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盜竊罪作為一種高發犯罪一直是司法實務界和理論界共同關注的焦點。盜竊罪因犯罪對象分別為自己所有的財物、死者財物、不動產、債權憑證以及封緘物等,而呈現出不同的犯罪情形。我們在司法實踐中應根據這些情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保證定罪量刑上的客觀公正。
【關鍵詞】盜竊罪 犯罪對象 非法占有 財物
盜竊罪一直以來是社會中發生頻率最高的犯罪之一,是司法實務界和理論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盜竊罪是指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行為。因此盜竊罪的犯罪對象就是法條中的“公私財物”。這種描述具有很強的概括性,但實際性的參考價值不大,這也給司法實踐操作帶來了困難,所以有必要對其中的某些特殊情形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關于盜竊自己所有的財物
一般而言,許多人將公私財物理解為他人之財物,實際上這是一種概念縮化的理解。對于侵犯財產權的犯罪有一個主觀上的前提條件,就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而事實上,占有和所有是不同的,合法占有人完全可能不是所有人,因此作為所有人也是可能盜竊所有權歸屬于自己而實際被他人合法占有的財物。并且刑法上并沒有規定排除,因此這種情況就有可能構成犯罪。根據上述分析,我們把盜竊自己所有財物的情況進一步加以分類討論。
以牟取非法利益為目的,盜竊自己借予或者托人保管之物。對于這種情況代表性的有將自己的財物借予他人使用,并秘密竊取,之后要求他人賠償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默認他人主動賠償的行為。這種情況實質上是通過隱瞞事實、虛構事實的方式,騙取他人財物的行為,符合詐騙的構成要件,應該以詐騙罪處罰。
以牟取非法利益為目的,盜竊抵押物。這里根據動機產生的時間點可分為兩種情況討論。1、盜竊動機發生在借貸行為之時或之前,那么也就是說其目的就是為了騙取借貸,抵押只是為了誤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償還能力,那么在這種情形下,符合了詐騙罪的構成,成立詐騙罪。2、盜竊動機發生在借貸行為之后,這種情況下,借貸的取得在這里是合法的,所以如果事后拒不還款即符合了侵占罪的構成要件,應該成立侵占罪。
盜竊被依法扣押凍結的財物。這種情況下,盜竊人自己的財物被依法扣押或凍結,這種限制往往會對所有人產生損害,甚至于其財產最后會被沒收,因此所有人希望通過盜竊手段破壞國家對其財物的現實占有,符合了以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應該成立盜竊罪。
綜上,對于盜竊自己財物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根據實際情形仔細分析得出結論,有學者認為盜竊自己財物不能成立盜竊或者一概成立盜竊的觀點都應再加斟酌。
關于不動產的盜竊
關于不動產盜竊歷來有很多爭論,各國立法也采取了不同做法。我國刑法對盜竊罪沒有明確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分。根據傳統的理論,不動產不能成為盜竊的對象。但是隨著實踐中相關案件的出現以及理論的發展,傳統觀點面臨著挑戰。
我們認為不動產雖然有其不同于動產的特殊之處,但是這并不影響現實中發生盜竊的可能性。在農村中,經常出現私自秘密變動土地標界而占有他人土地的情況,而且非法占有經常會持續很長時間也未被發現,給被害人造成了重大損失。雖然土地的所有權在我國歸國家所有,但是盜竊罪并不以非法所有為要素。這種行為實際上是損害了原土地使用權人基于占有而享有的利益。由于我國現在沒有對這種行為單立罪名,一般只能通過民事手段進行處理。然而,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竊占不動產的情況,僅有民事手段調整顯然不夠。要最終解決這類問題應該通過司法解釋把盜竊罪對象明確解釋為包括動產和不動產來解決。因此我們認為不動產亦可以成為盜竊罪的犯罪對象。
關于盜竊死者財物
