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維護社會公平。社會公平是人們對于維持社會公共秩序、維護自我及群體利益關系最基本的理念,它涉及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包含公正、正義、平等諸多相關范疇,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的社會利益關系狀態,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與基石。
【關鍵詞】和諧社會本質與基石社會公平
社會公平是社會中各種利益分化的產物,是法權觀念或道德觀念最抽象的表現
從社會歷史看,社會公平是生產力既有一定發展但又不足的產物。在私有財產出現后,社會公平是社會中各種利益分化的產物。如果社會中各個主體的利益高度一致,不存在相互之間的利益沖突,那么,人們也就不會計較公平與不公平問題。在原始社會的氏族組織內部,物質資料歸全體成員共有,全體成員都是自由人,都有相互保衛自由的義務,個人權利平等,不論酋長或軍事首領都不能要求有優越權。“自由、平等、博愛,雖然從來沒有表述為公式,卻是氏族的根本原則。”①對此,恩格斯贊美道:“氏族制度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制度啊!沒有軍隊、憲兵和警察,沒有貴族國王、總督、地方官和法官,沒有監獄,沒有訴訟,而一切都是有條理的……不會有貧窮困苦的人,因為共產制家庭經濟和氏族都知道它們對于老年人、病人和戰爭殘廢者所負的義務。”②顯然,原始社會組織內部社會成員之間沒有利益沖突,也就不存在公平問題。由于火、弓箭、鐵器等技術的發明和使用,生產得到了很大發展,產品出現剩余,私有財產出現,人們之間的各種利益也就分化了,在相互交往中利益沖突也逐漸增多了,這時人們之間就產生了公平劃分社會利益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公平實際上是私有財產的產物,或者說,社會公平是因私有財產的出現和你我之間的利益劃分而始具重要性的。由此可見,社會公平只有當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產品極大豐富、人們之間在社會利益關系方面完全一致時才不再存在。
從觀念因素看,社會公平源于法權觀念和道德觀念,也是它們最抽象的表現。恩格斯在談到法權觀念的產生時,認為法權源于人們的經濟生活條件,但是人們往往會忘記這一點,就像人們常忘記自己源于動物界一樣。法學學者將各民族和各時代的法權體系互相比較,將其中相同的東西統稱為自然法權。而公平是衡量自然法權的標準,它是法權本身最抽象的表現。由此可知,法權是對現實經濟關系的一種反映,公平則是法學家衡量自然法權的一把標尺,是法權本身一種更為抽象的表現。馬克思也認為公平直接起源于法權觀念。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皮埃爾·勒魯也說:“象征中的平等一詞不是說我們試圖創立一個全體公民人人平等的共和國,而是說平等是一種神圣的法律,一種先于所有法律的法律,一種派生出各種法律的法律。”③勒魯談的是平等,也包含公平的含義。公平除了直接來源于法權觀念之外,還來源于道德觀念。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個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惡的一部分,而是整個邪惡。”這表明,公平源自道德觀念。在工人對資本主義分配方式產生不滿情緒,認為這是社會不公平的時候,恩格斯也認為這些經濟事實只是與我們的道德感產生矛盾而已。當代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在他的《正義論》一書中明確指出:“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和法權一樣,道德觀念是對現實經濟關系的反映,從道德意義的角度講,公平也是道德本身一種很抽象的表現。由此可見,社會公平觀念直接來源于法權觀念和道德觀念。
社會公平是反映和評價人們之間合理社會利益關系的范疇
根據人類社會歷史變遷發展的軌跡、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學術界對于社會公平思想普遍蘊含的實質性內容,本文認為,社會公平實質上是反映、評價人們之間一種合理的社會利益關系的范疇。社會公平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社會公平專指對合理的社會制度、規范、原則和政府政策、行為的反映和評價;廣義的社會公平是指對人們之間合理的社會利益關系的反映和評價。因社會制度、規范、原則、政府政策與行為等本身涉及的就是人與人的社會利益關系,是人與人社會利益關系的具體體現,因而,狹義社會公平包含在廣義社會公平中。本文主要是從廣義角度來探討社會公平的。公平即社會公平,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種彼此結成的非常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因此公平本身所指就是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狀態及其調節,它與整個社會關系的性質緊密相聯,正如實踐具有社會性,我們又可以稱之為社會實踐。
社會公平只允許社會利益差異存在于一定范圍內
公平的社會利益關系要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及人的最佳化發展。這種社會公平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征:
它賦予全體社會成員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等活動同樣的權利和機會。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都是同等的社會主體,應該享有同等的權利和機會。我們知道,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的最佳化發展是基于全體社會成員積極作用的發揮。其前提條件就在于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擁有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等活動的權利和機會,即權利和機會均等。各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沒有權利和機會的壟斷、獨占,人人都能在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等各個領域內發揮自己的優勢,獲取不同的社會地位。社會公平的一般發展規律就是:隨著社會發展,社會成員獲得的權利和機會就越多,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程度就越高,人們之間的社會利益關系就越趨于協調、越接近于公平的狀態。
