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類因需求或刺激引發的行為中,因理想、信念、信仰等高級需求誘發的行為是最為堅定、自覺、強勁和恒久的。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置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理想、信念、信仰之中,并使之情感化與審美化,這是“中特”理論大眾化的普及與踐行的基本起點和理想追求,也是其從理論形態轉變為實踐形態的可行之路。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信仰化信念化 理想化
引論
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轉化為當代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信仰,是當前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的核心理論性課題和方法論課題,也是整個活動過程中的難題。突破傳統思想政治理論問題的認知與宣講方式,從信仰的確立、信念的奠基和理想塑造的高度著手,將我們學習宣傳、貫徹和落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情感化、審美化、效應化,應該是解決這個難題的基本思路。
歷史原因導致民眾信仰與理想的缺失
理論上講,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存在,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問題應該早已得到解決。但實際上,自粉碎“四人幫”至今,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就理想和信仰問題,筆者近年在東北某綜合性大學做過幾次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在“信仰選擇”和“理想選擇”選項上,分別只有36%和40%的被試者在第一時間填上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反思其原因,到底是馬克思主義“過時”,共產主義太遠,還是當代人在這一問題的選擇上更為苛刻、理性?抑或人們已經從根本上將這一問題擯棄了呢?帶著這個困惑,筆者做了后續調查,結果發現:直至當下,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共產主義的追求并未擯棄或遺失,答卷遲疑的原因在于多年來我們教育和傳播的方式并未同人們的認知心理規律實現有效的對接。造成這種錯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極左”時期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抽象灌輸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超現實的解讀踐踏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自身固有的神圣;二是商品化價值觀念的現世性“魔力”引誘了人們,加上部分人受現世“浮塵因素”的磨蝕,逐漸弱化了高層次的心理需求,由此,信仰、理想的缺失也就不足為怪;三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一個完善發展的過程。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新的發展和完善,但大眾自身認知能力的缺陷導致他們在三項內容間的統合認知上出現了障礙,進而影響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有效傳播。可以說,人們信仰與理想的缺失并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方法論出了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信仰化、信念化與理想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應該被提到信仰和理想的高度,而非只是作為一種過渡性的理論或主張來進行宣傳與落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信仰、信念與理想化的科學性求證。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和方法論特質,證明了它不僅僅是屬于中國的政治發展理論,而且是人類現代精神文明的科學精品。它所體現的唯物論特質,揭示了一個國家或民族走向勝利的必經之路:立足本國或本民族歷史與現狀,尋找適宜自己發展的理論與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諸多科學理論的一種,著眼于中國的歷史與現狀,并不能為其它國家或民族照搬使用。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現并總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性發展”、“統籌兼顧發展”等當代人類發展所必須堅持和把握的核心要義、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指明了科學的前進方向與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巨大貢獻,在于它的普世性價值足可以為整個人類帶來真正的思想和方法論上的福祉。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邏輯學和方法論的全部蘊意,不僅囊括了當年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想觀念、政治主張和方法論等內容,并且為其賦予了時代發展的嶄新內涵。因此,將其信仰化和理想化的宣傳、貫徹和落實,無論從意蘊保持、命意高度、兼容范疇,還是方法論上,都具有現時與現世的突破性。
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滿足了中華民族自新時期揭幕至今的政治理想追求和經濟價值追求,并提出了適宜的方法論。經歷了全新的歷史考驗和實踐磨礪后,中華民族的信仰與理想重新找到了歸屬和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信仰化、信念化與理想化的價值意義求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其理論價值和意義已為理論界做了多方論證,但將其信仰化或理想化,至今并未有人提及。筆者以為,在當代中國,信仰與理想問題依然是我國人民精神家園建設的核心問題,特別是對廣大青少年而言,這個問題的解決意味著他們思想觀念與精神狀態核心問題的解決。
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為人們的理想與信仰,對于年長人而言,可以幫助他們克服“極左”時期理論界產生的負面影響;對于廣大青少年而言,在理想與信仰認知不確定帶來的認知與情感的疏隔問題解決的同時,還能對他們產生極強的功利性牽引。
從我國精神家園的建設上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人們的理想與信仰,不僅可以構成精神家園建設內容的核心成分,而且有助于解決近30年來我國人民面臨的信仰與理想的缺失問題。“極左”時期空洞抽象、暈眩強制的信仰和理想灌輸給人們造成了太多的心理陰影,我們需要一種可見、可感的內容,以合適的方式去撫慰歷史原因造成的“逆反心理”。這些問題的解決,無論從內容構成還是方法選擇上,只能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本身尋求。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信仰化和理想化的理論價值之所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信仰化、信念化與理想化的現實性求證。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仍將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①。這個長期有多長,人們無法具體描述,但在這個“長期處于”的空間里,人們的精神狀態和存在狀態是和諧社會的意識形態問題。翻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意識形態的建構歷史,從詩人梁曉斌驚呼“我的鑰匙丟了”,到90年代初理論界慨嘆“人文精神”的缺乏②,從80年代初人們對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思潮的“恐慌”③,到1987至1989年文化思潮在中國的泛濫,乃至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傳播期間學術界的不同聲音,都可以感到中國社會信仰與現實之間的混亂。信仰是什么?信仰,又作仰信,有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者也。仰,仰慕者也。梵語sraddha譯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載:“生無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謂對佛、法、僧三寶的崇信欽仰)。佛教強調修行之初,須立堅固的信心,“令不動搖”。然而,就是這種“須立堅固”“令不動搖”的信仰,我們在粉碎“四人幫”的那時起便開始逐漸丟失。上世紀末的后一個十年里,從學術界學人的驚恐疾呼,到宗教界各寺院對“寺院經濟”的追逐,從網友們對信仰危機的浮躁指怨,到中央對“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視,都透示著這種危機的存在與威脅。人們在痛恨“極左”時代踐踏了自己神圣的信仰,在詛咒商品經濟玷污了信仰圣潔的同時,是否也該尋找新的信仰?是否也該確立起全新的精神理念呢?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問世了,它的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契機。它既可以厘清以往人們對信仰的模糊認識,也可以救贖曾被世俗扭曲的信仰。在勾勒人類信仰終極圖騰的同時,它自身所蘊含的方法論也為我們指出了一條信仰追求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描述并展示了當代與未來馬克思主義的愿景,將其信仰化和理想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均已具備,當務之急,就是將其置之為摯信并誠心踐行。
結論
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摯信,是為當代人的信念做堅定性的奠積。從行為心理發生的一般規律看,人類在以需求為驅動力的行為中,無論是體力方面還是智力方面,高的需求會決定性地導致人們高的付出。而需求量的匯聚,越往高層次發展,就越需要提升心理認知、情感與意志的維度。升華后的高層次需求的驅動力,往往不僅更加堅決有力,而且蘊涵著無限的情感與巨大的智慧。這就為行動過程中的動力充值和方法論科學的把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置之以摯信,就是要將人們對這種理念的一般認可轉化成信念。因為它一旦轉化為信念,就可以“調節個體的需要實現對行為的影響”④,進而形成更主動的驅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置于信仰與理想的高度,可以使人們對其付出更多的情感。(作者分別為沈陽航空工業學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遼東學院社科部副教授;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重點項目,編號為:L07AKS002)
注釋
①《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4頁。
②尚德平,范大武:“試論我國當代人文學科的危機問題”,《社會科學輯刊》增刊,1994年,第25頁。
③1983年初《人民日報》曾以正版篇幅刊出了《警惕第二沖擊波》的文章,將存在主義列為繼鄧麗君歌曲后的又一種值得人們警惕的西方思想現象。
④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