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極穩妥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這是我國在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獲得的重要經驗與反思。現階段,須不斷加強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體建設,不斷完善與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同時注重實現中央與地方政治體制改革的相互協調共進,才能真正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
【關鍵詞】政治體制改革 積極與穩妥 改革途徑
政治體制改革是指在社會主義政治格局與權力結構形式不變的情況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政治過程。改革開放30年以來,黨和政府始終把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新時期準確地把握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途徑,既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理論的基本要求,又是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因此也就突顯出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積極與穩妥:貫穿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實踐的要旨
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歸根結底取決于其具體國情和歷史文化條件,取決于大多數人民的意志。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以及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進一步強化了“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觀點,但將政治體制改革的具體方式確立為“積極穩妥”,卻不是空洞的理論闡釋,而是貫穿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實踐的要旨。總體而言,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指:“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膽突破;又要實事求是,謹慎從事,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循序漸進進行。”①這種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辯證理解與貫徹執行,使中國在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獲得許多重要的經驗與反思。
一方面,黨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積極地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積極”主要是指堅持政治體制改革的連續性,按照各個時期國家的階段性特點堅定不移地完成政治體制改革的各項任務,不因某些具體事件的發生與領導人的更換而中斷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進程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1979~1989年,一個是1990年至今。雖然中間經歷了“六四”事件,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調整與改善了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做到了權力適度下方,同時廢除了干部領導職務的終身制。“六四風波”以后,黨和國家在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上及時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目標,實現了政治體制改革主題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問題轉變為服務經濟發展的有效執政問題。近20年來,主導和服務于市場經濟的有效政府建設不斷加強;基層民主和村社自治建設蓬勃發展;法治建設和人權保障日益完善;人大與政黨制度的規范化運作程度不斷提高;干部隊伍民主化法制化建設不斷推進。
另一方面,黨和政府也一直致力于穩妥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穩妥”是指政治體制改革過程具有極大的復雜性與敏感性,在具體推進時一定要做到謹慎與周全。一方面,政治體制改革涉及利益大,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它不僅關乎到政治體制改革的運行,影響到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綜合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國各個領域13億人民的利益福祉,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遭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與質疑。另一方面,政治體制改革又是一項長期戰略與復雜的工程。隨著新時期的經濟轉軌與利益多元化發展,如果忽視了其復雜性特點,不能穩妥加以推進,而是沖動冒進,就會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影響到安定團結的局面。
新時期積極穩妥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黨在十七大報告里提出,新時期的中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歸根到底要靠生產力的發展,物質文明的進步,也離不開精神文明的智力支持與社會文明提供的社會環境,而且尤其離不開政治文明提供的外在政治保障與發展動力。因此在新時期,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顯示出不可忽視的現實必要性。
其一,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利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一般而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性質通常表現為對抗性的革命與非對抗性的改革,由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構建是在非對抗性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進行的,因此其核心并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這就決定了構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依靠政治體制改革的途徑。
其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也是實現我國經濟快速平穩發展的重要保障。政治體制改革往往與經濟體制改革具有緊密的聯系,具體表現在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完成,在此過程中政治體制改革要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現實客觀基礎。在我國,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既體現在有利于保障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又表現為有利于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與保障。
其三,積極而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也是新時期保障與促進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政治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有助于為我國文化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這主要表現為有助于確保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同時有利于推動文化發展的繁榮與深化,為其提供和諧的政治局面。
積極穩妥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途徑
那么,積極穩妥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應通過哪些具體途徑?本文認為,這一過程大體應該沿著以下思路展開:第一,加強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主體的建設,這是積極與穩妥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的核心與根本;第二,不斷完善與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的制度,這是積極與穩妥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體制保障;第三,還應該注重實現中央與地方政治體制改革的相互協調共進,這一點是確保我國政治體制改革能夠積極而穩妥推進的直接影響因素。
從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歷程來看,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一直都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與領導力量,能否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與作為改革主體的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建設密不可分。首先,應明確黨領導的內涵與職能任務,堅持依法執政的理念,依法實施黨對國家與社會的領導。其次,應進一步完善黨的工作機制,尤其要規范黨委同各級組織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發揮黨委在各級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促使其他各級組織更好地成為黨聯系廣大群眾的橋梁與紐帶。最后,應不斷擴大黨內民主,這是“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自身改革的首要內容”,②也是加強與完善黨的建設的立足點。
積極穩妥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除了需要加強主體建設以外,還應該不斷完善與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建設。其中,政府的決策制度、民眾的政治參與制度以及權力監督制度更是制度建設的重中之重。應該不斷加強與完善政府的決策制度。政府的正確決策是確保一切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而要確保政府決策實現科學化與民主化的關鍵因素就在于不斷改革與完善政府的決策機制,使之建立于民主集中制的基礎之上。應該制定與完善各級政府機關的重大決策的規則與程序。也就是說,對于政府的重大決策過程要逐步做到程序化與制度化,對決策者的權利與義務要進行規范與明確,以防止決策的隨意性與盲目性。對于政府領導者來說,還應該盡早在頭腦中建立“公民本位”的理念,積極傾聽群眾意見,確保群眾廣泛參與決策,行使民主權利。并善于利用專家學者“外腦”的作用,不斷完善專家咨詢制度,加強決策的論證制和責任制的構建。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本文認為還應該注重實現中央與地方政治體制改革的協調共進,這也是積極穩妥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直接影響因素。中央政治體制改革與地方政治體制改革的最大不同主要體現在層級問題上,也就是說,若要確保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必須搞清楚中央政治體制改革與地方政治體制改革的先后層次。如果層次選擇不當,必然會造成政治體制改革的失敗。因此,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時一定要注意層級性的特點,根據現實情況,逐步展開。具體的推廣順序,大體可以以地方或基層的政治體制改革為突破口,然后漸進擴展到中央乃至更大的范圍。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情況來看,這種改革的軌跡就一直遵循著由地方到中央,再擴展到更大的范圍乃至全國的局面,學者陳紅太將這種政治體制改革的模式稱為“星火燎原”,③也凸顯了中央與地方政治體制改革中層級的重要性。
結 語
綜上所述,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任重而道遠,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途徑的不斷深入探索,一定會確保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積極與穩妥地推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也定會早日實現。(作者單位分別為:商洛學院;陜西省委組織部黨員電化教育中心)
注釋
①李良棟:“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經驗與前瞻”,《人民論壇》,2010年11月下。
②包心鑒:“政治體制改革: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選擇”,《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③陳紅太:“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現狀和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