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允價值計量理論是人類探索價值計量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大創新和制度設計。它是對基于完全競爭市場假說的交換價值理論、建立在有效市場與充分披露基礎上的成本價值理論以及基于決策有用性計量觀以歷史成本為主導的混合價值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隨著環境的變化,公允價值也要不斷調整自身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 公允價值 計量理論 變革 發展
公允價值計量理論發展歷程
公允價值計量理論發展初期以活躍市場環境為主背景,非活躍市場環境為特例和補充。活躍市場與非活躍市場分類以活躍和非活躍的“要素群”或“要素組”為單元綜合分析市場環境對交易客體、交易主體和交易結果的影響程度。活躍市場存在活躍要素與非活躍要素,非活躍市場同樣存在活躍要素與非活躍要素。市場環境的總體活躍程度或非活躍程度可以根據交易量、交易水平、交易頻率和交易秩序等因素的綜合分析予以確定。
公允價值定義經過了上世紀70年代的“交易觀”和“非交易觀”、90年代的“交易觀”、本世紀初期的“非交易觀”以及“有序交易”觀的逐步演變,逐步形成了趨同的公允價值定義:“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的有序交易中,銷售資產或轉移債務的金額”。“有序交易”統籌交易已經發生和交易沒有實際發生的假想交易兩大塊內容。
2006年9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57號準則發布,標志著基于活躍市場環境、以公允價值計量目標為指引,涵蓋公允價值定義、計量對象、脫手價、市場參與者、主市場或最有利市場、初始確認、計價技術、計價技術中所用的輸入值以及公允價值層級等內容的公允價值計量體系初步確定。基于活躍市場環境的公允價值計量以其高度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先行先試”,撼動了歷史成本獨領風騷的計量格局,搶占了計量領域的制高點,在繁榮之路上凱歌高奏。
金融危機孕育公允價值計量理論新機遇原因解析
突如其來的2007~2009全球金融經濟危機阻擋了基于活躍市場環境的公允價值研究和應用的步伐,但也揭開了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的序幕。金融危機只是非活躍市場的一種極端環境,非活躍市場為公允價值計量縱橫馳騁提供了廣闊天地,是公允價值復興的主戰場。其理由:
公允價值計量的比較優勢。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各種計量屬性的總體信息質量特征都有所下降,但以市場交易價格為影子追蹤價值變化的公允價值正切合了風險、不確定環境的要求。雖然增加了計量的難度,但以程序理性保證結果理性的公允價值計量目標仍保持不變,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基本信息質量特征能滿足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其他債權人等財務報告信息的主要使用群體的需求。相比于其他計量屬性,公允價值仍顯示了比較優勢。
非活躍市場環境的持續時間長。非活躍市場環境是環境變化的起點,涵蓋從非活躍市場到活躍市場,然后從活躍市場蛻變到非活躍市場的過程,活躍市場只是整個市場環境短暫一瞬,稍縱即逝,而非活躍市場環境跨越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所描述的經濟周期理論中衰退、蕭條以及復蘇階段,僅僅剔除繁榮期,幾乎占據了一個完整經濟周期3/4的時間。
非活躍市場環境的分布空間廣。非活躍市場環境跨越了活躍市場環境和非活躍市場環境兩種市場環境類型,僅僅排除了活躍市場的活躍交易,包括活躍市場的非活躍交易、非活躍市場的活躍交易以及非活躍交易。關聯交易、強制交易以及困境中的交易統統劃入非活躍市場序列。
非活躍市場環境不僅存在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而且同樣存在于西方發達經濟國家。雖然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基金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理事會決定不會單獨為新興和轉型經濟中的個體制定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南,不應該有“針對發達經濟的公允價值”與“針對發展中經濟的公允價值”之分,但已經確定為得不到第一或第二層級輸入值的難以計量的資產和負債研制教育指南。這種思路與公允價值計量的復興之路不謀而合。
完善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路徑
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必然導致公允價值計量研究和應用路徑的轉變。系統研究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可能導致公允價值研究路徑提前步入新的階段。完善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需抓好以下工作:
選擇計量市場。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市場選擇突破了非主市場即最有利市場的選擇定律,計量市場選擇依賴于交易類型的區分度:對活躍市場環境下公開市場競價進行調整的公允價值計量,可以適用主市場觀,因為對交易結果的調整并沒有對交易量和交易水平產生實質影響;對交易量和交易水平顯著下降的交易類型,可以適用最有利市場,因為貫穿了最高最好使用原則;對交易量和交易水平有顯著下降且識別交易處于無序狀態的市場選擇,因為無法在市場之間進行比較,退而以交易所在的市場作為公允價值計量市場。無論選擇哪一種公允價值計量市場,均需要結合交易和事件,對市場環境進行評估后確定。
