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當前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的形成,深受自然環境、人文社會及政策導向等因素的影響。鑒于此,我們在調整和優化外貿內部區域結構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支持、均衡產業布局、加強區域合作等方面的宏觀調控作用。同時,企業也應當在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為優化外貿內部區域機構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外貿 內部區域結構 成因 優化策略
在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經貿發展活躍地帶進一步向內陸地區延伸,外貿的地理分布格局更加復雜化,外貿經濟的區域發展也更加集中化。對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的分析表明,東部地區占據了我國對外貿易的主導地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力則極其有限;在區域范圍內的集中化趨勢使得我國的外貿區域結構更加趨于明晰;而這種不平衡在較長的時期內很難發生改變。這都表明我國外貿的內部區域結構是不合理的。這造成了我國外貿行業的過度競爭、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不利于縮小我國逐漸擴大的地區發展差距,同時還有可能加劇中西部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化。
針對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的現狀及其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必須進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到相應的優化策略。
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的成因分析
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國東部地區港口眾多,海運條件好,靠近港、澳、臺地區和國際市場,海運的便利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東部地區具有比中西部地區外貿發展更加有利的自然環境優勢,外貿公司和企業在區位選擇上也因此而偏好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普遍脆弱,并且生態系統對經濟的承載能力也越來越弱,雖然個別地區具備外貿發展的良好條件,但從整體上看,中、西部地區在自然環境方面仍與東部地區差距較大。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區域差異導致了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的不平衡。
人文社會因素的影響。因為歷史的原因,東部地區開放較早,東部地區的人民也因而更早具有開放的思想意識,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創新;而中西部地區的人民思想則相對封閉保守,易于滿足現狀。在科學教育方面,東部地區中高等教育基礎設施完善度和教育水平以及科學技術水平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區。即使國家對中西部地區教育改善給予大力支持,不斷加大對這些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但中西部地區教育條件基礎差,加上本來就和東部地區的教育質量差距很大,使得這一區域差距在短時間內很難發生改變;這些差距會形成區域人才和勞動力素質差異,同時影響外貿在人才區位方面的選擇。
政策導向因素的影響。由于我國實行先東后西、先沿海后內陸的開放政策,故東部地區占據了改革開放政策的先機,成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這種改革開放的先后次序對各地區進出口貿易地位的形成和變遷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開放政策、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的地區差異構成了我國外貿區域發展的環境差異,使得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在對外資貿易的吸引力、外貿投資的效益和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程度都存在較大差異,東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各方面條件均較為優越,由此而形成了我國外貿內部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展格局,并影響了各區域內部外貿行業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
優化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的策略
通過對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的影響及成因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貿內部區域結構對經濟社會的正面及負面影響。結合以上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的形成原因,我們可以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提出針對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策略。
政府方面。我國的外貿內部區域結構問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問題,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并協調區域外貿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轉變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現狀,實現其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首先,要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市場機制。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外貿發展的市場環境的差異,決定了國家需要從全國的角度出發,建立統一、平等的市場經濟環境,為國內外貿發展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從而縮小東、中、西三大地區外貿發展在市場環境上的差距,形成三大地區在國內統一市場上的生存和競爭,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本的自由流通。這樣,中西部地區的外貿發展在資源需求上的短缺狀況就會得到緩解。只有中西部地區的外貿公司獲得了自己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人才、資本和市場,才能保證中西部地區外貿公司的生存與發展,才能促進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趨于合理化。
其次,要加大對外貿落后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擴大落后地區對外開放的水平。我國鄰國眾多,邊境地區和韓國、俄羅斯、朝鮮、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的貿易額近年來增長迅速。發揮地緣優勢,通過加大對邊疆地區的互補貿易政策支持力度以及邊境口岸、市場建設,大力發展陸上的國際貿易,將會切實促進中西部地區的外貿發展,這對于縮小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在外貿發展上的差距有著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外貿行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其他形式的外貿企業對于資金的需求大多通過信貸、企業自身積累或是金融市場融資來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再次,要加強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中西部地區外貿發展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緣于中西部地區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由此而構成交易成本的上升,所以外貿公司大多在區位選擇上東部地區。因此,加強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化建設和文化教育衛生設施建設,培養外貿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將會提高中西部地區的外貿發展的基礎條件,進而才會有更多的公司和企業選擇在中西部地區投資辦廠,外貿企業和公司也才會在中西部地區成長壯大。
最后,要均衡產業布局,加強區域合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空間越來越擁擠,成本要素如土地和勞動力的價格也不斷上漲,東部地區外貿公司和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與此同時國家正在實施的產業結構調整策略在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生產能力的同時,著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戰略性產業。為了順應產業布局的轉變,政府要引導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和初級加工制造的外貿企業和公司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時更要協調這些地區做好應對外貿公司和企業轉移的準備,實現轉移過程的無縫銜接。
企業方面。政府是外貿發展環境調控的主體,而外貿企業和公司則是外貿發展調整政策作用的對象,同時也是我國外貿行業的基礎構成。各地區外貿公司和企業的自身發展也和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狀況息息相關,是我國外貿的組成個體,千千萬萬個個體的發展構成了我國外貿的大發展,因此企業的表現對于調整和優化我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外貿企業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外貿公司和企業在自身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差距。東部地區外貿行業起步早,起點高,條件好,這是中西部地區所無法比擬的。為了縮短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對于中西部地區的外貿行業來說,就要引進東部地區或是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為勞動力的發揮作用提供優質的物質基礎,由此才能在單位時間生產更多的產品,降低單個產品的成本,提高中西部地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只有中西部地區的外貿公司和企業的產品由生產要素轉化為外貿銷售額,才能實現企業投入的資源、人力和資本的回流,從而實現外貿企業和公司的積累和發展,那么縮小中西部與東部地區外貿發展的區域差異才不會是空談。
第二,加強產品質量管理,與國際標準接軌。改善產品質量僅僅依靠生產管理和實施產品技術標準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企業建立相關的質量認證體系,監督生產加工的每個環節,保證產品的質量。只有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占據國際市場,才能切實提高企業與同行業的競爭力,這對于中西部地區外貿行業的生存和發展來說極為重要。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更應該加強外貿公司和企業的質量觀念,產品的質量標準需要與國際市場的產品標準接軌,這樣才能保證中西部地區產品與東部地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縮小差距。
第三,培養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走品牌之路。除了通過改善外貿企業和公司發展的硬條件來實現發展水平的提高外,注重企業和公司自身軟實力的培養也成為提高中西部地區外貿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由于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新技術的利用速度大大加快,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加之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這就要求企業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運用新的服務和銷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除此之外,隨著人民幣匯率上升和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外貿公司和企業所面臨的產品利潤空間的縮小已經成為困擾我國外貿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對于中西部地區外貿行業來說,要切實轉變發展觀念,不能一味地進行產品的生產而不注重產品的創新與研發,要提高智力因素在產品價值中所占的比重;還要認識到自身的長處與不足,在國際競爭中揚長避短,細分國際市場,走品牌發展之路。(作者單位:安陽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