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作為世界低碳經濟的先行者和倡導者,在大力發展新能源、引導民眾低碳生活方式轉變和推廣低碳經濟模式上處于領先地位。相比之下,我國目前能源結構和產業模式都存在問題,國外經驗值得借鑒,同時要根據自己情況,加大扶持力度,進行碳金融創新,同時引導民眾觀念轉變,尋找適合自己的低碳經濟模式。
【關鍵詞】英國低碳經濟生活方式能源結構中國借鑒
世界低碳經濟的先導者
英國是世界低碳經濟的先行者和積極倡導者。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也充分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先將“低碳經濟”見諸于政府文件。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的《斯特恩報告》在英國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每年1%的GDP投入可以避免未來每年5%~20%的GDP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9年4月,英國正式將具有明確法律約束的碳預算公諸于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2009年,英國能源與環境變化部發表題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報告,號召全世界行動起來,大力發展低碳經濟,7月,英國政府正式公布《英國低碳轉換計劃》,提出2020年英國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34%的目標。同時,英國政府公布了一系列關于商業和交通的配套改革方案,包括《英國可再生能源戰略》、《英國低碳工業戰略》和《低碳交通戰略》等,低碳經濟進入實際操作層面。上述可知,英國已經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推行“低碳經濟”,并希望借此大力促進新能源產業的開發,占據技術制高點,使英國再一次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潮流。近年,英國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來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大力發展新能源。發展低碳經濟關鍵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如,鑒于本國豐富的風力資源,英國近年開始將風能作為新能源開發的一個重點。自2000年第一個海上風力發電站獲準建設開始,通過政策支持和經濟補貼,英國現在已成為全球擁有海上風力發電站最多、總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預計2020年英國風力發電總容量將達到330億千瓦,將占到全球風力發電總量的50%。為保證這一計劃的順利實施,英國政府出臺了一攬子刺激計劃,如政府將投入1.2億英鎊用于大力發展海上風能。同時,英國政府也十分關注其它清潔能源的開發,如加強核能、地熱等的開發,并對那些在家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給予補貼等。此外,英國政府還將加強技術監管,以保證上述措施的順利實施。
引導社會向低碳生活方式轉變。英國能源問題專家安德魯·斯皮德曾經說過“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建設低碳經濟面臨的一個主要障礙,就是個人不愿意改變浪費能源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我們習以為常的舒適與富足的生活都是建立在過度消費能源的基礎上的”。在積極倡導低碳行為方面,不但英國官方身體力行,一些非政府綠色組織(NGO)在促進社會節能習慣養成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以多種方式提供和傳播低碳經濟的信息和知識,引導人們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英國的公益廣告有不少都是關于低碳經濟的,如“充電器不用時拔下插頭每年能節約30鎊,換個節能燈每年能省60鎊”等。英國政府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民眾逐漸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使低碳消費日益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社會習慣。
在全球大力推廣低碳經濟模式。英國一直強調“低碳經濟”不僅對英國,而且對整個世界都有重要意義,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在國際上推廣“低碳經濟模式”。英國前首相布朗多次強調,發展中國家不應再延續發達國家歷史上那種高能耗的發展模式,可以考慮發展低碳經濟的新模式。由于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情況不盡相同,差別較大,推行低碳經濟困難重重,英國提議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盡可能多的技術和財政支持。英國還在全球推銷其低碳技術,希望通過對發展中國家的低碳技術輸出,在全球目前價值達3萬億英鎊的產業中獲得更多的份額,推動其經濟發展發展和充分就業。
如何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亟需研究并解決的課題
自2006年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把低碳經濟作為發展重點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2009年,國務院強調要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經濟增長點,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以期在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在國家推動下,一些城市已經開始試點,如保定現已擁有中國唯一齊全的全產業鏈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企業和最大的風電葉片生產企業。廣東、上海、吉林等地也在大力推動低碳經濟。我國在節能減排方面也先行一步,將節能減排納入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但總體而言,我國仍處于“高碳經濟”時代,主要面臨四方面挑戰:
