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青年學生的學術精神,是國家創新發展的基礎所在。面對當前中國學術界道德缺失現象,須所有的學術機構、學者,包括媒體共同努力。要重視學術研究的敬畏精神,促成學術界治學秩序;營造科學的學術研究氛圍,提倡學術爭鳴;倡導學術精神的沉淀,形成內在的學術價值;加強自律和監督,形成一個貫通終極的治學精神體系。
【關鍵詞】青年學生 學術精神 學術功利化 社會環境
當前,學術道德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討論成為社會熱點。對此,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學術界學風文風中存在的嚴重問題,也要看到我國學風文風優良的傳統以及集中體現出來的甘于寂寞、奉獻真知的學術精神,這是中國學術的希望所在。特別是對于青年學生而言,從他們踏上學術征程的初始,就要開始培養自己的學術精神,這無論是對于個人發展還是對于國家的事業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學術精神的時代內涵
一個民族理論思維水平的高低,一個民族對人類所作貢獻的大小,歸根到底都是由這個民族為人類社會所奉獻的學術理論精品決定的,而學術精品的產生最深厚的基礎在于高度的學術精神。學術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這是科學技術與生俱來的稟性,也是學術精神的實質。
學術精神是一種理性精神。理性精神,首先是人在自身的實踐活動中對生命、對自然、對社會的各種現象和發展形態的“理”(怎樣)、“由”(為什么)的追問。這種追問形成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學術形態上逐步形成文學、歷史學和哲學等人文學科。理性精神的實質是追求真理、實現價值的統一,即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善于反思、崇尚祟尚懷疑和批判、積極進取、不斷變革,堅信科學能引領人類實現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學術研究,說到底是對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探究。人類活動是理性的活動,包括學術活動在內,無疑都應當具有理性的性質,都應當是一種理性活動。
學術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一個學者要將自己的學術活動不斷推向前進,首先必須具有造福于人類的博大胸懷,有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處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也有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動力,也能取得一定的學術成就,但是,一個人若想在科學研究中獲得世界上最強大的并且是永遠取之不竭的動力,他就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學術境界,努力使自己接近和達到馮友蘭先生所說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具有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學術精神是一種批判精神。一個人是否具有學術精神,一個重要的尺度就是看他有沒有勇氣不斷否定自己。凡人都是有限者,不可能全知全能,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全部絕對真理,甚至窮其一生也達不到某種絕對真理。因此,學術研究,一定要不厭其煩地反復推敲、反復修訂。用尼采的話來說,搞科學研究的人一定要有一種超人精神,一種不斷超越自己的精神,一種不斷攀登的精神。愛因斯坦說:“在真理的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戲笑中垮臺”。他的這句名言理當成為每一個研究人員耳邊時時響起的警鐘。
學術精神也是一種學術道德。學術研究是一項神圣的事業,它自身內蘊著一種不容褻瀆、不容詆毀的尊嚴。中國知識分子更是把學術人格和學術尊嚴視為學術生命和學者的立人之本。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學術尊嚴或學術自尊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講求學術質量或學術精品的問題,一個努力拿出對得住讀者也對得住自己的作品的問題。
學術精神養成的社會環境和影響因素
近來,一所高校的著名學者指出,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在于大學精神上的差距,包括教授學生的精神素養。他批評現在的大學精神迷失,出現了廣泛的精神虛脫現象,功利主義盛行;學生在選擇專業時考慮的不是興趣而是能否賺到錢,教授整日忙著SCI和項目,忘了學問才是根本。這實質上指出了當前在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中存在的學術精神缺失的現狀。
對于當前中國學術界的道德缺失和精神懈怠現象,人們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道德誠信、教育制度等角度查根究源,見仁見智,這些分析不無道理,也道明了當前“問題學術”某些原因所在。但除卻這些,問題學術的頻頻出現與學者治學精神失缺有深層的關系。
