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市場觀念的引入和新聞專業主義的崛起,調查性報道迅速成長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報道形式。但由于體制機制不健全、法律法規不完善、行業自律欠缺等原因,我國的調查性報道還不成熟并面臨發展困境。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改變了輿論的生成和傳播機制,為調查性報道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關鍵詞】調查性報道 新聞專業主義 輿論監督
西方理論界對于調查性報道有著多種的界定,歸納起來,追求“真相”、揭露“社會陰暗面”以維護“公眾利益”是調查性報道的基本定位,調查性報道也正因為有如此定位,才能有力地推動社會變革,促進社會發展。
調查性報道在我國的發展之路不同于西方,我國對于調查性報道的界定也與西方相異,其中有一種觀點是將一些“非揭露性”、“中性”的題材納入到調查性報道的范圍之內。對此,筆者認為應還調查性報道以其本來面目,即調查性報道應立足于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對真相的追求,而中性的、“歌功頌德”式的題材應留給其他形式的報道(如深度報道)加以追蹤。故本文以下闡述的“調查性報道”是以西方視野中關于調查性報道的定義為依據的。
調查性報道在中國的發展
調查性報道真正引起國人的注意,是從1980年《工人日報》等媒體對“渤海二號”沉船事件的調查開始的。1979年,由于海洋石油局領導的錯誤指揮造成“渤海二號”客輪翻沉,相關領導部門封鎖消息,逃避責任。隨后,《工人日報》等媒體記者逐一找到死難者家屬和職工調查真相,集中發表了多篇調查報道,并點名批評當時的石油部部長宋振明。①這一系列揭露政府官僚失誤的報道發表后,給習慣了政府口號式新聞宣傳的中國社會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規模反思“文革”和社會現狀的報告文學作品,到九十年代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為代表的蓬勃發展起來的電視調查節目,更是使調查性報道的形式多樣起來。
調查性報道在中國興起的原因分析
制度變革引發傳播語境的變化。一方面,執政者意識到像過去那樣依靠國家強制力控制社會輿論,已經無法真正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而應正視矛盾的存在;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促進了社會思想的多元化。
社會發展形成新的輿論需求。這種需求包括兩方面:一是政治環境的相對寬松使得人們參與公共事務的需求迅速高漲。人們不再滿足于千篇一律的政治宣傳,更希望了解“新聞背后的新聞”。另一方面,調查性報道在揭示真相的同時,也披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與生俱來的獵奇心理。
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崛起。經過近30年的新聞改革,雖然我國的媒體依然還是“耳目喉舌”,但是新聞專業主義從理論到實踐,都開始被中國的媒體人所接受,并成為重構媒介和新聞從業者的社會角色與功能的精神支撐。
媒體的市場化發展方向。市場經濟改革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新聞媒體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在這種背景下,以深入介入社會生活、揭露矛盾和問題為主要特征的調查性報道就被視為媒體競爭的有效手段和制勝法寶,并且在新聞實踐中迅速發展起來。
新媒體的發展給調查性報道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臺。以互聯網及其應用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改變了輿論的生成和傳播機制。這一方面成為開展調查性報道的新手段,同時也為調查性報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當代中國調查性報道所面臨的困境
對比西方媒體調查性報道的系統性、批判的力度以及引發的社會轟動效應,中國的調查性報道卻面臨著困境。主要表現在:
調查性報道的負面性弱化,批判立場偏中性。中國現行的報道方針是以正面宣傳為主、負面報道為輔。這決定了以揭丑為宗旨的調查類新聞在新聞報道中只能占據很小的比重。輿論監督呼聲很高的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其揭露性的報道還占不到節目的10%②;以關注“正在發生的歷史”和“新聞背后的新聞”著稱的《新聞調查》真正的調查性報道作品也占很小的比例,2008年6月至11月間共20期節目之中,竟然只有一期節目有揭露負面事件的意義。
調查不深入,部分存在嘩眾取寵的問題。我國某些新聞從業人員看到或聽到這些“知情人”所提供的可能具有轟動價值的“線索”,不去深入調查就盲目采信,以至于漏洞百出,造成了很嚴重的負效果。《中國青年報》旗下的《青年參考》,2003年5月21日頭版刊出《女大學生賣淫現象調查》一文,僅憑“據知情人透露”這樣的語句,而未深入核實和調查,就給出了“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賣淫現象,25%從事陪侍活動”③這樣危言聳聽的結論,不僅使湖北高校女生的名譽集體受到了侵犯,而且也造成了相當大的社會危害力,事件終以《中國青年報》的道歉收場。