挑選計量模型。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估值模型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周期性校正或選用最相關計量模型,以確保模型真實反映當前的市場狀況,識別任何潛在的缺陷。模型的調整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調整。準確理解計量對象的現金流量的時間分布、現金流量的額度、選擇權的時間分布和條件,以及權利的保護等因素。當公允價值計量涉及重要不可觀察輸入值并對總體計量做出重要調整時,報告主體可能使用不同估值模型交叉驗證多種估值結果。在合理范圍內選擇合適的估值結果,可能更多傾向于采用可觀察的市場輸入值的計量結果,而較少考慮使用不可觀察輸入值的計量結果。在市場環境極端惡劣如無市價可依或可觀察市價與經濟價值發生嚴重偏離情況下,也可以依靠管理層對未來現金流量和適當的風險折現率的內部假設估值。根據環境的變化,對計量結果進行適當調整是必要的,但出于過度謹慎和保守目的之調整不符合公允價值計量目標。
確定輸入值與公允價值層級。非活躍市場環境不存在第一層級輸入值和公允價值的第一層級。由于對第二層級的調整相應降低公允價值層級的水平,所以,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輸入值主要集中在第二層級和第三層級。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層級分布呈現倒金字塔的特征。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披露不僅要披露使用重要不可觀察輸入值的公允價值計量,而且要披露每一個層級的進入和退出的轉換。
評估計量結果。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市場環境諸要素對交易價格的敏感性可能隨時間發生變異,市場參與者的風險態度和對不確定性認識也可能隨時間發生改變。同質資產或負債交易價格的變化在時間軌跡上體現為一個相對集中的區間分布。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更多情況下表現為一個相對有效的公允價值區間。公允價值計量就是在區間內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點。公允價值計量點的選擇不僅與交易價格的集中和分散趨勢相關,而且與市場參與者人數規模、結構及掌握信息的對稱程度相關。當市場交易失靈或失效時,可能出現市場參與者集體選擇背離交易項目內在真實價值及變化趨勢的悖論。此時,需要依賴政府對市場進行糾偏。
修訂計量準則(指南)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首先表現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理事會、國際財務會計準則理事會等準則制定機構對非活躍市場的定義、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范圍和方法的差異;其次表現為同一個準則制定機構在不同準則中公允價值使用的不一致性;再次表現為同一機構的同一準則在不同場合中的使用差異;最后,這種差異集中體現在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上。如金融工具分類標準、減值的識別和量化、金融工具轉移、套期會計以及嵌入衍生工具的識別和分離。
重點簡化和規范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一是統一金融工具的定義;二是明確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范疇,將不符合公允價值計量的項目暫時剔除出去,同時將部分類似金融工具的非金融合同以及衍生工具納入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范疇;三是簡化公允價值分類,進一步擴大公允價值計量選擇權的適用范圍,除非有穩定現金流量特征或對現金流量的調整不大的金融項目可按攤余成本計量外,其余屬于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范疇的項目應盡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四是簡化目前公允價值計量準則關于金融工具未實現收益(或損失)的列示差異;五是簡化公允價值套期會計。
強化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的服務和監管。一是加強對非活躍市場的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監管,逐步恢復市場彈性,為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創造必要條件;二是盡快制定適應于非活躍市場環境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和應用指南;三是提供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的估值服務;四是加強對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的審計和監管。
建立基于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體系與基于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體系的對接機制。非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是以活躍市場環境的公允價值計量為目標,以非活躍市場類型為依據制定獨立分則。通過架設兩種不同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的對接通道,可以在政府統一指導下,自動實現活躍市場環境下的公允價值計量體系向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體系的自由轉換,反之亦然。(作者為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