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已成為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影響著城市的產業結構、需求空間和文明程度等。通過測度城市信息化指數與經濟指標GDP之間的關系,闡述和驗證信息化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提出以信息化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 城市經濟 關系分析 政策建議
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的發展
城市作為現代社會中全球經濟的網絡節點和區域經濟中心,在推動國家和區域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功能已從全球工業中心、全球貿易中心、全球金融中心等概念向全球信息中心、全球物流中心、全球知識流中心擴展。這個變化過程中,信息化對城市經濟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其主要影響體現在以下這三個方面:
信息化對城市經濟結構的效應體現在經濟活動空間及經濟活動組織關系的變化中。在城市經濟活動空間方面,由于城市經濟活動會隨著經濟關系網絡的發展由城市內部延伸到城市外部,形成跨城市、跨區域乃至跨國界的經濟合作體系,使得城市經濟活動空間變得更加廣闊,更容易融入到全球的市場框架體系中,從而體現出全球化的經濟特征。城市經濟活動的組織關系通常表現為城市內部的各種組織之間形成的生產關系和競爭關系,這種關系在信息時代主要通過經濟運作者之間締結的互動的信息網絡來達成。城市多方主體通過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和應用,使信息流發揮出對其他要素流動的先導和替代作用。
信息化能夠改進城市經濟運行模式,提高城市經濟運行效率。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傳統行業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滲透力,能夠改造和發揮第一、二、三產業潛藏的生產力,降低物質消耗和交易成本,推動城市產業結構沿著第一、二、三產業的優勢地位順向遞進的方向演變,①并不斷優化升級,從而增強傳統產業經濟內部的協同能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信息化能夠通過信息系統的應用和信息資源的整合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目前,各城市電子政務的施行,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優化了政府的工作流程,實現了部分政府資源的整合和政務信息及數據資源的共享。同時,一些城市以電子政務為基礎,開發利用城市管理中有關經濟、社會、環境、人口、地理等信息資源,建立起城市公共信息服務系統,為城市的各個領域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公平、公正的服務。但由于政府部門的劃分和協調不足,政府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度仍然有待提升,只有加強城市政府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增強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促使城市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信息指數的測算
隨著社會信息化發展經過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期,對區域信息化的評價也經歷了一個高潮,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是國際電信聯合會(ITU)②提出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發展指數評價模型。它包含3個不同的評估指數:一是接入指數(DAI),用以評估世界各經濟體在互聯網應用方面的接入水平;二是數字化機會指數(DOI),反映國家或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和機遇;三是信息化狀態指標(MID),反映經濟體的信息化密度、信息化應用程度和信息化發展水平。
為了從理論上驗證信息化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研究依據信息化評價指標的可操作性原則,結合我國國情和信息化發展現狀,以ICT發展指數評價模型為參考,構建信息化指數模型,從信息設施水平、信息流通能力和信息產業發展環境三個方面綜合評價城市信息化現狀,模型如下圖所示。

圖中信息設施水平通過固定電話、移動電話、電視和計算機的普及率來測度;信息流動能力通過網民人數、寬帶接入普及率、電信業務量、信息消費額等指標進行測度;信息產業發展環境通過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水平、信息產業總產值、信息化投入等相關指標進行測度。對于綜合指數的測算,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指標數據的標準化,二是評價指標在綜合模型指數中的權重分配。為此,在測算中借鑒ITU中所用的評價指標的目標值(Goal-post),根據目標值,可對測度經濟體的各測度指標按以下定義的分段函數,計算標準化值。

其中,Goalpost是自定義的目標值。Ui為測度指標的標準化值,信息化綜合指數及信息設施水平、信息流動能力和信息產業發展環境的分項指數分別為相對應的測度指標的加權求和值。
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的關系分析
研究選取2006~2008年的城市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測算出各城市的信息化指數,分析信息化指數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的關系,并將信息化指數與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對城市經濟貢獻程度作對比分析。
信息化指數與城市GDP存在很強的線性正相關關系。信息化程度越高的城市,經濟體的活動空間更廣闊、聯系更緊密,運行更有效率,因此經濟發展會越好越快。反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城市,信息化投入越多,實施力度越大,因此信息化發展水平也越好。
信息作為生產要素,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遠遠超過了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成為拉動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動力之一。研究將各樣本的GDP(億元)、勞動要素(萬人)、資本要素(萬元)和信息化指數,分別取對數,并進行非線性回歸。結果顯示信息化指數的回歸系數為1.407,遠遠超出了資本要素的回歸系數0.011和幾乎接近0的勞動要素回歸系數。這里勞動要素對城市經濟影響微乎其微的原因在于研究只考慮了勞動總體供給量與經濟之間的關系,而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總體供給充分。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同技能和知識水平的人對經濟效益的貢獻程度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區別,這使得城市培養適合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提升勞動者的素質水平和信息素養成為必要。
信息設施水平、信息流動能力和信息產業發展環境等分項指數與GDP均密切相關。其中對GDP貢獻值最高的是信息流動能力,其次是信息產業發展環境,最后為信息設施水平。對一個城市來說,要提高信息化的經濟效益,應確保完善的信息化硬件設施能夠為企業和個人信息的傳遞提供條件,促使信息更迅速和便捷地流動。信息產業發展環境的重要性體現在它會通過改變人們的信息素養,影響城市信息化發展速度和社會的接受水平,間接發揮信息系統所帶來的強大經濟效益。發展環境對信息化建設的作用有著一定滯后性,只有發展環境不斷完善,信息化才能發揮更長遠的經濟效益。
以信息化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基于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城市應該逐步建立政府、企業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平臺和良性互動機制,發揮信息化在協調政府、企業與公眾間的關系,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加大信息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提升信息流通能力。信息基礎設施是信息化發展的硬件基礎,是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只有擁有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因此,城市應加大信息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完善信息化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從硬件上確保信息資源能夠實現共享和互聯互通,提升城市信息流通能力。
優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信息流動和應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投資效益。相對于信息設施水平這一“硬件設施”來說,信息流動能力作為“軟能力”更為重要,它直接關系到是否充分利用信息,發揮信息應有的效能。為此,城市需要從應用的角度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統籌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確保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合理性,減少重復建設和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通過有效途徑,及時將基礎設施改善情況傳遞給公眾,確保信息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和經營水平,提高信息化投資的效益。
優化信息產業發展環境。信息產業發展環境的優化,首選需要改善行業協會的運作方式和運作效率。作為中介服務機構的行業協會應逐步建立行業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和交換機制,促進行業內有序競爭與合作,提高行業的信息化及電子商務應用水平。其次,努力提高全民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城市政府的職能部門應進行政策研究和標準制定,積極做好信息化發展的規劃與建設,促進信息技術的研發和宣傳工作。同時,運用自己強大的教育優勢,培養市民信息化素養和信息化意識。(作者單位分別為: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市通州區西集鎮老莊戶村黨支部)
注釋
①吳偉萍:“試論城市信息化對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南方經濟》,2004年第10期。
?、贛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e ICT Developmen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