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重刑體系制度安排凸顯了重刑體系的不合理性,使群眾誤認為我國懲治重刑犯過于寬緩,不利于限制死刑的適用目的的實現。這一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提高我國有期徒刑的上限。相比國際上對有期徒刑期限的立法規定,我國的重刑體系確實有待改進。
【關鍵詞】重刑體系死刑限制有期徒刑上限
我國的刑罰政策在保留死刑的同時,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這就導致死緩、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適用數量相應增加。但是在實踐中,死緩和無期徒刑可以通過減刑和假釋降低為有期徒刑,而我國有期徒刑的上限為15年,數罪并罰不超過20年,這就導致死緩、死刑立即執行這兩種制度形成了強烈反差。同時我國有期徒刑上限較低,也顯示了我國重刑制度的不合理。在這種情況下,提高有期徒刑的上限,成為學術界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重刑體系中的三種刑罰需要進行合理調整
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組成了我國的重刑體系,雖然我國的刑罰中規定了很多死刑的情況,但是由于我國加入了《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尚待國家權力機關批準),此公約要求簽約國對死刑采取嚴格限制的政策,因而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可殺可不殺的采取堅決不殺的態度,取而代之的是無期徒刑或者時間較長的有期徒刑。然而,重刑體系中固有的缺陷還是存在的,筆者以死緩和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關系為例進行分析。
死緩制度是由中國《刑法》首創,“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由此可見,死緩并非單獨刑種,僅是死刑執行制度。在實踐中,被判處死緩的犯罪分子,在緩刑兩年期滿之后,有三種處理結果:如果沒有故意犯罪,執行期滿減為無期徒刑;如果有重大立功,期滿減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執行死刑。在司法實踐中,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很少在兩年的考驗期間內故意犯罪,一般來說,兩年考驗期滿后,大部分犯罪分子都可以減為無期徒刑,除非發生故意犯罪行為,一般都不會被執行死刑。從這個角度來說,死緩制度本質上并不具有死刑的性質。
我國的徒刑包括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兩種。無期徒刑指的是將犯罪分子的終身自由予以剝奪,將其置于監獄等場所進行勞動改造的一種刑罰處罰方式。無期徒刑在我國的重刑體系中僅僅次于死刑制度,是一種非常嚴厲的刑罰,法律規定無期徒刑適用于罪行嚴重而不至于剝奪其生命權利的犯罪分子。我國《刑法》對無期徒刑并沒有規定上限,我國的刑法理論也認為無期徒刑并沒有上限,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無期徒刑的最高刑期與生命存續期是相等價的。但我國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卻指出,“無期徒刑罪犯在執行期間,如果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服刑2年以后可以減刑。減刑幅度一般可以減為18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為13年以上18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明確了一個標準,即在服刑期間的犯人如果確有悔改表現,可以減刑。從這一角度來說,無期徒刑的上限一般算來就是2年加20年,即22年。在這22年間,犯人還可以通過減刑和假釋繼續縮短刑期。
有期徒刑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將其安置在監獄等服刑場所并強制其勞動改造的一種刑罰?!缎谭ā芬幎ㄓ衅谕叫痰钠谙逓?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并罰也不能超過20年。數罪并罰采取的是限制加重原則,即一個人所犯的數個罪名中,以已經判處或應當判處的最重刑期為起點,所有刑期相加后的刑期為最上限,在此期間內根據犯罪分子的罪行選擇最適當的刑期期限作為最終的判決。如果一個罪犯所有的罪行都是有期徒刑的話,那么他的最終刑期不得超過20年。根據我國刑法體系的規定,有期徒刑10年已經算是重刑了。
死緩與無期徒刑都具有報應刑的特點:一是通過這種嚴厲的刑罰安撫受害人及其家屬的情緒,使社會輿論得以平息,使公眾看到正義得以伸張;二是通過嚴厲的刑罰起到威懾作用,實現刑法一般預防的功能。但是,國際上反對死刑的聲音越來越強,很多國家已經明確廢除死刑。在保留死刑的國家中,死刑的適用也得到了嚴格的控制。因而,從適應國際刑罰潮流來說,從保護人權的角度出發,對死刑的限制以及對徒刑刑期的改變成為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國刑法重刑體系中的不和諧
