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展開文化建設,對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勢在必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反映,具有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難以比擬的優越性,指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內涵 發展歷程 構建路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社會主義價值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就是對社會主義價值觀所形成的總體認識和看法;狹義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指的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價值觀屬于歷史范疇的概念,根據時代的不同其內涵及形態也有差異。①
社會主義價值觀是關于價值觀念的體系。其中,根據各個具體的價值觀念占據的地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主要是關于社會主義某種價值具備與否的基本觀念和認識;而所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的是居于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核心,具有指導意義和價值,對“社會主義是什么”這一基本問題做出科學回答的理念。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
從本質上講,科學社會主義范疇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必須能夠反映科學社會主義本質;另一方面,既要包含著人類社會進步的價值,同時又要區別于各種非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而“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可以同時滿足這兩方面要求,從本質上明確劃清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于價值觀的界限,為其提供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性以及正當性依據。②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生活關系、人們的生活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給新時期人們理想信念帶來了深刻的沖擊和影響。公民的理想信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有的理想、價值等概念退居幕后,呈隱性狀態。調查顯示,一定比例的公民在信仰方面表現出“超然物外”的游離狀態。同時,在西方意識形態的隱性侵蝕下,少數公民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問題,甚至出現了“信念危機”,即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懷疑、對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信念發生動搖及對黨的信仰缺乏信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人類的徹底解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本位的價值觀念,這也是我國目前最需要樹立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時刻在矛盾和沖突中行進的。當下的社會正置身于文化碰撞激蕩的背景,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僅能夠引導人的思想觀念,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論述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列為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③所以,目前我們應該堅持在對立統一中以和諧為價值取向,承認差異,尊重矛盾,既不擴大或激化矛盾,也不無視和回避客觀存在的各種矛盾,而是著眼于發展,致力于和諧,盡最大努力化解矛盾,通過尋找和擴大共同點,從而促進、實現社會的團結與和諧。使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間相互融通,相互促進,獲得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而社會成員尤其是人類核心價值觀的內化也才可能得以完成。當代中國,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與之相伴,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價值取向越來越呈現出層次性。
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建立。馬克思恩格斯所主張的理論及其所持有的思想,一方面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另一方面,是無產階級社會歷史價值的反映,奠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實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在相關著作中并未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直接、系統的闡述,而是采取的間接的方式,借助“利益”、“目的”、“需要”以及“理想”等詞匯對價值性內容加以表述。馬克思恩格斯價值觀取向是為絕大多數人爭取利益,是服務于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從整體角度分析,社會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中心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從人民——這一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出發,并把消滅剝削、實現社會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等社會主義的目標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它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對人民的價值,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
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豐富與發展。列寧將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及原則作為追求,對考茨基的“科學的社會主義”以及奉行第二國際庸俗經濟決定論的學派思想持批判態度。在和平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之間出現較為尖銳的矛盾。列寧提出,以當前所達到的文明程度難以實現向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并毅然對傳統體制作出修改,主張放棄直接過渡,而是通過諸如國家資本主義、貨幣以及商品等間接方式實現向社會主義邁進,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面對經濟以及文化都較為落后的實際,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列寧選擇用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并對合作化、國家機構以及文化建設等事項提出了寶貴的建議,使新經濟政策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和全面。可以說,列寧立足于社會發展的實際,尊重社會主義實踐規律,科學回答了現實基礎與社會主義價值關系問題,是對馬克思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充實和發展。
社會主義價值理想以及實現的基礎是斯大林社會主義價值觀關注的焦點,繼列寧之后,斯大林主張借助工業化以及農業集體化方式實現一國社會主義,并逐步發展成為斯大林模式。然而,斯大林模式也有其不足,主要體現在沒有正確處理好手段和目的、科學和價值之間的關系,沒有將科學及價值原則相結合,這種較為古板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給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實現設置了障礙。
中國共產黨人的探索。中國人民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的引導和帶領下,經過不懈奮斗,最終贏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以確立,從而拉開了解決科學和價值之間關系的序幕。毛澤東思想一大主題就是社會主義價值追求,認識到在落后的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工程。毛澤東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追求社會平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消滅剝削和階級,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關于社會主義價值及其實現基礎的關系方面,毛澤東思想具有一定的創新,將馬克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現實有機結合。當然,其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認識不夠全面,以致晚年犯了左傾錯誤。鄧小平同志在毛澤東實踐的基礎上,對成功之處加以吸收和借鑒,對不足之處進行總結,對社會主義基本問題,即“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對“社會主義目的和手段、價值理想和現實途徑的關系”進行了很好的處理,并奉行科學和價值原則。實踐證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價值觀同樣也是江澤民同志關注的重點,并立足于中國現實國情,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本質上講,這也是涉及社會主義價值觀,反映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人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胡錦濤同志順應時代潮流提出科學發展觀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社會經濟和人的全面協調發展,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基本原則。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世界一體化以及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挑戰如何應對,確定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尊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實國情,從價值現實出發;客觀反映社會主義本質以及基本要求;涵蓋先進社會主義文化基本理念。
