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工出現工傷事故時,可通過公力救濟和自力救濟來維護自身權利,但這兩種途徑都存在明顯弊端。因此,構建專門用于保障農民工工傷事故的救濟途徑十分必要,主要包括為農民工工傷求償安排專人進行指導,縮短工傷認定異議的時間,加強對農民工職業病認定、救治及賠償方面的有關措施,增強工傷事故防范意識等。
【關鍵詞】農民工 工傷事故 救濟途徑 公力救濟 自力救濟
農民工作為城市中的普通勞動者,以提供勞動力為生,其中,相當一部分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危險系數較高,容易發生工傷事故。工傷事故發生后,農民工往往陷入茫然之中,不僅維權無從下手,而且維權道路上充滿荊棘。通過對農民工工傷事故救濟途徑的分類及歸納對比,提出關于完善農民工工傷事故救濟途徑的新構想,從而為農民工維權指明方向,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切實實現社會公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農民工工傷事故救濟途徑的分類
在具體研究農民工工傷事故救濟途徑之前,首先需要明確“工傷事故”及“工傷事故的責任認定”的概念。工傷事故包括兩個方面,即突發性傷害事故和職業病。而工傷事故的責任認定是確定賠償主體的重要依據,只有該事故被認定為工傷事故,那么單位才有可能成為賠償主體,否則只能由責任人自身承擔責任。構成工傷事故責任的要件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其一,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必須存在勞動關系;其二,職工必須有人身損害事實;其三,職工的損害必須在其履行工作職責的過程中發生;其四,事故與職工受到的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其五,事故不是由于職工自身故意造成的。
公力救濟。農民工的工傷事故的救濟途徑主要分為兩類,公力救濟和自力救濟。公力救濟主要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由國家機關通過法定程序予以保護。盡管公力救濟是由國家的不同機關對權利的不同程度的保護,但工傷事故發生后最為常用的是司法救濟。
公力救濟的具體途徑如下:第一步,進行工傷認定,這是開啟工傷事故賠償大門的鑰匙;第二步,進行傷殘鑒定,這是確定用人單位賠償責任大小的依據;第三步,落實工傷保險待遇;第四步,勞動爭議仲裁及訴訟,經過仲裁如果仍不能得到合理的賠償,便進入訴訟途徑,由人民法院進行終局裁判。
自力救濟。自力救濟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自己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護其權利。通俗地講就是“私了”。發生工傷私了的事情,一般都由兩方面造成:一是用人單位為了逃避安全責任和工傷保險責任,因為如果到勞動部門去“公辦”,就必定追究單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并責令按照國家規定保障工傷職工的待遇;二是工傷職工不了解工傷保險規定和自己的權益。而農民工面臨的經濟壓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于從事的工作性質特殊、工資結算的方式特殊,工資往往在工作結束后統一結算。一旦突發工傷事故,經濟壓力便成為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主要壓力。首先是籌集醫療費用,其次才是賠償問題。這便給“私了”充分的契機,用人單位經常以簽訂“私了協議”作為提前支付治療費用的籌碼,農民工只能被動接受這種“一竿子”的協議。
關于農民工工傷事故救濟途徑的反思
與自力救濟相比,公力救濟最顯著的特征是保障性,它是農民工維權途徑的最后一道有力屏障,處理結果較為公正,補償范圍也較為全面,賠償金額相對合理。對于各方利益權衡作了十分中肯的估計,既考慮日后農民工生活中更換殘疾器具及靠農民工撫養的家庭成員的利益,也考慮用人單位的營業持續性。公力救濟重視程序,而嚴格的程序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保證了審判結果的公平與公正,另一個方面使得當事人必然經歷一個相當長的索賠過程。相比較而言,自力救濟靈活性更明顯,確保當事人能夠迅速獲得一定數額的金錢賠償,防止傷情進一步擴大。但它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不能公正解決糾紛,以犧牲農民工一方長遠利益為代價,埋下了不能充分解決糾紛的導火索。用人單位僅花費了非常少的費用,將本該由其承擔的責任轉歸農民工及其家庭來負擔。綜上,公力救濟對于工傷事故的處理是一種遲來的正義,而自力救濟則是表面的正義。
關于農民工工傷事故救濟的構想