我國《刑法》規定,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只要不是累犯或者特別嚴重的暴力犯罪,在執行10年有期徒刑后,可以通過假釋獲得相對的自由。通過幾次減刑和假釋,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最后實際的服刑期間都會縮短很多。死緩減為有期徒刑后的最低服刑期限為10年,而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再假釋后的最低服刑期限為12年,因而,死緩和無期徒刑實質上已經變為有期徒刑。并且死緩和無期徒刑最終的執行期限差別不大,二者經過減刑和假釋后的執行期限也在有期徒刑最低限15年之下,這就顯現出死緩、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之間的差別很少,重刑體系的結構安排不合理。
還有一點就是,這種結構安排使得重刑的報應性以及威懾性大大減弱,群眾也會對法律的爭議性產生懷疑,不利于達到對死刑限制的目的??茖W合理的刑罰應當以罪責相適應為原則,對不同的犯罪行為應當根據它的社會危害性以及犯罪者的人身危險性選擇適用輕重明確的刑罰,這樣才能做到罪刑法定。那么如何做到將重刑體系的安排合理化?如何解決死緩以及無期徒刑與有期徒刑上限的接近?理論界有一種聲音認為,提高有期徒刑的上限是一種可行的科學的方法。
重新構建重刑體系的思考
有期徒刑設置上限是人為地對法定刑的一種限制,因為我國刑罰的設置原則是罪責刑相適應,即犯罪分子被判處的刑罰應當與其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以及本人的人身危險性相當,最終判處的刑罰能夠綜合考慮到其犯罪行為給社會以及受害者帶來的傷害,達到既維護正義又能夠保護罪犯人權的目的。
要做到既限制死刑的適用又能夠合理安排我國的重刑體系,就要將有期徒刑上限的規定為既符合報應原則和功利原則,又能夠將死緩、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三者合理銜接,達到擴大死緩、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適用范圍而限制死刑的目的。因為我國刑罰的另一個功能是安撫受害人以及群眾的情緒,使正義得以伸張,因而,在調整我國重刑體系的時候不能將國外現成的模式搬過來,不能脫離我國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傳統的實際情況來構建我國的刑罰體系。我國學術界對有期徒刑的上限做過很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將有期徒刑的上限設定為20年,數罪并罰不得超過30年;一種觀點認為有期徒刑的上限設定為20年,數罪并罰不超過25年。
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是科學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國現行刑法中死緩、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上限差別還是很大的。如果將20年規定為有期徒刑的上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差距。二是我國有期徒刑數罪并罰采取的是限制加重原則,這符合我國國情,應當予以維持。但是目前的規定是數罪并罰不超過20年,這與有期徒刑的單罰上限僅僅相差5年,這一差距過小,致使數罪并罰的犯罪成本太小。因而,在適用有期徒刑數罪并罰時,應當將上限定為30年,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有期徒刑數罪并罰與單罰之間的差距,給數罪并罰制度的適用以較大的空間。
對于有期徒刑上限的提高以及其與死緩、無期徒刑的銜接問題,筆者對刑法條文的修改有如下建議:一是將現行《刑法》的四十五條規定修改為:“有期徒刑的期限為6個月以上20年以下。”二是將有期徒刑數罪并罰修改為,“最高不得超過30年”。三是將《刑法》第五十條修改為,“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的,在死緩考驗期間內,如果沒有故意犯罪,2年考驗期滿以后,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立功表現,2年考驗期滿以后,減為25年以上3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2年考驗期滿后減為20年以上25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執行死刑”。四是將《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條的規定修改為:“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間,如果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實際服刑滿兩年,可以減刑。對確有悔改表現的,減為25年以上30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有立功表現的,減為20年以上25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減為10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br/> 刑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通過對犯罪行為的處罰,起到威懾作用和一般預防的作用。刑法作用的發揮要通過其刑罰來體現,只有結構科學合理的刑罰體系才能保障刑罰目的的實現。立法部門應當對我國目前的刑罰體系給予足夠的關注,通過修改刑法來提高有期徒刑的上限,以完善我國的刑罰體系。(作者單位分別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南京市雨花臺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