現有能源結構不合理。如一次性能源69%依靠煤炭,全球平均水平才24.2%,發電量80%左右來自火電。“高煤、少氣、缺油”的能源條件也意味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長期內難以改變,這也是中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過程中的長期制約因素。
產業模式仍也重工為主。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到后期的經濟發展階段,在產業模式上仍然以重化工為主導,而且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可避免,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將成為一個趨勢。據統計,目前中國能源消費中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的90%。
清潔能源成本過高。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如風能發電成本是傳統煤電的1.5倍~2倍,太陽能發電成本則上升至6倍~10倍。
認識誤區。個別地區對發展低碳經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影響了低碳經濟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一些地區擔心實施低碳經濟影響招商引資,因而持抵觸態度;有的地區將低碳經濟與發展新能源設備制造業混同,沒有認清低碳經濟的實質;還有的地區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就是政府投入、節能減排,缺乏積極性,忽視了低碳經濟所蘊含的巨大商機。
借鑒與發展: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幾點思考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一原則指導下積極采取行動,應對挑戰。不同地區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如能源結構等,探索適合本地區低碳發展的道路,實現低碳經濟從區域向整體發展的邁進。為此建議:
“十二五”發展規劃應該強調低碳經濟的重要性,確立低碳經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優先地位,將其納入我國“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同時,對低碳經濟的先導產業也要分行業制定發展規劃,制定高消耗和高污染行業的低碳發展規劃,向低碳轉型。政府應對市場經濟中的各個行業合理引導,分階段、有重點、循序漸進地推進低碳生產方式,更要制定一套符合當前國情的低碳發展成效統計和考核指標,將其作為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指標。
積極發展碳金融,探索建立我國碳交易市場。與傳統能源相比,CDM(清潔生產機制)項目開發融資難問題突出,存在較大投融資障礙。所以,要進一度推動碳金融理念,逐步建立支撐碳金融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快碳金融產品創新,建立卓有成效的碳金融投融資體系。
首先,相關金融機構應該建立相應的扶持低碳經濟發展的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當前正是大力發展CDM項目的好時機,金融機構應抓住機遇,消除低碳發展的融資障礙,加強對低碳技術、產品和產業的評價分析,加大碳金融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碳金融產品創新,大力推廣碳交易,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建立碳交易所。世界各地,隨著碳交易市場規模的擴大,碳貨幣化程度越來越高,碳排放權正在逐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發達國家圍繞碳減排權,已經形成了碳交易貨幣,形成了包括直接投資融資、銀行貸款、碳基金、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可以說,碳交易將成為未來發展中最具活力的金融工具。當前,香港正在打造國際碳交易平臺,北京、上海開設了碳交易所,天津、湖南也都在積極爭取打造國內碳交易所。
三是擴大對低碳經濟的財政支持面,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財政補助等方式,加快新型能源的推廣。各級財政還應設立專項扶持基金,用于低碳技術研發、推廣與應用。同時,制定促進節能減排的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對新能源的開發。
四是促成能夠有效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機制。伴隨《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清潔和高效能源技術將逐漸成為最具競爭力的技術。在這個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就能夠搶占市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得優勢。要加快低碳技術開發與應用,提高資源生產率及能源利用率,加強低碳技術領域的信息交流。
五是引導消費觀念轉變,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制定面向社會的低碳經濟宣傳方針,通過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等媒介讓社會大眾了解低碳經濟的優勢,改變低碳經濟的大眾認知度,如它在緩和全球氣候變遷與當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同時學校的低碳行為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如學校、環保團體、政府之間的合作,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低碳行為的認可度。政府也應當支持和鼓勵社會性環保團體組織,通過社會教育的方式,讓更多的社會大眾理解并支持低碳行為。(作者為青島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