制約多,對組織監督少;被動監督多,主動監督少”。而且,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盡可能少地直接干預社會經濟生活、干預社會公共資源,以避免公共權力的濫用,但在目前體制與形勢下,一個政府應該控制多少公共資源以及對經濟社會進行多大程度的干預,是由它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具體國情決定的,歸根結底則是由生產力標準決定的。
“硬制度”敵不過“軟權力”。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有了制度就好辦了。從理論上來說,的確如此。但是,現實的情況又如何呢?往往是“有形的制度”敵不過“無形的家長制”,“硬制度”敵不過“軟權力”。所謂領導干部的“愛好”,無非指的是貪官的貪欲,權力者的“愛好”一上來,一膨脹,一絕對化,什么制度、條例都不管用了。
制度反腐與家長制的沖突。我國封建“家長制”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鄧小平說:“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①,因而權力的“個人化”、“絕對化”、“神圣化”的這個“傳統”影響很深遠。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估計不足,……所以沒有能夠完成”②。家長制在黨的歷史上產生過很大危害。
當我們匆忙進入社會轉型后,整個社會忙于經濟建設而忽視了對“家長制”的批判和清算,即使批判起來也是心有余悸,惟恐批過了頭,惟恐又犯“右”的錯誤。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導致“家長制”的發展,如果說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全國各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個問題”③的話,那么,到了20世紀90年代它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必然造成官僚主義,必然要犯各種錯誤”④。這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具有“絕對權力”的“第一把手”腐敗的社會大背景。所以,在當今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進程中一定要將反對使“權力絕對化”的“家長制”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
綜上所述,制度反腐的主觀愿望是好的,但是制度與反腐之間還存在著有效環節的缺失,如何在制度與反腐之間架起暢通的橋梁,如何使制度在反腐過程中成效顯著,需要探索保證制度有效實行的機制。
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凡是腐敗案件較少的國家和地區都是廉政文化建設搞得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我國反腐敗斗爭之所以艱難,關鍵在于缺少一種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圍。在新世紀、新階段,廉政文化建設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性。
廉政文化可以遏制腐敗文化的蔓延。廉政文化與腐敗文化是相對而言的,擁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廉政文化與腐敗文化都有很多的歷史積淀。
腐敗文化嚴重侵蝕著新中國的肌體,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一直處于腐敗現象的“高發期”。江澤民同志也痛心地指出:“黨風主流是好的,但腐敗現象是嚴重的。”回顧建國以來的反腐戰略和工作重點,先是強調懲治的重要性,后來又逐漸把預防戰略的重要性提上日程,但惟獨對廉政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沒有向全社會開展教育工作,沒有形成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倡廉的良好社會風尚。積極建設廉政文化,就是要在社會各個群體中,培養和確立一種認同、支持廉潔從政的基本態度和行為方式,把廉潔從政的觀念貫穿于所有官員行使公共權力的全過程,落實到政治與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
廉政文化可以營造廉潔從政的社會氛圍。廉政文化建設是一個覆蓋全社會的大工程,這就需要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弘揚廉政文化。
我國反腐敗的艱難之處,正是缺少一種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圍,反腐倡廉的深入進行,離不開廉政文化的堅強支持。廉政文化建設是反腐戰略的一個獨立支柱,如果沒有廉政文化做基礎,腐敗現象被看做“正常現象”,那么反腐倡廉就很難做到被廣大黨員干部和其他社會成員認同,相關制度和監督舉措就無法落到實處。如果沒有一種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圍,就沒有一種良好的文化形態來激濁揚清、抑惡揚善、移風易俗,一些腐敗行為就會成為一種得到認可的社會風氣和生活方式,滲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為模式之中,成為一些人的行為習慣。為此,必須大力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營造恥貪崇廉的良好社會風尚,為新世紀新階段的反腐倡廉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廉政文化本身屬于先進文化的范疇。文化有先進、落后、腐朽之分。先進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它的作用是感染人、熏陶人。廉政文化作為廉政建設和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廉政建設方面集中而又具體的反映。廉政文化不僅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而且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要,不斷提高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著力構建新型的廉政文化,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應有之義。
廉政文化建設是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重要舉措,是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具有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凝聚功能、約束功能、教育功能、監督功能、預防功能和熏陶功能,因此具有重要的治本功能。為此,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御腐朽文化”。⑤
廉政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凝聚民心、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腐敗現象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黨的形象,廣大人民群眾是腐敗的最主要受害者,他們最痛恨、最反對腐敗現象。黨在新世紀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腐敗現象的蔓延會成為制約這些任務實現的瓶頸。要想突破這個瓶頸,需要加強廉政文化建設。通過廉政文化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潔凈黨的執政主體,筑牢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目的。通過廉政文化建設,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面發展。(作者為保定學院基礎教學部副教授)
注釋
①②③④《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2、335、329頁。
⑤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