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評價理論的介入子系統為理論框架,以美國媒體有關《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的新聞語篇為語料,探討具有介入意義的語言資源在中介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究美國媒體對華負面報道的根源。分析表明:在美國媒體壟斷集團控制下,美國政府“世界霸主”的自我定位成為美國主流媒體的價值觀,美國公眾意識形態被中介化。
【關鍵詞】美國國家利益 媒體壟斷 評價理論 公眾意識形態 中介化
引 言
2011年1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制作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上播出,《中國國家形象片——角度篇》亦于春節期間通過“探索頻道”等海外媒體對外播出。國家形象片以“智慧、美麗、勇敢、才能、財富”等詮釋中國人形象,以“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為核心,從多個角度介紹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情況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全景式地展現了古老而又現代的中國國家形象和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向美國以及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風采,受到廣泛好評。但美國一些保守派記者和專欄作家的對華報道仍然極力渲染負面的中國形象,以維護美國的“霸主”身份。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的全球主流話語體系是以美國為首的英語,而話語權的不對等勢必會引發各國因政治、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差異而導致的沖突。
本文試圖運用語言學和國際關系學理論來解釋新聞傳播學現象,擬從媒體對國家利益的中介化入手,選取能夠基本反應美國主流媒體報道態勢和價值取向的《新聞周刊》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片的報道文章為語料,以評價理論為分析框架,重點探討介入(ENGAGEMENT)在中介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究美國媒體對華負面報道的根源。
美國國家利益及其中介化
美國國家利益。關于國家利益的概念辨析,中西方學者乃至不同派系的認知都不盡相同?,F實主義代表摩根索認為國家利益應當包括三個重要的方面:領土完整、國家主權和文化完整。其中,本質問題是一個國家的生存問題,其余方面都是次要的問題。
美國國家利益是其社會內部各利益集團相互斗爭和妥協的產物,其國家利益出發點著眼于21世紀大國間的利益對抗和利益沖突,主張從促進和維護美國利益的視角,制定美國的對外政策。美國全球戰略的制定緊密圍繞其國家利益,缺乏調節與其他國家間利益沖突的主動性和靈活性。9·11恐怖襲擊事件破滅了美國領土牢不可破的神話,美國國家安全利益成為美國“國家利益”的代名詞,21世紀要繼續成為“美國世紀”成為美國對外戰略的現實政策。
中介與中介化。中介是黑格爾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兩極之間起居間聯系作用的環節,它普遍存在并與直接性相對。黑格爾主張把中介概念運用于認識論,反對直接認識論。黑格爾認為,真理這一由高度中介化考察所獲得的成果,是反復進行思考和長期生活經驗積累的產物,即中介過程的產物。對于中介概念的準確掌握可以使人們自覺地尋找和發現表面上互不關聯的事物之間的媒介,并自覺地以普遍聯系的觀點觀察事物,從而達到全面認識事物的目的。
人類對其周圍事物,經知覺而將外在物體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征。如今媒介已經成為我們所在時代的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成分,媒介化對事物的表征直接影響著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作為傳播學的重要概念之一,中介化可以被理解為通過媒介來應對現實。媒體作為我們與被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現實之間的“介質”,實際上是“人的延伸”,從一定意義上即是“中介化”的過程。在傳播活動中,由媒介影響而形成的“中介化”容易造成各種刻板印象的產生,迫使受眾采取順從的閱讀立場,達到歸化受眾的目的。李希光等認為,美國傳媒和學術界主流把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美國主流意識形態描繪為普世性的意識形態,主張與非美國化的意識形態對峙,抵制圍堵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在其國際報道中,美國媒體以意識形態劃線,國家利益至上,與政府保持一致,為美國在世界上的強權地位服務。
美國媒體對于美國國家利益的中介化,在受眾的意識中形成了一種話語機制,潛移默化中影響受眾的政治意識,引導受眾的政治認同,導致民意被人為誤導或重新塑造。因此,我們可以定義美國利益中介化為:美國主流媒體對于美國利益的著意渲染和放大,對美國公眾認識和體驗客觀世界的方式方法和意識形態產生影響,從而使美國公眾形成美國利益至上的思維定式的過程。以對華報道為例,長期以來,美國媒體對于中國形象的負面宣傳在崇尚美國利益至上的美國人心中形成了敵視中國的思維定式和偏見,較少關注外部世界的美國公眾受到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美國媒體的中介化。
中介化的評價視角
評價理論。評價理論(The Appraisal Systems)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在對人際意義研究過程中形成的語法框架,其聚焦語篇中存在可協商的各種態度資源。評價理論的落腳點是評價,即語篇/說話人所協商的態度、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主體間關系的方式。評價理論按照語義把語篇中的評價性資源分為:介入(ENGAGEMENT),態度(ATTITUDE)和級差(GRADUATION)三大次系統。態度系統是評價系統的核心部分,是語言使用者對所描述對象(物、事和人)的態度,是語篇語言本身所表現出的讀者視角。介入系統是表明語言使用者聲音來源的評價資源,它關注語篇中所體現的人際或概念意義的協商方式。級差系統標記態度資源介入加強或減弱的程度,是對整個評價系統中人際意義的渲染。
介入系統通常用于調節語言使用者對其所說或所寫內容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提供解讀情態責任的資源。介入系統由借言(heterglossia)和自言(monoglossia)兩個次系統組成。借言介入與參與對話選擇的話語有關而自言則排除對話性。通常,介入系統通過明確揭示當前命題的主觀依據來探索語篇中的態度來源。介入為說話人/作者提供用以調節和協商命題及提議的資源。
介入定位是關于支持( alignment)與反對(dis alignment)主體間關系的語言學詮釋和協商,并通過詞語作為投射、情態和讓步等發揮修辭功能。作者對于讀者的定位同樣通過支持或反對其理想讀者表現出來,并解釋權力和一致性(solidarity)的關系如何通過詞匯語法選擇的模式在語篇中得以體現。在話語語義方面,這種詞匯語法的多種分類得以結合,即它們均為作者提供語篇涉及的各種觀點或社會定位所采取的站位方法,因而作者在自我定位時,應考慮擁有那些立場的另外社會主體。借言介入這一術語是那些詞語的整體標簽。這些資源被區分為對話擴展(dialogically expansive)或對話收縮(dialogically contractive)取決于這些詞語是否含有或展現對話選擇的立場,或在面對挑戰時,縮小或關閉選擇的空間。
中介化的評價分析。以2011年1月19日《新聞周刊》中艾薩克·斯通·費希(Issac Stone Fish)對《中國國家形象片》的報道文章China’s Failed Charm Offensive為語料,以評價理論為分析框架,對文中具有介入意義的語言資源進行典型分析,研究新聞語篇中的意識形態意義中介化,探究美國媒體對華負面報道的根源。
1、But if the intent is to teach Americans about the C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