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罰金刑的效益價值首先表現為它體現了現代刑罰的價值取向的轉變,同時更體現為罰金刑相對于其他刑種來說,是公正價值和效益價值最為兼容的刑種。如果運用得當,罰金刑不僅可以震懾犯罪,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同時可以減少司法成本、社會成本,進而減少犯罪,促進社會安定。
【關鍵詞】罰金刑 效益價值 貪利犯罪 功利性 成本
罰金刑的效益是指在懲治和預防犯罪的活動中,要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罰金刑適用的效益,必須具體化為罰金刑在預防犯罪中的實際成效。從司法層面看,罰金刑已經在刑罰中成為一種最為體現效益價值的刑種,本文從功利的角度來詮釋罰金刑的效益價值取向。
犯罪人的功利性與罰金刑的功利性的關系
“生命主體論”的代表雷根(T.Regan)認為所謂“生命主體”必須滿足以下的條件,如“具有確信、欲望、知覺、記憶、對將來的感覺、偏好、苦樂、追求欲望和目標的行為能力、持續的自我同一性、擁有不依賴于外界評價的自身的幸福等等”。①作為生命主體的人能根據自己的功利或者喜好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像古典功利思想所認為的:快樂和痛苦是具有感受力的人類的一切行為的唯一動力,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據“趨樂避苦”原則行動是理性人的基本特征,也是決定守法還是違法的基本考量。
犯罪人之所以要實施犯罪,是因為犯罪行為能給他帶來某種歡樂。如果有一種犯罪的必然結果,能夠讓犯罪人承受犯罪所帶來的痛苦,犯罪人自然就會放棄犯罪的念頭。而貪利性犯罪人和經濟犯罪人最有可能清醒地權衡犯罪之樂與刑罰之苦的比重,雖然僥幸心理有時候又戰勝了這種理智的權衡。而“苦”在刑罰中又直接體現為使犯罪人承受剝奪性痛苦,刑罰的基本特質就是痛苦。可是,人們辨別什么是剝奪性痛苦以及衡量痛苦程度,是隨著社會條件及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其往往以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念為標準;并且不同類型的犯罪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犯罪人犯罪無疑是為了獲取某些好處,如果犯罪的觀念與弊大于利的觀念聯系在一起,人就不會想犯罪了。“對于旨在產生預期效果的懲罰來說,它能造成的傷害只要超過了罪犯從犯罪中獲得的好處,就可以了。”②罰金刑的剝奪痛苦表現為對犯罪人所擁有的財產權益的剝奪,這樣給犯罪人所帶來的直接感受就是:當你意欲從他人處通過犯罪行為而獲得利益時,就應考慮到自己的犯罪行為會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更多損失的后果,進而經過功利分析后作出相應的選擇。
當然犯罪的發生是非常復雜的問題,除了改變犯罪人的基礎教育外,要真正削減犯罪數量,還需要創造就業機會、收入保障、親屬勸告、精神衛生以及其他旨在消除犯罪的生理的、經濟的和社會學根源的方案。③這樣就可以根除犯罪的起因,提供給可能犯罪的人尋求“樂”的更好的途徑,以避免最終獲以“苦”的刑罰。
罰金刑的成本分析
罰金刑的成本分析首先就是一種功利性的經濟效果考量,只有了解了一種刑種的成本,才能對該刑種進行有效配置和合理適用。龍勃羅索早在1893年就指出:“應該廣泛適用罰金刑,因為它最經濟、最有效、最易于代替其他制裁措施。”同時需要認識到,經濟性,即刑罰的嚴厲程度,應該只是為實現其目標而絕對必需。所有超過于此的刑罰不僅是過分的惡,而且會制造大量阻礙公正目標實現的坎坷。④在所有的刑罰種類中,罰金性顯然最為體現刑罰的經濟性。
刑罰的謙抑性首先表現為國家刑罰權的行使限度,應當盡量少的使用刑罰,防止刑罰被濫用。刑罰是一種社會資源,這是刑罰的經濟分析所確立的一個基本理念,刑罰不僅是一種社會資源,而且這種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即具有稀缺性,因而應當有效使用。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各種法律活動本身也是一種經濟活動——它要耗費一定的社會資源,同時會有一定的收益。司法活動,作為經濟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自然也要通過消耗一定的社會資源,來實現其目標或價值,被消耗的司法資源主要包括在各種訴訟主體參加訴訟等活動中由國家和公民所付出的各種成本;以上三種成本又可以合稱為交易成本,由于現實世界交易成本不能為零,因而經濟制度結構,包括不同形式的合約及其不同的法律制度的存在才具有必要。或更準確地說,不同的制度安排,正在于節約交易成本,并努力使其最小。
