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收入分配是社會收入分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簡單地以工資收入分配本身衡量分配公平與否,政府在工資收入分配上,要從全局的視角考慮,統籌設計,在解決中國的資源分配和財富分配的框架下考慮工資的收入分配,進而形成財富和資源分配的新機制。在具體操作上各項措施共同發力,整體推進。
深化工資收入分配改革,既要解決初次分配中存在的問題,也要通過再分配對收入差距進行有力、有效地調節。同時在工資收入分配環節上重點解決三類群體工資收入問題,即進一步完善公務員的工資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加強企業的工資分配宏觀調控和監管制度。
初次分配中要切實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
初次分配是整個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礎,在絕大部分百姓的收入來源都是勞動收入的情況下,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必須要加大勞動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相應降低資本的分配比重。要切實提高普通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收入,扭轉勞動收入占比持續下降的趨勢,使勞動者工資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和企業利潤增長相匹配,讓人們“勞有所得”、“干有所值”。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十二五”期間居民增加收入應以兩個“同步”為依據,使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能夠在“十二五”期間達到一個合理額度。
再分配要調節過高收入,加大民生投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全社會均衡的公平、正義的保障體系
稅收政策、轉移支付政策等措施在內的再分配政策,對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非常大,初次分配解決國家和企業、居民之間財富分配,國家與企業、居民的關系,主要是征稅者與納稅者之間的關系,收入分配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應是減稅,把更多的國民財富轉移到企業和居民手中。同時要合理設計稅收制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稅源監控和稅收征管,加大對高收入的調節力度。加強個人收入信息體系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減少稅收流失。
社會保障是“收入分配的調節器”和“社會發展的穩定器”,應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除了要在農村更加積極地推進農村社保制度建設、在城市建立面向農民工的社保制度之外,還應考慮在社會保障制度中設立專門面向低收入者,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的教育基金,支持低收入群體后代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繼而通過參與市場競爭提高收入水平,避免貧困代際傳遞。①
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合理確定公務員的工資水平
在機關、事業、企業三類群體的工資收入分配問題上,社會上對公務員工資的關注,主要是對公務員工資水平的關注。“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公務員工資水平的確定。公務員工資水平的高低,本質上是一個相對問題。公務員工資水平如何確定?任何工資制度的建立必須首先確定參照系,按政治經濟學原理,公務員工資應該參照社會平均工資或企業相當人員工資,從世界各國的公務員工資管理的實踐來看,多數國家選擇了將市場工資水平(即企業相當人員的工資水平)作為參照體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務員工資與企業員工的工資本質上是相同的。工資既是組織(政府或企業)對員工提供的收入,同時也是組織的一種成本支出,它實質上是組織與員工的一種利益交換。政府與企業既然同時作為需求方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政府既然希望吸引人才并將其保留在公務員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