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于“70后”、“80后”,不同的生長環境、社會定位、所受教育等決定了“90后”在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上的特立獨行,“非主流”的稱謂也反映著“90后”存在著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之間的矛盾,在彼此包容理解的基礎上,要正視“90后”所面對的壓力,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關鍵詞】“90后” 社會存在 自我認知 社會認知 信仰
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存在,不同的生長環境、社會定位、所受教育等決定了“90后”在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正視“90后”的壓力與問題,理解這些不同,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無論對于社會還是“90后”自身都有積極的意義。
“90后”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差異及根源
“90后”的群體構成主要為中學生、大學生,他們與“70后”、“80后”在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別,也存在著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之間的相互矛盾,如“非主流”的稱謂,歸根結底是一個“代溝”問題。
不同代人的代際特征。“代溝”指不同代的人群之間在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等方面的差異和隔閡。七八十年代的人是與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的一代,已到壯年,且構成當前社會的中堅力量。克己、奉獻、吃苦耐勞以及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基本成為這一代人的特征。而九十年代的人則是享受改革開放初期成果的一代,他們代表了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自信、張揚、自我中心、追求物質享受以及社會交往方式的開放成為他們的真實寫照。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導致兩代人之間價值觀差異越來越顯著,“代溝”也越明顯,于是也產生了溝通的差異:上一代說年青一代是“非主流”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年輕一代卻說上一代是“守舊的一代”,是“落伍的一代”。
“代溝”的根源。顯然,代與代之間各自成長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社會地位、生活經歷、所受教育、心理年齡等的不同,必然在他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生活方式、人格特征、行為范式、情感體驗、興趣愛好、語言習慣等各方面表現出差異、隔閡和沖突。這種差異、隔閡和沖突,不僅集中體現于家庭內部,還擴大化地發生在社會上的不同代人之間。“代溝”的產生和發展,絕非哪一代人的錯誤,既不能將之歸因于年輕一代青春期的反抗與背叛,也不能歸咎于上一代人的守舊與落后。社會發展和變遷的加速才是“代溝”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代溝”是人類世代關系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人們對代際差距特別敏感也屬正常。
“90后”生長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此時的社會以政治和思想觀念的開放為基調、以強勁的經濟增長為主導。在他們的生活和文化經驗中,雖然沒有匱乏時代的影子,沒有二十世紀中國歷史悲情的重負,但各種思潮、社會制度以及文化的劇烈沖擊對于年青一代也構成了諸多挑戰,要求他們具備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強的適應社會的能力,他們也有著自己的迷茫和痛苦。從升學到就業,從交往到消費,新的社會秩序給他們帶來了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選擇機會,也給他們帶來了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迷茫和痛苦——“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做。”舊的平衡已被打破,新的體系尚在建立。面對社會改革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他們很難從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得到一種規范化的知識,只能依靠他們尚未成熟的心理來承受,并且在不斷承受各種不確定因素所帶來的陣痛中逐漸成人。
顯然,“每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代與代之間,兩個心靈之間,需要彼此尊重、理解、認同和包容。
“90后”的壓力與信仰
“90后”壓力的來源與釋放。壓力是一個外延寬泛的概念,涉及生理、社會和心理等方面,是個人面對威脅性情境或不良事件時所出現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緊張狀態。構成壓力狀態的因素,一是存在威脅性情境或事件,二是由此產生的心理變化和適應。
社會競爭日益激烈,“90后”也面臨著生活、就業、生存帶來的壓力。相對于“70后”、“80后”群體,他們身上的壓力并不大。作為學生群體,他們面臨的最大壓力源自學習或學業。根據我們的調查,“90后”感覺到壓力的事件,有3項(30%)直接屬于學習方面,有4項(40%)屬于人際關系方面。但是,在人際關系中,又至少有2項直接與學習有關,另2項間接與學習有關。因此,他們的壓力至少有50%來自學業或學習方面,這是最重要的壓力源。而這一年齡階段,學習應是他們的主要任務或日常生活中的“本職工作”。當然,人對壓力大小的體驗,也與其知識經驗、成就動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
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會對90后產生明顯影響,這種影響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適度或中等程度的壓力對他們有積極作用,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動機和學習效率,符合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因此,大凡教材中規定的學習內容,就屬于難度中等的任務,就是為了使學習者處于適度或中等程度的壓力下追求成功。另一方面,壓力過大或過重則會產生消極影響,降低他們的記憶力、觀察力和思維力,干擾其短時記憶,并且限制其問題解決能力。壓力過重或過輕都不利于90后的成長,只有在中等程度的壓力下,才能激發他們較強的成就動機,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提高其面對壓力積極應對的能力,進而促進其成長與發展。
“90后”的信仰問題。信仰是人對有關自然和社會的某種理論觀點、思想或見解堅信不移的看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推動力和激勵力量。信仰的確立決定著人成長與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而信仰的動搖或瓦解是人精神崩潰和行為退化的開始。可見,信仰對于人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意義上,“90后”并不缺乏信仰,只是其信仰的特征在現階段社會轉型時期更加具體化、物質化,表現形式有些浮華浮躁,急功近利,作為特殊時代的產物而被人被己所誤解。對“90后”一代而言,信仰教育應該是其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想信仰作為青少年成長的心理背景,對其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影響,對其素質培養更是舉足輕重。
“90后”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們強調國際化、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并不否定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其中的獨特作用。相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具有民族精神的國民,這是世界上所有國家在青少年教育中都在奉行的一條基本準則。部分“90后”青少年覺得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起到作用,因而懷疑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教育目標滯后。我國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比較傳統,其基點是培養合格公民的道德素質。隨著時代發展,這樣的教育目標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公民素質的需要。同時,這個目標過多服從于政治需要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而忽視了人的個性發展需要和個人生活幸福,很難調動學生主體性,培養出來的個體在人格上也是不完善的。另外,不管是一般性目標還是具體目標,基本上都是以國家決定和頒布的方式確立,并沒有德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實際參與,這無疑會降低目標的可實現功能。
教育內容空泛。教育內容缺乏必要的穩定性和科學性。聯系國家政治生活實際、時事政治熱點,這是優點,但并未充分吸納現代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理念,對國際流行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教育內容選取相對滯后,對學生的基礎文明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也不夠重視。長期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過分重視意識形態教育,沒有真正理清德育內容中各個層面的界限和關系,中學學過的東西,大學仍要重復,與此同時卻忽視了學生基礎文明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另外,教育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很少被顧及;教學結構和設計上注重學科、知識邏輯,卻忽視了生活邏輯,利于教師教卻不利于學生學,而且極易導致灌輸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被動,不能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教育活動方式不當。不夠重視學生道德批判能力的培養,單向灌輸過多,缺乏應有討論,即使進行討論,也是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結論,而不是求得道德認知、道德反省能力的提高。同時缺乏實踐機會,即使有所謂的“實踐”活動,也是為了完成既定任務,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其結果是導致道德實踐活動走向形式主義,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和考核上也存在一定問題。
綜上所述,要讓“90后”青少年從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做到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的有機結合。在倡導傳授本民族、國家的核心價值和美德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個性、能力的發展。一個解決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綜合化,重視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綜合性課程是將相鄰學科的教學內容有機整合的課程,在一些主題、思路、線索統領下,連接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使學生在復雜的背景下理解道德理論與實踐問題。同時,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可取材于學生的生活、周圍的環境,鼓勵采用現實生活和環境中的事實材料,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同時選取當前國內外重要事件以及人們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如環境、資源、人口、生態、多元文化等,使社會現實及其變化在其中及時得到反映,做到有趣、有力、有用、有效。(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