罰金刑可以為國庫帶來一定收益,這就是其經濟性的直接體現。當然,罰金刑的成本雖然低于一般的自由刑,但也有其基本支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前期成本,就是法院在向犯罪人征收罰金時直接支付的成本,包括法院審理、執行所花費的成本;后期成本,就是罰金刑使用的合理程度會影響到犯罪人是否配合執行刑罰、群眾認同處罰的積極性:積極性高則刑罰執行機構執行刑罰、查處犯罪的效率會提高,其查處、執行成本相應減少;而如果積極性低時,刑罰執行機構查處犯罪、執行刑罰的成本也會相應增加。在這兩種成本中,前一種成本是直接成本,可以直接用金錢表示并支付,而后一種成本則是一種間接成本,不能用貨幣直接體現,是非貨幣成本,不能準確地衡量與計算,而且罰金的收入與這種社會成本一般呈正比關系。受我國財政政策和國情的影響,我國執法和司法的投入明顯不足,影響了法律實施的效果。如果罰金刑的適用率提高,執行能夠如實實現,那么在降低罰金刑成本的同時,我國法院的經費問題或許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同時又可以反過來促使罰金刑成本的繼續降低,從而達到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
一般預防。一般預防就是預防社會上沒有犯罪的人實施犯罪行為,即通過在刑法中規定犯罪應當受到懲罰以及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威懾、警戒,教育社會上所有的人,防止人們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預防論的目的是,通過對犯罪人的適當處罰,以事實證明刑法的妥當性,從而使國民的法意識安定化,增強國民的規范意識,實現一般預防。具體是通過三個效果來實現一般預防的:一是對法的忠誠訓練所形成的社會教育學上的學習效果;二是使公民都知道法律正在得到貫徹實施的信賴效果;三是平衡一般公民的法意識,平息事態的滿足效果。⑤罰金刑的一般預防不如自由刑、死刑那樣具有普遍意義,但它對具有貪利性的潛在的經濟犯罪人的威懾效果卻是非常明顯的,能夠起到較好的威懾效應。
一個良好的立法者關心預防犯罪多于懲罰犯罪,注意激勵良好的風俗多于施用刑罰。犯罪不是自然的產物。但是,如果要使一個企圖犯罪的人馬上想到懲罰,那就必須在這二者之間建立一種盡可能直接、相似、類比和相近的聯系,這樣,對懲罰的恐懼就會使人的思想脫離有利可圖的犯罪誘惑。罰金刑產生的對可能犯罪人的財產利益的獲得和犯罪人自己財產可能被剝奪之間的平衡和相似點,能更好地促進罰金刑一般預防功能的充分發揮。
作為社會人的自然人,因其教育、社會背景等多方面的不同,其內心需要也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金錢作為財富的象征,在中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已經成為健康、自由、尊嚴甚至生命的重要支撐。在現代社會,金錢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權益,所以對這種權益的剝奪,必然使被剝奪人產生強烈痛苦。因此,從一般預防的角度來說,對金錢的剝奪會威懾相當一部分人并使其放棄犯罪念頭,從而達到心理強制的效果。
特殊預防。刑事法律制裁的目的還在于一旦有人違反這種規范,就用這種制裁來堅決地表明對違法行為的否定態度。從特殊預防的角度看,在商品經濟社會,金錢作為財富的替代品,是維護人們生活、交往的必要要件,金錢構成人基于社會屬性而產生的一種重要價值。人一旦失去金錢和財產,便失去參與社會生活的基礎,因此罰金刑在現代社會具有很強的威懾效應;同時,罰金刑使犯罪人失去財產,也就失去了再次犯罪的資本,對他們處以罰金刑具備剝奪犯罪能力的功效。
特殊預防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犯罪人的主觀惡性,使其不再實施犯罪行為。法律要求用刑罰方法懲罰故意和過失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對前者主要是使他轉變思想認識,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順應國家和人民利益,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對后者,則在促使他吸取教訓,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自覺考慮他人的利益,依法對待自己的行為,避免對社會的再次損害。
最后,要在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之間找到結合點,使罰金刑發揮最大的威懾效應,這個結合點應該以如何才能使社會秩序保持穩定和如何使市場經濟得以順利進行為目的;人們所要達到的效果應該是使作惡者不可能再有仿效者。(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注釋
①韓立新:《環境價值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2頁。
②[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屋,2003年,第104頁。
③[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頁。
④[英]吉米·邊沁:《立法理論——刑法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78頁。
⑤Claus 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