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顯著增加,而且已形成一個群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已成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等各類學校學生工作的一項新內容。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不僅關系到學校的和諧與穩定,也關系到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 大學生 資助政策 對策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央16號文件中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007年,國發〔2007〕13號文件又專門出臺新的資助政策,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以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體系,較好地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但是,從現在資助工作整體來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
目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難點問題
新資助政策的貫徹落實、宣傳解讀不到位,極少部分同學對學校資助工作不太滿意。近幾年,國家出臺了許多關于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文件,如教人〔2006〕6號、國發〔2007〕13號及其相關配套文件等。雖然,新的政策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但是,目前看來對于新資助政策的貫徹落實、宣傳解讀不到位。一些學校沒有成立專門的學生資助管理機構;還有些學校雖然成立了學生資助管理機構,但沒有按照1:2500的比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不重視從事資助工作人員的選拔、培養和使用;有些學校沒有安排或提供開展工作所需的經費、辦公場所及設備;社會和學校對于新政策宣傳覆蓋面還不夠寬,新政策執行部門在宣傳新政策的力度上還不夠;許多學生和家長及社會各界對資助政策還不是很了解,甚至存有誤解。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難度大,資助工作的一些環節、程序需要改進。對于經濟困難學生的界定,是許多學校需要認真解決和很難解決的問題。根據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界定標準,除了滿足通常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定義外,學生還要出具村(居委會)、鄉鎮(街道)、縣(區)的三級證明。但是,有些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門提供的“證明”不夠嚴謹,這就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份核實造成了困難。同時,有些學校還未建立非常完備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對學生的情況掌握不清,在確認誰為被資助對象的問題上,沒有嚴格的制度和工作程序,有些出現了輔導員或班主任,甚至學生干部說了算的情況,難以作到認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①
勤工助學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資助力度有待提高。社會和學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學的崗位少而且單一。一項對于福建醫科大學的學生資助工作調查顯示,僅有31.7%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機會參與勤工助學。②還有一種情況,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優先考慮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但是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內向,自卑心較重,不愿申請。對于多數高校來說,勤工助學崗位真正與專業相關,符合大學生知識型特點的非常缺乏。③提供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勤工助學崗位多局限于衛生清掃、辦公助理等,這些崗位不符合大學生知識型特點。
受資助學生的感恩意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缺失,資困育人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當中存在許多不良的現象,如: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有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揮霍、浪費現象,甚至有些同學弄虛作假騙取資助金;④由于現在資助政策的資助面比較廣,許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得到了幫助,出現了一些學生認為這些資助是自己理應得到的,得到資助后不思進取;個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理想信念缺失,表現為心理自卑、自我封閉、自暴自棄,這些問題是制約這些大學生順利成才的瓶頸。
缺乏資助工作的考評機制。目前,資助工作中缺乏對各類學校以及學校資助管理部門的監督與考評,考評機制除了對學校以及學校資助管理部門的考核外,還應該包括對受資助對象的考評,其內容就是考核學校及資助管理部門在資助工作中是否主動積極,資助對象是否合理使用相應的獎、助學金、補助金和貸款等。目前學校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中的主動性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各項資助制度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對于資助工作的考評機制有待提高。同時,還要進一步跟蹤調查和考核資助對象的資助金使用情況。⑤
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對策
加強政策落實的監督,注重營造良好的氛圍。各類學校要認真落實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積極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提供組織、制度、場地和人員等方面的保證,尤其加強資助工作隊伍建設,按照比例選拔思想政治素質高、政策業務水平好、實際工作能力強、工作扎實細致、責任心強的人員作為專職資助工作人員。加強宣傳,努力營造良好氛圍。學校要讓基層學生管理部門、輔導員老師、班干部、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家長等熟悉各項資助措施的條件、途徑和程序。充分利用講座、報告會、主題班會、知識競賽、張貼畫、宣傳標語、網絡等載體宣傳新資助政策,⑥形成社會各界、學校管理者、學生管理者、家長、學生都了解資助政策,都關心和關注資助工作的局面,從而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向著健康、和諧、有序的方向發展。
進一步完善資助對象的認定工作。各學校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成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機構,確定機構組成結構,按照規定時間及程序根據各自的職能分工,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認定工作,確保在各項資助工作開始前完成認定工作。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庫和檔案,努力實現資源共享、動態管理,對受助學生既要每學年進行一次認定,還要定期、按一定比例進行資格復查,及時對家庭經濟發生顯著變化的學生做出調整。利用現代信息手段,開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信息庫軟件,軟件內含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本人自然情況、受資助情況、誠信檔案、獲獎情況等內容,實現計算機信息管理。資助部門對信息庫和檔案要實施動態管理,要及時、準確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進行出入庫或調整困難檔次,使資助資源得以及時、合理地分配。
積極拓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途徑。對于資助工作部門要積極挖掘校外的學生勤工助學崗位,克服“等待”思想,主動聯系一些適合學生及學生專業特點,體現大學生智力優勢的助學崗位。同時,對于校內來說,積極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智力優勢,在原有“體力型”的崗位基礎上,多設置一些能發揮學生智力、鞏固專業知識的“智力型”助學崗位,如科研助理、實驗室助理、教學助理等崗位,實現專業學習—勤工助學—專業學習的良性循環。⑦學校共青團組織要積極參與到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中,發揮青年組織的優勢,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為將來提升在就業中的競爭力打下基礎。
加強資困育人教育,積極拓寬困難學生的就業渠道。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要轉變資助工作理念,從單純的經濟資助轉變為全方位的資助,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但要在經濟上資助,還要在知識上資助、精神上關愛。因此,要切實加強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另外,還要加強經濟困難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關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要盡可能多地給他們提供就業培訓和學習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消除由于經濟上的困難造成的求職和就業上的劣勢。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監督和考評機制。國家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對各高校的資助工作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監督和考評機制,將各類學校的資助工作納入學校整體工作考核評估的體系,學校也應將資助工作納入學校學生工作的考核評估體系,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規范性,創新運行機制,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良性發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公平的資助。同時,學校還要完善受助學生的跟蹤體制,對于不能合理、正確使用資助金的學生,要及時有效地予以糾正指導,使各項資助政策真正發揮它的功能作用。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新聞媒體、社會各界等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努力構建一個整合有力的外部經濟救濟和內在人文精神關懷的資助工作新模式,切實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實在在受益,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作者單位:河北聯合大學)
注釋
①謝偉清:“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探索”,《世紀橋》,2009年第21期。
②盧若艷,秦雷:“福建醫科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調查”,《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③王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探索”,《科技信息》,2008年第22期。
④楊小磊:“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考”,《山西科技》,2008年第5期。
⑤黃建龍,陳雯:“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考”,《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⑥“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意見”,《國發13號文件》,2007年。
⑦王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探索”,《科技信息》,200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