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個體要不斷提高創業素質和各方面能力,學校要積極開展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教育,各級政府要優化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社會輿論應對創業行為多支持,對創業精神多鼓勵,逐步樹立自主創業的良好正面形象。
【關鍵詞】大學生 自主創業 支持政策
個體創業活動,特別是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活動,逐步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各級政府相繼推出了對大學生創業的各種政策支持,鼓勵大學生創業。然而良好的期望并沒有迎來預想的結果,大學生自主創業進程依然發展緩慢。
國內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現狀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0年6月底,全國大學生自主創業人數總計達到8.8萬余人,比往年大幅度增長。地方各級政府和高校共為大學生設立創業扶持資金達16億元;建設大學生創業基地2056個,總面積達330萬平方米;舉辦創業培訓5539場次,覆蓋學生達88萬余人;舉辦各類創業大賽、創業講座、論壇等活動近萬場,參加人數超過150萬人次。
與政府積極為大學生營造創業環境的熱情相比,目前國內大學生的自主創業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不相協調的態勢。一是大學生自主創業者絕對數量仍然非常少,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不高,對創業缺乏信心。雖然中央和地方政府機關、稅務部門以及高校均對大學生自主創業都給予相當大的優惠政策,但政府部門、外資企業、大型國有企業仍是學生的優先擇業目標。二是大學生創業的行業領域大多是在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傳統產業,如零售或者服務業等。風險投資公司更是很少愿意投資大學生創辦的這種規模小、風險大的企業,資金缺乏仍然是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困難。三是創業的成功率不高,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只有2%~3%,遠低于一般企業的創業成功率。
國家對于創業者的政策支持
為了分流社會的就業群體,增加就業機會,優化就業市場,各級政府不斷加強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制定了許多利于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注冊方面,凡是大學生申請從事個體經營或者申辦私營企業的,只要提交登記申請書、驗資報告等主要登記材料即可,一律先予發放營業執照;在注冊費用上,對大學生創業者也進行了相應的減免。比如在畢業后兩年內自主創業,到創辦實體所在地的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注冊資金在50萬元以下的,允許分期到賬,且首期到位資金不低于注冊資本的10%(出資額不低于3萬元),1年內實繳注冊資本追加到50%以上的,余款可在3年內分期到位。
貸款方面,一是優先貸款。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優先為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提供小額貸款;二是簡化程序,提供開戶和結算便利;三是在貸款利率上的優惠政策。貸款額度在2萬元左右,貸款期限最長為2年,到期確定需延長的,可申請延期一次。貸款利息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貸款利率確定,擔保最高限額為擔保基金的5倍,期限與貸款期限相同。
稅費減免方面。大學畢業生新辦咨詢業、信息業、技術服務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經稅務部門批準,免征企業所得稅兩年;新辦從事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經稅務部門批準,第一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二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新辦從事公用事業、商業、物資業、對外貿易業、旅游業、物流業、倉儲業、居民服務業、飲食業、教育文化事業、衛生事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經稅務部門批準,免征企業所得稅一年。對到“老、少、邊、窮”地區創辦企業的,可以免征或減征一定年限的所得稅。
人事制度方面,政府人事行政部門所屬的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免費為自主創業畢業生保管人事檔案(包括代辦社保、職稱、檔案工資等有關手續)2年;提供免費查詢人才、勞動力供求信息,免費發布招聘廣告等服務;適當減免參加人才集市或人才勞務交流活動收費;為創辦企業的員工提供一次優惠培訓、測評服務。
大學生自主創業普遍面臨的困難
大學生自主創業熱情有余、實干不足,而能夠創業成功的更是鳳毛麟角。麥可思公司2010年8月的調查報告顯示,2009屆大學生自主創業占畢業生總數的1.2%,與2008屆(1.0%)相比略有上升,與2007屆(1.2%)持平。教育部最近的一項報告也表明,全國97家比較早的學生企業,僅17%盈利;學生創辦的企業,僅有30%在5年之后仍然能夠生存下去。據調查,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只有2%~3%,遠低于一般企業的創業成功率。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市場經驗匱乏。許多大學生在創業之初,缺乏對市場較為充分的調研,在進行市場目標設定的時候,易脫離現實而無法實現。由于久居校園,難免缺乏廣泛的社會聯系,因此對于第一手的市場信息把握得遠遠不夠,無法明確判斷市場的發展方向。
