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穩定和高效的農村金融結構是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步伐,我國農村的金融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基于此,對當前仍存在許多制約和影響農村金融結構演變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對農村金融結構新的發展趨勢和動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經濟發展 農村 金融結構 時代背景 演化
當前農村金融結構演化的時代背景
我國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結構更多地體現在對整個市場活動的適應上。具體到農村而言,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村經濟的活力被徹底激發起來了,大量的鄉鎮企業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這種背景之下,農村的金融結構就較之以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同時,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村的各項事業更是蓬勃發展起來。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金融結構也就進一步發生了演變。
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也推動了農村金融結構的變化和演進。改革開放的30多年,我國城市化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9月17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城市數量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132個增加到2008年的655個,城市化水平由7.3%提高到45.68%,,城市化的進程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于我國農村金融結構的變化和演進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農村的經濟結構、金融結構等越來越多地與城市形成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城鄉統籌的歷史大背景也是推動農村金融結構演進的重要時代背景之一。協調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是黨和國家針對我國所存在城鄉二元化的經濟發展格局所提出的,在城鄉統籌的具體實施中,主要是要實現城市對農村、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以此來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城鄉統籌的大背景對于農村整體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隨著城鄉統籌的不斷推進,農村社會在經濟結構和金融結構等方面都會隨之發生巨大的改變。
農村金融結構演進的理論闡釋
農村的金融結構理論是對金融結構理論的進一步細化和提升,經濟學的許多學者都對金融結構做過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也產生了許多重要的理論成果。
從理論上講,農村金融結構涵蓋的是一個包括整個金融體系在內的完整金融系統。在這個系統內,包括銀行業的相關業務(信貸、結算等)、資金風險類的業務、保險、證券以及信用托福理財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除此而外,農村的金融結構還包括農村中的各類大大小小的金融市場。當前,我國的農村金融在整個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具體的地域層面上,我國的農村金融系統主要是指為縣級以及縣級以下(鄉鎮、街道等)的農戶和各類的企業提供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各類金融服務。農村金融系統以及整個金融結構的建立和優化,可以有力地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既可以為農戶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又可以實現對農村各類企業所需的金融服務提供有效資助的目的。
農村金融結構演化中的影響因素分析
眾所周知,農村金融結構演化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是經濟、科技、制度、外部環境四個方面力量在推動的結果。
經濟因素。首先,商品經濟的發展會直接導致金融的發展,而金融的發展又會直接導致金融結構的調整。當商品經濟處于初級階段時,金融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而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需求在不斷地擴大,金融市場的交易規模也在不斷膨脹,這一切都刺激了農村金融結構的演化。其次,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直接刺激了這種演進。在技術進步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國逐步形成了統一的市場經濟,這種統一帶動了金融機構的穩定,金融機構間的差距在明顯地縮小。
技術因素。實踐反復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我國各項事業變革的核心力量。從農村金融結構變革的角度講,現如今,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各種現代化的交易手段和工具也是層出不窮。在這種科技進步的不斷推動下,我國的農村金融結構變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傳統的金融結構已逐漸被打破,金融需求在不斷增加,金融市場也出現日益繁榮的新局面。
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對農村金融結構的演變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不同的制度需要不同的金融結構與其相適應。
首先,在經濟體制的變化方面,不同的經濟體制或同一經濟體制的不同階段都會引起金融結構的變化。例如,當我國處在計劃經濟體制時,國家的金融結構趨于簡單,而當處在市場經濟體制時,這種金融結構逐漸變得復雜起來。而且,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這種結構變化還會愈演愈烈,這就是農村金融結構不斷演變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金融監管體制方面,不同監管方式和不同區域下的金融結構有著巨大的差異。例如,分業經營模式和混業經營模式所需求的金融結構是不同的,而城市金融監管和農村金融監管下的金融結構也是不同的,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農村的金融結構呈現出復雜性和多變性。
最后,在信用制度方面,不同的信用制度和不同的信用發展水平嚴重制約著農村金融結構的變革。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村的信用水平還是比較高的,信用的形式比較完備,信用體系也比較健全,這就導致了農村金融機構的復雜性和優化性。
環境因素。影響農村金融結構演進的環境因素有很多,各種復雜的環境變換交織,共同影響著我國農村金融結構演進。例如,人們不同的觀念和喜好會影響著人們的決策,決策通過一定的行為會直接影響著金融結構的變化。同時,由于城鄉人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金融需求的過程中也會呈現一定的差異性,對農村的金融結構而言,這種結構呈現出層次多、表現復雜的特征。
經濟發展中的農村金融結構演化的趨勢分析
關于農村金融結構演化的趨勢問題,基于目前的現狀,我們還很難做出一個準確的預測。因為各參與主體的行為以及影響因素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而且各地農村的發展現狀也是風格迥異的,我們不可能詳細地描述其演進路徑。但是,基于上文所述的影響因素以及當前世界金融結構的變遷趨勢,我們還是能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種演進趨勢的。
非正規金融的規模在擴大但比重呈下降趨勢。一般而言,農村的金融市場分為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兩部分,這兩者的關系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整體。非正規金融由于其自身的靈活性和多變性,能很好地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因此,其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地位的不斷提高就成為一種必然的現象。但是,我們這樣說并不等于我們能樂觀地認為,非正規金融將成為未來金融市場的主導力量。非正規金融在發展,而正規金融同樣也在發展,兩者是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當前世界金融結構的變遷狀況,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農村金融市場的主體仍然是正規金融,而非正規金融也充當了重要的輔助作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非正規金融正逐步向正規金融融合,雖然其規模也在急劇放大但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小。
農村合作性金融商業化傾向增強。合作性金融是農村金融結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來說,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縱覽我國合作性金融的發展狀況,可以看出,其規模和數量都在不斷地擴大,發展形勢良好。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它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和新情況,農村合作性金融商業化傾向不斷增強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合作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不斷交融,農村合作性金融組織越來越傾向于追求盈利,它們秉持“對內注重服務、對外注重盈利”的原則,在向群眾提高服務的同時,在不斷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而且,當兩者產生矛盾的時候,它們更傾向于選擇盈利來代替服務。所有這些,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農村合作性金融的商業化傾向在不斷地增強,這也是其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農村政策性金融依附于農村商業性金融。農村政策性金融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專門從事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的政策性融資,它有效地彌補了市場缺陷和政府過多干預帶來的弊端,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實踐經驗證明,過多的依賴農村政策性金融有著諸多的弊端,它會破壞市場的公信力,降低市場效率,對金融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消極影響。
由此可見,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一定要把握好農村政策性金融發展的度,把它與農村商業性金融有機地結合起來。農村政策性金融的運營也是需要成本的,它在實際中主要發揮補充、糾正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在農村信貸領域的不足和偏差,以及誘導其增加對農村的資金投入的作用。反過來,合作性金融也會以發放貸款方式來促進政策性金融的發展。所以,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是互利互惠的,未來政策性金融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還得依賴商業性金融的發展。
農村經濟的發展依賴于農村金融的發展,農村金融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農村金融結構。農村金融結構的演化是商業性金融與非商業性金融相互影響的結果,也即市場自我調節和政府等適當干預的“疊加”。穩定和高效的農村金融結構將是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作者單位:四川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