品質低下,違背新聞職業倫理道德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素質較低的新聞從業人員將獵奇、刺激甚至暴力、色情等作為調查性報道的選題基點,造成對個人隱私無情的揭露和對個人名譽肆意的冒犯,給當事人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還有一些新聞從業人員,絲毫沒有顧及其“社會公器”的角色,明明了解了某一黑暗事件的內幕,卻沒有將其呈現給公眾,而是罔顧公共利益,以其手段去要挾相關責任主體以換取好處。
時效性不強,往往滯后于事件發展。時效性不強是我國大多數調查性報道的通病,很多情況下,我國大多數的關于政府官員腐敗之類內容的調查性報道,往往是在司法部門對相關當事人進行了法律宣判以后,才會呈現在大眾面前,這樣的調查性報道其實失去了其本來面目。
為實現轟動效應,創造莫須有的“調查性報道”。造假調查性報道現在并不是十分普遍,但是北京電視臺的記者訾北佳所造出來的“紙餡包子”事件足以為我們敲響警鐘。調查性報道是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而且其形式往往深入、有實例支撐,所以非常為廣大公眾所信服,一旦造假,會帶來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
中國調查性報道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政治利益的考慮。政治環境逐步開放,使調查性報道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但為了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地方政府必然要對這種以揭露社會陰暗面為宗旨的調查性報道給予一定程度的限制,調查性報道在我國的發展必然要面對政治阻力。某些地方政府出于政治、經濟等利益的考慮,會試圖對一些負面的事件加以掩蓋,用盡一切辦法阻撓記者采訪的深入進行,這無疑給調查性報道的開展帶來了非常巨大的阻力。
法律制度不健全。輿論監督需要整個社會都給予大力支持,尤其從法律上、制度上對記者的采訪報道權予以確認和保障。而現有法律體系還不夠健全甚至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調整新聞傳媒與公民、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
媒體的所有制性質。目前,我國媒體的所有制性質依然屬于國家資產,主管主辦制的管理體制也使得我國的新聞媒體在自身的定位上依然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這些都使得記者在進行調查活動的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調查的結果不可避免的帶上“官方色彩”,從而影響新聞的客觀中立性。
媒體的市場競爭壓力。媒體的市場競爭壓力,使他們有的時候會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而將一些獵奇、刺激甚至暴力、色情的內容作為調查性報道的選題,使調查性報道偏離了原有的軌道。
媒體行業缺乏統一而有效的自律和規范機制。我國的媒體行業有很多的行業自律規則,但是其實施的效果卻不是十分理想,導致其不能對新聞從業人員形成有效的規范與制約,也不能使新聞工作者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
新聞從業人員素質、能力參差不齊。我國的新聞從業人員組成龐雜,業務素質、能力高下不同,對新聞這一職業的認識與理解也相異。利益主體為了為了防止關于自身的負面報道的發表,不惜重金“收買”記者,在利益誘惑面前,很多從事調查性報道的記者迷失了方向,被糖衣炮彈所斬獲。調查性報道是以揭露社會黑暗面為宗旨的,必然要觸及社會某些邪惡勢力的利益,記者出于自身安全的考慮,也往往會對調查性報道要不要進行或者進行到何種程度的有所顧慮。
進行調查性報道的動力缺失。一方面,某些調查性報道的選題具有敏感意味,記者費盡千辛萬苦完成的調查性報道,很可能因為“不能發”而得不到發表,因而記者會擔心自己的付出沒有回報;另一方面,在中國現有的新聞獎項之中,并沒有專設“調查性報道”這一獎項,沒有這種獎勵機制,也很難調動記者從事調查性報道的積極性。
雖然面對重重阻力,存在種種問題,但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和運用,中國的調查性報道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要抓住歷史的契機,給予調查性報道以足夠的重視,努力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并能在我國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調查性報道。(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陜西省西安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注釋
①莊曦、方曉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調查性報道的發展探析”,《新聞知識》,2008年第9期。
②張威:“中國調查性報道的困境與挑戰”,《青年記者》,2006年第12期。
③郭小平:“調查性報道亟須規范和創新”,《報刊之友》,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