整體素質不高。大學生創業活動不僅僅需要技術、能力或者專業知識,創業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性非常強的工作,涉及到企業管理、財政、稅收、法律、物流、營銷等多個領域。這對創業者本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我國大學生在校期間,缺乏的往往正是“通識教育”,學生除了本專業知識以外,很少能夠主動掌握其他領域的知識。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經驗的缺乏,生活內容過于單一,大學生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技巧缺乏,其心理品質往往不能適應這種充滿競爭與風險的創業活動,一旦在經營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就不能進行良好的自我控制,從而泥足深陷,難以自拔甚至放棄創業。
創業環境不成熟。各級政府目前對大學生創業都設定了不少優惠政策,但是許多基層行政單位并不知道如何來運作這些規定,導致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無法落到實處。社會對于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贊同采用政策支持,認為應該設置風險基金對大學生創業者給予大力幫助,另一種認為,對待大學生創業活動不應過于看重政策支持,因為成功的企業必須能夠承受市場的檢驗。社會輿論對于大學生創業的態度也不夠寬容,“成王敗寇”的觀念依然存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創業者的心理負擔。
學校的創業教育依然落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提出,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使畢業生“不僅成為工作求職者,更能成為工作的締造者”。我國教育部也成立了2010年~2015年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來對全國的創業教育組織理論研究與實踐。這主要基于一種解決矛盾的需求——來自創業者對于接受創業教育培訓的需求與現實中落后的學校創業教育之間的矛盾。目前高校無論在教育內容、教學管理或者教育師資上,都與實際需求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大多數高校進行創業教育的師資,基本上都缺乏在企業的實踐,不夠了解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真實情況。在課程的管理上,就業指導、職業生涯發展等課程只是作為考察、選修等性質出現,重視明顯不足。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對策
加強大學生自身創業素質。大學生應從三個方面增強自身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文化素質不僅僅是在校期間的專業知識,還應該包括應對創業所需要的各種實用的知識技能。如企業管理、稅收財務、法律、投資等,大學生自身應主動加強“通識教育”。此外,大學生還必須有一個合理的能力結構,包括實踐能力,領導、協調能力與溝通技巧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等。同時成熟穩健的心理素質也是成功創業的必備條件,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會頹廢停滯,而是冷靜應對,周密計劃、準備,尋求出路。
加強高校創業教育和實踐。高校應將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教育共同納入到基本的教育體系之中,將創業精神作為大學生必備的心理素質進行灌輸和培養。應當把創業知識、技能的培訓作為對學生能力培養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子系統,社會知識、開拓技能與管理知識同樣應作為重點教授的內容。另外應積極建立校企創業實訓平臺,從企業尋求創業案例在校進行分析、研究、教授,組織積極優秀的學生到企業進行帶薪實踐,促進校企之間在學生培養、招聘需求上的交流與合作。
優化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在大學生自主創業過程中,最困難的仍然是資金問題。這應該成為政府制定創業優惠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大學生創業,人脈薄、經驗少、時間短,最缺乏的就是資金的積累。目前雖然有墊款、稅收、稅務的優惠政策,但是扶持力度顯然不足,商業銀行的貸款對于大學生初創的小型企業依然興趣不大。各級政府搭建大學生創業活動平臺的重點問題,是必須建立良好的風險投資機制,運用技術、專利、知識、信用擔保等融資渠道,在真正意義上解決大學生初創企業的融資困境。
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大學生創業的活動,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創業是一項開拓進取、充滿風險的事業,來自家庭、社會的幫助,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創業的信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會做出極端的反應。社會上應逐漸擯棄“成王敗寇”的陳舊思想,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當代,應對創業行為多支持,對創業精神多鼓勵,逐步樹立自主創業開拓進取的良好正面形象。(作者單位:洛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