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省文化產業在發展規模、體系建設和經濟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仍存在制約文化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要建立立法保障和政策導引機制,構建文化產業人才公共服務機制,建立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的協調合作機制,探索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的轉化機制,以不斷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 現狀 發展路徑 河北
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極具潛力的朝陽產業,其發展態勢備受世人矚目。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談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八次提到“文化產業”,其中還明確指出,“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河北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關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文化產業整體實力提升較快。尤其是2010年3月8日河北省政府出臺了《河北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5年)》,為河北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30年多來,河北省文化產業無論是發展規模、體系建設還是經濟效益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增長和完善。在產業發展規模上,實現了快速增長的好勢頭。截止到2009年6月底,全省已登記注冊的文化產業企業達到44552家,注冊資本(金)數額合計人民幣2594.48億元。①在產業體系建設上,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文化產業體系。在經濟效益增長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04~2009年,河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3%。在體制機制改革上,體現出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新格局。盡管河北省文化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著制約文化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
高素質、復合型的文化產業運營管理人才稀缺。文化產業經濟社會效益的提升,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較強的文化專業技能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河北省從事文化產業的人才在總體數量上相對偏少,而且與周邊發達省、市在人才層次和結構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缺少既深諳文化產業內容,又具有豐富的文化產業運作及經營管理經驗的高素質人才。對那些熟悉國際規則和慣例、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外向型經營人才更是匱乏。此外,還存在一些高技能人才流失的現象。
文化產業科技含量較低。文化產業要實現快速可持續發展,就應緊緊依靠網絡技術、電子印刷技術、動漫制造技術等高新技術作為支撐。目前,國內外有影響的文化企業或集團都在通過不斷加大科技投入來提高其文化產品及服務的科技含量,進而開拓新的文化消費領域,不斷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如百老匯音樂劇生產中的高科技含量,極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②和國內外有影響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相比,河北省文化產業的科技投入不高、創新能力不強,加之高新技術不能與文化企業互補互融,從而導致文化產品質量和檔次不高、經濟效益低下,直接影響了產業自身發展的進程,削弱了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水平不高。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其發展規模和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③1997年以來,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年均增長9%,大大超過其傳統工業2.8%的增長率。僅2003年一年,日本銷往美國的動漫片以及相關產品的總收入就達43.59億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國的鋼鐵總收入的4倍。我國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文化創意產業也已初具規模,僅湖南省長沙市2006年全年的文化創意產業總產值就高達360億元,占全市GDP的10%,文化創意產業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成為長沙的一大支柱產業。④同時,先進國家和地區還結合自身的文化資源基礎,積極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努力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目前,河北省文化產業在運營過程中,傳統產業和產品比重偏大,具有創意的文化產業和產品的比例偏低。據統計,河北省登記的會展業和動漫業企業僅有380家和218家,各占文化產業企業總數的0.85%和0.49%。此外,數字出版行業、網絡文化產業、廣電相關產業尚待有效開發和推廣。
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探索
建立文化產業立法保障和政策導引機制。第一,加快制定完善有關文化產業方面的法律法規進程。完善的文化產業法律法規是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法制保障。一方面,要在文化產業的真空地帶做好立法工作;另一方面,根據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對已有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補充,使之適合新形勢發展的需要。第二,充分發揮文化產業政策的導引作用。要通過完善河北省一系列的文化產業政策,尤其是以《河北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5年)》的出臺為契機,發揮政策導向與激勵功能,吸引外部資金和技術力量,推動文化資源整合,提高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高科技含量,提升文化產業層次,從而不斷推進河北省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打造良好的產業政策環境。
構建文化產業人才公共服務機制。尹蔚民在2007年12月召開的全國人事廳局長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加快人事部門職能轉變,強化公共服務職能,逐步實現人事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定人事公共服務總體規劃。增強人事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增強人事部門的公共服務職能,將是今后人事改革的必然走向。河北省可以借此機會,率先成立專門的文化產業人才服務中心,一可以作為人事部門職能轉變改革的試點,二可以專門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遇到的人才短缺問題。文化產業人才服務中心的定位是人才服務,職能主要是對人才資源配置的宏觀管理,包括制定人才培養和管理政策、人才總體需求規劃、人才需求信息服務與協調等。文化產業人才服務中心要根據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情況集中規劃、統籌安排、宏觀管理。比如:充分利用京、津、冀高校的教育資源,引進高級人才;選派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到國內外的一流大學學習等。
建立高校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的協調合作機制。英國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成功實踐表明,政府、教育與文化產業之間構建的完整的產業鏈,有效推動了英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政府應該立足挖掘本省文化產業教育資源,鼓勵和支持大中專院校與文化企業聯手培養人才。高校也應該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明確自身定位,通過加大學科專業調整力度,適當淘汰一些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瞄準文化產業發展中新的增長點,努力形成服務特色,積極發揮社會服務職能,不斷加強與各種文化組織及商業、貿易等有關領域的協作,打破地域、人才、科研成果等資源的壁壘,共同形成產、學、研戰略聯盟,產生科技、教育、產業間相互促進的共生效應,在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的基礎上謀求自身更大的發展。
探索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的轉化機制。河北是炎黃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淵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燦爛的文化資源。但文化資源豐富并不能代表文化產業發達,文化資源如何轉化為文化產業,還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相關部門應該積極探索從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發展的轉變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加大調研工作力度,著手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對省內文化資源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進行徹底梳理、分類研究,有效地挖掘文化產業潛力,加大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二是對省內現有的文化產業進行分類研究,以市場為導向,整合企業,從河北的實際出發,有選擇地精心培育和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在國內甚至國際具有知名品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形成良性發展的產業鏈,繼而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發展,形成文化產業發展集群;三是大力推進文化產業集約化、數字化建設,形成品牌特色。河北有一批分散于不同地區、有相近的特色而又各自發展的文化產業,這些產業大都在本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由于缺乏集約化經營,和現代技術結合少,難于成批量生產,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缺乏更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政府要積極幫助企業策劃公關、整合發展,集約經營、積極開發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形成文化產業名片效應,擴大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高文化知名度。(作者分別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講師;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河北省文化產業特色研究》和2010年度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保定傳媒產業發展需要的高校人才培養策略研究》的部分科研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HB10RXW015、20100316)
注釋
①趙鳳華,陳倩:“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經濟論壇》,2010年第4期,第123頁。
②蘇紅燕:“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實踐及經驗借鑒”,《理論學習》,2010年第4期,第59頁。
③汪曼:“發達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2期,第43頁。
④蔡榮生,王勇:“國內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研究”,《中國軟科學》,2009年第8期,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