它肯定社會成員之間在社會利益上應存在差異。每一個社會成員之間都存在先天和后天的諸多差異,比如出身背景、實踐經驗、受教育水平以及由于世界觀、價值觀不同而導致的認知能力的差異等等。此外,由于社會分工不同,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工作崗位不同,因而對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貢獻也不同。只有清楚地認識到,社會成員之間由于社會分工不同、工作崗位不同而作出的貢獻等方面存在差異,才能調動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性,鼓勵先進者,鞭策后進者,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和人的最佳發展。人們之間這樣的社會利益關系才能談及公平。在當今社會生產力還未高度發達,人們仍以勞動作為主要的謀生手段的條件下,我們不能抹殺掉社會成員之間認識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不能抹殺掉他們由于勞動崗位不同而作出的貢獻、個人所得等方面的差異性,如果抹殺了就是對社會成員的不合理、不公平。在這里要說明一點,人們獲取利益(包括工作崗位、收入等)的手段、途徑必須是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社會和人最佳化發展的,否則,由此所形成的社會利益關系便不屬于公平的范圍。
它只允許社會成員之間社會利益方面的差異存在于一定范圍內。社會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它不僅表現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更表現為以社會生產力發展為基礎的整體發展和全體成員的自由全面發展。我們允許社會成員之間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差異。全部否認社會成員之間因勞動能力、貢獻等不同而存在的差異性,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對社會全體成員也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反之,如果不對其進行適當的規劃與限制,無限制地允許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利益差異,會極大地影響社會生產力、社會和人的最佳發展。這三個基本特征共同體現社會公平,它們相互聯系,相鋪相成,不可分割。缺少這三個基本特征或割裂它們,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都將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
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與基石,也是一種運動
社會公平的實質,是指能推動社會生產力、人和社會最佳化發展的人與人之間的合理的社會利益關系。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歷史階段,這種公平的社會利益關系都只能達到一定的程度,是相對的;后一個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利益關系在公平程度上要比前一個社會更進一步。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也可以看出,人們生活質與量的提高、自由全面的發展是一個由相對到絕對的過程。因而,社會公平就不只是一種靜態的社會利益關系狀態,同共產主義一樣還是一種運動。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尤其是四中、六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并指出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也指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措施。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的背景、內容(包含著人們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思想道德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到具體措施,都貫穿著建設能推動社會生產力、人和社會最佳化發展的公平的社會利益關系這樣一條中心線索。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和諧中國的本質和基石,是衡量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重要尺度。社會主義和諧中國也不僅僅是一種公平的社會利益關系狀態,更是一個不斷趨于理想化社會狀態的運動過程,內含著平衡機制與動力機制的統一,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是一個既復雜又龐大的工程。為此,對社會公平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仍然是學術界所面臨的艱巨任務。(作者為貴州大學副教授)
注釋
①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4頁。
③[法]皮埃爾·勒魯著:《論平等》,王允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