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干部因其社會地位的特殊性,呈現出特殊的道德認知沖突、道德情感沖突、道德行為沖突和利益追求目標沖突、利益獲取途徑沖突、現實利益差距沖突。通過加強教育和機制建設,實現領導干部道德沖突和利益沖突的協調,是解決領導干部道德失范、腐敗墮落現象的有效之策。
【關鍵詞】領導干部 道德沖突 利益沖突 協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干部既有利他性“道德人”的理想價值目標,也有利己性“經濟人”的現實利益訴求。與普通人相比,領導干部面對著更加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需求,在“利他”和“利己”道德選擇和利益選擇時更容易出現左右為難的狀態,陷入進退維谷的沖突境地。這種道德沖突、利益沖突的存在和選擇失當,是部分領導干部道德失范,直至腐敗墮落的根源所在。
“道德人”理想與領導干部的道德沖突
領導干部的選拔標準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領導干部的考核標準是“德、能、勤、績、廉”,“德”都放在首位。領導干部的“道德”指思想道德,包括公德、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從政道德等等,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表現,是黨性的具體體現。①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由于社會轉型期體制轉變和利益格局重構引發的思想意識混亂、道德意識滯后、社會監督和制約機制不力等因素的影響,引發了領導干部的道德沖突,即領導干部應有的“利他性”道德標準與現實中的“利己性”道德狀況之間的不協調,導致其原有道德規范和知識面臨解構的危機。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道德認知沖突。道德認知沖突是指領導干部觀念中的道德目標與現實中的道德事件的道德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沖突。有學者把領導干部應有的道德素質歸納為無私無畏的高尚情操,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尊重人、關心人、平等待人、寬以待人的品格,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嚴于律己,敢于堅持原則、不徇私情、不被利誘等幾個方面。但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期,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組織已經解體,即所謂“社會解組”,而新的社會組織正在重建,這時人們便失去了心理和情感方面的依托②,出現了諸多欺下瞞上、以權謀私、腐化墮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現象。這些“利己性”現象的道德價值取向必然與領導干部觀念中的“利他性”道德目標發生著沖突。
道德情感沖突。道德情感沖突主要指領導干部的道德情感與現實社會道德情感的差異,導致領導干部難以接納與理解社會道德情感而發生沖突。與道德認知沖突相比,道德情感沖突更具有“隱蔽性”,是領導干部個人內心緘默的情感因素。領導干部道德情感沖突的產生與領導干部個人人生閱歷、生活經驗、所處社會階層等因素相關,其表現程度也有一定的差異。
道德行為沖突。道德行為沖突本質上是一種利益沖突,是領導干部在走向道德實踐層面時依據個體已有道德規范進行道德抉擇時與他人或外部利益的對立。道德行為沖突不同于一般“不道德”行為,它是領導干部的道德知識、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等不同發展水平在行為上的外顯。從負面看,道德行為沖突表現為思想認識不夠深刻、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工作作風不夠務實、以權謀私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八小時以外行為自律較為不力等。
“經濟人”現實與領導干部的利益沖突
利益問題,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某種意義上,社會發展實際上是人類以利益為支點并在其實現形式上逐步拓展的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干部的利益,同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對物質對象的創造、占有、享用。但由于其社會地位的特殊性,引發了他們在利益選擇上出現更多的“利他”與“利己”沖突。領導干部的利益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利益追求目標的沖突。領導干部是依據人民的授權,代表人民“治國”的主體。從職權上講,其利益追求目標是國家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包括短期與長期國家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本質上是“利他”的。從個體價值實現上講,其利益追求目標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本質上是“利己”的。因此,領導干部利益追求目標的沖突主要指國家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利他”與“利己”的沖突。這種沖突處理不當,就容易出現個人利益高于國家社會利益,個人利益目標清晰、國家社會利益目標模糊的利己化現象;或為求“政績”只求短期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的功利性現象等。這些現象的累積,必將導致一些腐朽沒落生活方式和社會現象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庸俗腐敗盛行。