一是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對于學術精神的沖擊。市場經濟的利益規則和社會發展對科技、人才的需要,使大學被“納入了市場和商業的軌道和邏輯”。就這樣,大學越來越成為所謂的“教育工廠”和“學術工廠”。社會經濟的整體性變革,使商業化的侵蝕和對教育的扭曲已經令人觸目驚心,而其他相關社會改革卻顯得有些滯后,由此導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軌跡與傳統高等教育發展軌跡偏離,學術精神缺失,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學術問題。
二是學術功利化現象對于學術精神的侵蝕。學術功利化使有些學者過于“社會化”,他們不再敬畏自然、生命,精神層面被消滅,無法潛心修學。在整個社會學術風氣不濟的情況下,學術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破壞,學術對社會發展的功能喪失,進而導致社會對大學學術的信任基礎倒塌,產生價值認同和信仰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學術成績就和學術機構、學者個人的利益形成了復雜、緊密的聯系,從而構成了形形色色學術失范行為產生的溫床,尤其是其中個人與學術機構在利益上的捆綁過于緊密時,使學術精神的價值取向發生嚴重傾斜。
三是學者對自我身份價值的認知不足。由于治學精神時間、空間的斷層,致使學術活動變形。同時,社會價值觀呈現多元變化的趨勢,使一些學術研究者們面臨著新的價值觀選擇和修正。縱向的是治學精神沒有延續,出現了真空;橫向的是精神沒有體系化,出現了裂縫,具體表現為治學精神缺失,這也是當前學術界最大的危機。某些學者學術良知的泯滅,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管理者則為管理便利,從一開始就忽略自身前期的準備,實行“拿來主義”,直接從簡單入手。各方因素相互激蕩進而造成學術界學術問題的惡性循環。
此外,媒體本身對學術研究的報道也為其罩上了許多不切實際的“光環”,使“學術研究”帶上了人為的“神秘感”,而缺少應有的學術精神和嚴謹性。
要善于培養和加強青年學生的學術精神
一個科學普及的民族,一個具有學術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機、有希望的民族。沒有這種科學的學術精神,就沒有科學的發展進步,也沒有社會的發展進步。對于青年學生學術精神的培養,是國家創新發展的基礎所在。
作為學者,對學術、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的堅守是頭等重要的。只有在“堅守”的基礎上改革不良的學術制度,消除學術、個人和學術機構在世俗利益鏈條上的附加的“增強鏈”,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類“學術失范”行為的發生。因此,所有的學術機構、學術管理機構、學者,包括媒體,都應為此努力。
要重視學術研究的敬畏精神。治學精神是學者的精神支柱和生命追求,其支撐著人們的主觀意愿,讓主體決定做或者不做某事。而做或不做的意愿來自于精神層面的敬畏,敬畏因信仰而生成。工具理性時期的敬畏都來自于他律,而真正的敬畏卻是自在的,因信仰而敬畏,因敬畏而誠實,因誠實而道德,由此促成學術界治學秩序。《論語》曾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因畏而收斂、服從;無畏,則無不可為,無不敢為!
要營造科學的學術研究氛圍。大力營造敢為人先、敢于創造、敢冒風險、敢于懷疑批判和寬容失敗的環境,鼓勵自由探索,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學術爭鳴。學術論壇是最啟發人學術思想,激發人學術火花的地方,經常性地在學術論壇中通過交流產生一個新的觀點和見解,也往往在交流中聽到不同的聲音,讓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變得更成熟,讓研究方法得到進一步提升。在這種科學自由的學術氛圍中,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才可以相互啟迪,不同的學術觀點和見解才可以相互碰撞而產生出某種學術思想的火花。
要倡導學術精神的沉淀。學術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沉淀的。用“多年磨一劍”來形容恐怕還不夠,是一輩子,甚至是幾代人的傳承,才能形成一種凝聚精髓的內在學術價值。一般來說,學術精神有三個倫理層面:最高的層面是對人類社會、全球事務的關注;中間層面是對民族國家的關注;最基本的層面是學術活動本身的素養,如以學術為目的、客觀性、嚴謹性、獨立性、基礎性等。對于學術精神的培養也要在深刻領會這些理念的過程中成為內心遵從的自覺。
要加強自律和監督。他律的效用對問題學術的治理總是滯后的,存在查漏補缺性質,而學者自律,重拾治學精神信仰,則具有先驗特征和超驗性質。因此,治理問題學術,回歸學術界秩序的尊嚴、敬畏和理性,既要法律制裁、各項相關體制機構等他律設施的合理規范,更要呼喚社會重建和弘揚治學精神,形成一個貫通終極的治學精神體系,這是當前我們學界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我們期待著學術回歸理性和尊嚴,也期待著治學精神的重塑。(作者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