社會成員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應該要上升到個人價值觀和個體自我意識的一種形成水準上,一旦內化,就會達到一種自我調節的狀態。這樣,核心價值觀對于社會成員的引導也就順利地達成了,成員人格發展便開始由他律向自律轉變,自我意識發展到能制約和調節某些自身人格發展的水平,能夠較為順利地在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之間進行理性選擇,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并不斷提高自我價值感。因此,通過系統指導,幫助并促使社會成員自我意識的逐步健康發展,對引導其形成與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相符的價值觀至關重要。
社會條件。構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大極為重要的社會條件就是輿論的引導。所謂輿論引導,指的是主體對自身以及他人的言行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評價,其在構建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社會輿論發揮作用的典型方式有兩種,分別是塑造典型和輿論抨擊。好的典型可以激發和鼓舞民眾,而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言行要堅決地加以抨擊和批評。社會輿論主要載體有電視、廣播、報紙以及網絡等。只有將輿論引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才能真正對民眾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促進作用。“社會利用這些文化傳播手段并不僅僅是為了對付敵人,也不僅僅是為了控制人們的越軌行為,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廣泛的文化傳播,把人們的思想、行為納入社會規范體系,以保證社會的文明和進步。”⑤一定社會的文化傳播制度越積極健全,對社會成員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越影響深刻。從制度創新的層面上,要確保用科學文明健康的內容占領文化陣地包括傳媒娛樂陣地,防止灰色、頹廢乃至迷信的資訊對于人思想的侵蝕,社會成員才會對主流的價值觀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然于心并在潛移默化中完成這一價值觀的內化。
重點環節。構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點環節是具有內在引導作用的思想教育,通過思想教育,有利于民眾從內心真正接受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達到理想教育目的,需要處理好兩方面的關系:第一是情理關系;二是昔今關系。價值目標和標準不以主體的意志發生轉移,屬于理性范疇;而通過心理體驗方式對主體和客體之間關系作出反映的價值情感,是主JQVkDpH8JaWdHuJ0EPXECQ==體價值態度的體現,屬于感性范疇,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要對情感的培養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對于昔今關系方面,首先要對傳統作出客觀而理性的評價,在此基礎上,明確轉換傳統的環境及條件。
新中國建國以來,我國從全民崇拜革命偶像到如今娛樂偶像、實用偶像占據主流,這深刻地反映出了文化發展的某種可怕趨勢:中國正在遠離自身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世俗化、大眾化的文化消費取代了過去有思想深度的文化形式,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活似乎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問、不需要價值和意義,僅僅需要消費形式本身。人們似乎滿足于只要笑就夠了而不知道為何而笑,滿足于活著而不要思考為什么活著和怎樣活著。可以說,在社會生活中,什么樣的偶像最終也會影響到什么樣的青年,這種發展趨勢無疑會帶來中國未來深層次的精神貧血,而民族進步可能由于缺乏精神支柱而失去動力,甚至社會道德規范將嚴重失范。因此,在我國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強化大眾傳媒的社會效益趨向,堅持偶像生產和消費的正確方向,塑造和傳播具有先進文化價值的偶像,增強偶像的文化內涵,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規范和提高偶像的價值層次,使之上升到民族精神、國家象征的高度,以偶像的某種有意義的特質來影響我們的社會成員,使之順利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
基本保障。構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保障是法治建設。法律與政策、輿論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具有強制性,可以明確、規范地反映社會價值取向,設置具體行為模式,并對當前行為及其后果發揮約束作用。為了使法治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作用得到切實發揮,就要立足中國當前的實際,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促進法制的不斷完善,在法律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對于可以通過法律形式加以固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盡可能地在法律中作出明確規定。對于在構建當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地對相應的法律進行調整和修改,有必要的情況下要制定新法律,真正發揮法律對民眾行為的約束作用,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有力措施。構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措施是具有權威性、廣泛性以及引導性的政策調控。政策與人民利益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對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發揮著積極的調節作用。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貫徹以及執行社會主義政策,確保政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只有確保政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性和協調性,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可和接受。要充分發揮政策對民眾價值取向的調節和引導作用,必須保證所制定的政策能夠切實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以及民眾的根本利益。
內在途徑。構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除了需要充分發揮外部因素的引導和約束作用,主體自身修養的加強也不容忽視,加強自身修養是構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首先要深入研究和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次,注重實踐和鍛煉,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切實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最后,要注重自我熏陶,時刻對自己言行進行反省,對于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方及時加以調整,確保二者相一致。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和穩定的價值觀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勢在必行。要充分展示社會主義優越性,一方面,要大力進行經濟及政治建設;另一方面,還要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文化建設予以足夠的關注和重視。(作者為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田海艦,戴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初探”,《道德與文明》,2007年第1期。
②徐國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辨微”,《蘭州學刊》,2008年第1期。
③荊蕙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及其構建”,《文化學刊》,2010年第4期。
④章鳳紅,崔志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語義分析及結構邏輯”,《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年第17期。
⑤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