利益獲取途徑的沖突。社會轉型期的“社會解組”必然伴隨著“社會重構”。“社會解組”打破著舊的社會利益格局,“社會重構”同樣重建著新的社會利益格局。中國社會利益格局的打破和重建,必然引發利益主體追求利益的強烈沖動,必然帶來不可避免的混亂無序狀態,為不道德甚至非法獲取利益提供了機會和可能。由于領導干部是國家和社會的實際管理者,掌握著主要社會資源,所以他們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容易在社會失范中獲得機會。領導干部利益獲取途徑的沖突就表現為既可以通過正常途徑獲得應當屬于自己的利益,也可以利用特殊地位更輕易地獲得更多的利益。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出現權錢交易、以權謀私、權力尋租等腐敗現象。
現實利益差異的沖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走向深入,社會分化現象日趨嚴重。從利益角度講,既有地區差異,也有行業差異。現實中,我國領導干部按正常渠道獲得的利益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相比,與其他高收入行業管理人員相比,都有著較大的差距。隨著整個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在這種利益差異的沖突中放大“利己”的利益需求,就容易讓領導干部產生心理失衡,不僅可能造成工作懈怠、人才流失,甚至可能鋌而走險,走上以權力為手段換取工資以外收益的道路。
沖突的協調——“道德人”與“經濟人”的統一
沖突協調的理論可能。亞當·斯密認為人性既不是完全利己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他通過一種市場協調機制——“看不見的手”巧妙地架起了由自利通向他利的橋梁。在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人們對自利的追求也帶來了社會財富增長,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同時實現,也實現了“經濟人”與“道德人”的統一。③
“經濟人”與“道德人”是一對矛盾的辯證統一體,既存在著功利性與超功利性、他律性與自律性、合工具性與合目的性的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斗爭屬性,也存在著二者之間的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的統一性。因此,從理論上講,領導干部的道德沖突和利益沖突是可能協調的。從反腐倡廉角度講,兩種沖突的協調,還可以避免領導干部道德選擇和利益選擇的失當,從而減少領導干部出現道德失范、腐敗墮落的現象。
沖突協調的現實路徑。關于“經濟人”與“道德人”統一的觀點提醒我們,要實現領導干部自身“經濟人”與“道德人”的統一,從現實層面解決領導干部兩種沖突的協調問題,可以從領導主體和領導客體兩個方面入手。
從領導主體講,路徑在于以自律為目的的教育。一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領導干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從黨性宗旨角度堅定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思想,正確面對現實中利己性道德行為和利益差異現象,堅持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的關系,增強拒腐防變能力;二是通過道德修養教育,引導領導干部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義利關系,認識到人性中利己和利他的和諧統一性;三是通過法制教育,發揮法的指引作用、預測作用和教育作用,讓領導干部判斷、衡量、事先評估自我利益選擇行為的后果,加強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從而誘導領導干部的道德和利益選擇行為實現利己性與利他性的統一。
從領導客體來說,路徑在于以他律為目的的機制建設。一是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盡快重建社會規范和秩序,盡量縮短新舊體制并存的時期,縮短“規范缺乏”狀態,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運行的法律、法規,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性進行有效的干預、調控、矯正,使經濟按其自身的規律運行,排除權力滲入和行政干預,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的積極作用,消除拜金主義、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純粹利己性腐敗現象滋生的溫床,解決領導干部道德沖突和利益沖突的根本問題。二是通過監督機制和制約機制建設,加強黨內監督、法制監督、社會監督,既通過懲罰性、警示性的外在約束和制約,對領導干部進行制衡、防止道德失范濫用權力,更能把外在的道德和行為要求通過制度的實施轉化為領導干部的內在信念,從而將利己性道德和利益選擇行為控制在合理合法范圍內,實現領導干部道德沖突和利益沖突的有效協調。(作者為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本文系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委托研究項目“大學生廉潔教育機制研究”部分成果,項目編號:10SKG03)
注釋
①雷美霞,林希斌:“當今領導干部道德沖突的原因及對策”,《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1月。
②王惠巖:《政治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15頁。
③曾靜:“由‘經濟人’回歸‘道德人’——構建和諧社會人性假設的范式重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月,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