近幾年,伴隨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外來務工人員也不斷增多,農民工正是他們之中的主力軍,農民工遭遇工傷事故得不到合理賠償的情形在各城市已經是一個不能回避的現象。農民工在工傷事故維權中主要面臨兩大窘境,一是來自經濟方面的壓力,不僅要承受高額的醫療費用,還需承受維權過程中所必須支出的鑒定費用,交通食宿費用等等;二是對于維權途徑的盲區,要么沒有維權意識,要么不知怎樣維權,要么不知應該得到哪些合理的賠償。法律設定的本義是為專門從事的法律相關工作的人參考并適用,普通人不能理出頭緒、自如地加以運用十分正常,而農民工囿于文化知識及法制意識的限制,更不可能對求償途徑中法律所規定的各個環節十分熟絡,但是由于經濟原因的限制他們無力聘請律師,因此盡管法律法規始終致力于從各個角度對勞動者權益進行保護,但是當農民工運用法律武器時,仍遭遇了許多兩難的局面。因此,構建專門的用于保障農民工工傷事故的救濟途徑十分必要。
聯合辦公,為農民工工傷求償安排專人進行指導。由于普通人并不熟悉工傷事故救濟的環節,必須依賴律師的參與,但是律師的參與對于農民工瀕臨崩潰的經濟無疑又是一層負累,因此,聯合辦公可以使得工傷事故救濟途徑明晰且簡便。聯合辦公是指將工傷認定及傷殘等級鑒定的部門集中在一個地點辦公,并設置咨詢臺,委派專人為維權農民工提供救濟途徑指引。聯合辦公不僅大大緩解農民工來回奔波造成的經濟損失,而且縮短認定及鑒定的時間,切實對工傷事故索賠的程序進行了簡化,也推遲了律師介入的時間,進一步減輕了維權農民工的經濟壓力。
簡化程序,縮短工傷認定異議的時間。公力救濟途徑對程序要求十分嚴苛,為此設定了許多異議程序,它們使得公力救濟的結果變成遲來的正義。《工傷保險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該條規定取消了工傷認定爭議中的行政復議前置程序,縮短了處理爭議的程序和時間,這為農民工贏得工傷賠償進一步爭取了時間。
加強對農民工職業病認定、救治及賠償方面的有關措施。農民工是一群特殊的勞動群體,農忙時節需回到土地上進行耕作,很難形成固定的勞動關系。不僅沒有正規的勞動合同,而且由于職業病自身具備一定的累積性和潛伏性,這些都為尋找真正的責任主體造成阻礙。因此絕大多數農民工在罹患職業病后都異常平靜地等待死亡的到來,不去尋求救濟,因為無法尋求救濟。因此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對于農民工職業病救濟方面意義重大,規定舉證責任由處于強勢地位的企業來承擔,一旦不能舉證該農民工從未在該處工作過,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另外,社會有必要提供專門的農民工職業病救治專項基金,這樣方能充分顯示社會公平。
開辟農民工“綠色通道”,安排專門的法律顧問為農民工工傷求償案件進行代理。由于勞動仲裁制度的設置使得用人單位更易取得有利裁決,因此農民工在工傷事故發生后,多數只能希求通過訴訟途徑得到較為公正的判決。正是因為公正性強,因此訴訟程序將最終拿到賠償的時間戰線拉得極長。為了保證受傷農民工及時得到救治,家庭成員能夠得到供養,應當盡量縮短訴訟時間。因此,針對農民工工傷事故索賠案件,應開辟專門的“綠色通道”,快速審結案件。另外,為了減輕農民工在工傷索賠案件中的經濟壓力,在案件審理時,最好由法院指派專門的法律顧問來幫助農民工維護自身權益,進一步緩解農民工維權的經濟負擔。
增強工傷事故防范意識,繳納工傷保險費。從工傷事故發生的原因來看,有些純粹是意外事件,有些屬于人為操作不當,有些是由于第三人故意,而絕大多數的工傷事故發生的原因在于用人單位沒有對工作中可能發生的隱患做好預防措施,沒有對工人進行上崗培訓。農民工作為臨時性職工,本身文化素質不高,安全生產及事故預防意識也不高,從事的工作卻具有相當高的危險系數,用人單位為了節省投資幾乎不做任何事故預防防護措施,這些均導致農民工發生工傷事故的幾率大大提高。在農民工上崗前,必須強制用人單位對農民工進行操作培訓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同時要進行專門的安全生產教育。在此基礎上,農民工自身也應提高工傷事故防范意識。另外,社會應加強對工傷保險的宣傳,動員農民工積極參與,從而為發生工傷事故的農民工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農民工作為社會普通的一員,由于進入城市這一對他們而言不甚熟悉的社會環境,從事的是具有相當危險性的工作,因此,他們成為了城市中相當特殊的一個群體。由于對工傷事故防范意識不強,甚至沒有風險防范意識,工傷事故頻發。因而在工傷事故發生后,如何索賠,以及怎樣選擇最為恰當的工傷事故救濟途徑從而最大限度的維護自身權益成為當務之急。因此,構建農民工工傷事故救濟途徑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在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農民工的利益不應當被忽視,而農民工發生工傷事故后對于農民工整個家庭的壓力更不應當被忽視。我們應當積極面對并給予合理關注,切實保障受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作者單位:許昌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