一般認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殺害被害人,進而當場取得財物的,符合搶劫罪的要件。關鍵在于,殺人后臨時起意盜取財物和無關第三人盜取死者財物的行為如何定性。首先,我們認為被害人死亡后,肯定喪失了對財物的控制,死者財物缺乏明確的占有者,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要考慮盜取者能否認識到該財物的歸屬。有學者認為死者身邊或者身上的財物,不管相對于先前的殺害者,還是相對于無關的第三者,性質應是相同的。我們認為這一點值得商榷,因為雙方對于死者財物特別是死者身邊財物的歸屬情況是存在不同認識的。對于殺人后臨時起意的盜竊,犯罪人很明確該財物是死者的,而不是自己的,所以其本質上成立非法占有的意圖,所以構成盜竊。對于無關第三人盜竊,確定行為性質要看財物的具體位置,如果財物在死者的身上,或者說通過一般人的觀察能夠認識到其財物屬于死者,那么同樣是非法占有,也構成盜竊,這里盜竊所損害的法益不是死者的占有,亦不存在該物上他人的現實占有,而是該物上將來他人的占有。如果財物散落在死者身邊,且當場沒有顯著證據能夠證明,就有理由認為該物未必屬于死者,也進而有理由認為該物為遺忘物、遺失物甚至遺棄物,因此行為人的行為僅僅是民事侵權,不構成犯罪。
關于扒竊的犯罪對象
扒竊是利用一定的掩護,采用掏包、割包、拎包的方式竊取他人隨身攜帶的財物的犯罪行為,是盜竊的一種特殊方式。就其犯罪對象而言,扒竊的財物一般是他人隨身攜帶的財物。首先,我們認為對“攜帶”應該做實質性的理解,即現實上的支配。其次,對于利用扒竊物進一步盜竊的,要分開討論。如通過扒竊盜得他人的車鑰匙,之后尾隨尋得車輛將車偷偷開走。對于這種情況,盜竊鑰匙屬于扒竊。而車輛在當時并不是處于其現實控制之下,因此不是扒竊。再次,扒竊的對象一般是體積較小而價值較高的財物,因此對于盜竊體積較大的物體即使被害人就在邊上,也不應認定為扒竊,典型的如盜竊非機動車和機動車。
關于債權憑證的盜竊
債權憑證的盜竊在現實中也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同樣需要我們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認定。
債務人盜竊自己的債權憑證。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行為人實施了盜竊行為,但是我們發現作為犯罪對象的債權憑證本身不具有經濟上的價值,在這里也不可能轉化為經濟利益,所以其性質在這里只是一種證明債權的憑證。究其根本目的,行為人實際上是希望通過盜竊債權憑證而逃避債務,因此行為人意圖非法占有的并不是債權憑證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債的利益。因此并不構成盜竊。接下來就是分析盜竊意圖產生的時間點。如果該意圖產生于雙方合意之前,那么這對于另一方來說實際上是隱瞞了事實,因此我們認為應該成立詐騙罪。如果該意圖產生于合意之后,那么也就是說行為人取得的財產是合法的,既然是合法取得就和上一種情況的欺詐非法取得不同,也就不能構成詐騙,只能構成侵占罪。
盜竊債務指向第三人的債權憑證。我們認為還有必要區分記名債券和不記名債券。對于記名債權憑證,盜取后往往不容易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利益,往往還需要通過其他手段使債務人相信自己為真實權利人,我們認為盜竊行為實際上無法取得實際利益,真正完成非法利益實現的是詐騙行為,因此定為詐騙罪較為合適。如果僅僅是盜竊而沒有使用,如出于報復故意盜竊債權憑證,并且結果使他人的債權無法實現,給他人造成了重大損失,我們認為應該成立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對于不記名債權憑證,一般容易轉化為經濟利益,如果行為人通過竊取并最終獲得非法利益應成立盜竊罪。
關于封緘物的盜竊
封緘物的盜竊由于近期集裝箱盜竊案的頻繁發生而備受關注。關于封緘物的盜竊理論繁多,但結論無外乎盜竊、侵占(職務侵占)和詐騙。我們認為對于封緘物的非法占有應該從對實際取得該物是否合法來入手。如果最初是基于合法取得那么就是侵占,如果基于非法方式取得就是盜竊。對于集裝箱的整體,運輸方擁有直接合法的占有,而對于內部貨物運輸方是無權開箱占有的,如果在未經授權的前提下取得其中貨物,就應該成立盜竊。關于代人看房之情況,如委托人要出差,臨走時將鑰匙交予鄰居讓他看房,如果我們把房子和內部財物想象成廣義的封緘物,這就和讓人保管保險箱交予鑰匙一樣,如果保管人拿走了家里的珠寶,是否是盜竊呢?我們認為不是,因為鑰匙一旦交到保管人手中,他就擁有了房子及其內部物品的占有,所以應當成立侵占罪。另外,還應注意如果珠寶是存放于保險箱,而保管人只有房門鑰匙而沒有保險箱鑰匙,同樣構成盜竊。所以,封緘物的盜竊要分析雙方的信任程度和權限來確定實際占有存在與否,行為人之取得是否合法,并進一步得出結論。
還有一個問題是關于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郵政工作人員盜竊),很多學者把這款規定視為對封緘物盜竊的肯定。其實這款規定和刑法第九十一條(公共財物)、第三百八十二條(貪污罪)是存在沖突的。實踐中對于類似案件的處理也存在極大爭議,以至于出現了重罪輕判、輕罪重判等尷尬結果。所以我們認為上述法條尚需商榷,不能作為盜竊封緘物理論上的依據。(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