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稅費改革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然而農村社會矛盾和沖突仍然存在并呈現出新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地方政府要從農民增收、保護土地權益、增加財政補貼、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建立農村群體性事件的預警機制等方面著力,有效防范農村社會沖突。
【關鍵詞】稅費改革 農村 社會沖突
農村稅費改革后社會沖突狀況
稅費改革后,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但隨著農村城市化、工業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農村社會的利益多元化趨勢更加嚴峻,利益沖突不斷加劇,社區分化日益加強,社會秩序受到了很大沖擊,各種糾紛和沖突不斷顯現出來,并呈現出新的特點:
沖突主體發生轉換。稅費改革前,農村沖突主要是農村內部農戶之間或者村落之間的紛爭,且起因多是對山林、土地、水面等資源的爭奪,或是家庭或宗族之間的日常糾紛;同時也存在因農民負擔和計劃生育問題引起的干群糾紛,但所占比例很少。稅費改革后,農民針對村干部、基層政府和干部的干群矛盾比較集中。
沖突熱點發生轉移。稅費改革前,農村社會沖突主要由農村“三提五統”的收繳、農民負擔過重引起。稅費改革后,農民負擔問題得到了較為徹底的解決,取而代之的是因土地問題引發的農村矛盾。從糾紛的種類來看:有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土地調整糾紛、土地使用權流轉糾紛、土地收益分配糾紛、土地征用糾紛。
沖突內容日趨多元。稅費改革前,農村社會沖突的主要問題集中在農民負擔、鄉鎮政務和村務公開、干部方法和作風、社會治安等方面。改革后,沖突的問題在各個層面上出現了擴散化趨勢,在原有沖突內容繼續不同程度存在的前提下,土地問題逐漸成為沖突熱點,同時出現了環境污染、民工工資、基礎設施沖突、司法問題與針對私有制企業的廠社矛盾等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沖突烈度加劇。稅費改革前,農民向政府表達意見和不滿的方式主要以“溝通”為主。即使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絕大多數農民也是通過合法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時上訪和信訪就成為農村社會沖突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稅費改革以后,農村社會沖突的強度呈現出日趨激烈的態勢,表現為:一是集體上訪呈上升態勢;二是來訪比例居高不下,來信比例偏低;三是越級上訪比較活躍。
上訪組織化程度高。稅費改革前農村社會矛盾相對說來是自發的、分散的,矛盾的個體之間交往也不頻繁。稅費改革后,相當多的農村矛盾和糾紛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共同的利益目標把大多數人維系在一起,參與人員越來越復雜,對政府工作的規律把握更準確,越級上訪的組織日趨周密,使基層政府工作難度加大,防不勝防。
稅費改革后農村社會沖突產生的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向縱深推進,利益格局劇烈變動和調整,各類社會矛盾圍繞著經濟、社會上的各種問題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從而使具有相同利益的社會成員針對其共同關心的問題極易形成共同的利益訴求和心理共鳴,而且由于彼此間聯系的技術手段的改進,他們極易就共同關注的話題進行溝通和串聯,從而形成某個具有社會影響的共同話題,從而為群體性事件的爆發提供了心理基礎。①可見,農村社會沖突的產生有其宏觀背景原因。在這種宏觀背景下,稅費改革后農村社會沖突又有其產生的特殊原因。
農民利益受損是導致農村社會沖突的最直接原因。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基層政府、開發商無視農民的土地權益,對農民的土地房屋強征強拆、補償不公,或侵吞克扣征地款,使農民失地又失業是引發沖突的直接原因。尤其是稅費改革后種地負擔明顯減輕,各項惠農政策帶來良好政策預期,許多農民開始努力尋求更多土地耕種。當政府及其官員侵占自己的土地時,他們更有可能起來反抗,采取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土地權益。
基層財力下降是導致農村社會沖突的間接因素。稅費改革后,鄉鎮政府和村級組織的收入相應減少,再加上農村經濟基礎薄弱,鄉村兩級收入來源很少,而鄉鎮事業發展需要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使得其收支矛盾越來越突出。為了彌補財政收入的缺口,導致基層政府不得不依賴于“以地生財”,土地問題成為基層政府與農民新一輪沖突的焦點。
基層政府行為失當是農村社會沖突的導火線。基層政府處于與農民打交道的最直接環節,其政策執行水平、工作方式方法、道德精神品質倍受群眾的關注和監督。據筆者對上訪情況分析,超過50%的重復上訪和群體上訪不同程度與干群關系有關。一些本來不大的矛盾由于體制的擠壓,激化了干群緊張關系,釀成了重訪和集體上訪等激烈沖突。
農民利益表達和維權制度化渠道狹窄是引發農村社會沖突的制度救濟原因。現階段,各地區為農民提供的利益表達和維權渠道十分狹窄,而且還存在一些弊端影響其功能的正常發揮。
信訪作為農民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見表達渠道,是農民聯系各級政府的一條重要紐帶,但由人為因素導致的信訪系統信息溝通障礙卻限制了信訪功能的發揮。這種溝通障礙表現在上達渠道不暢和反饋渠道不暢兩個方面:一方面,一些基層干部對農民信訪進行截留和隱瞞,使民聲無法及時反映到上級相關部門;另一方面,一些政府干部對農民信訪重視不夠,鮮能做到及時回應并拿出解決方案,結果導致矛盾越積越多,越積越深。
法律是農民維護自身合法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線,然而現實中司法訴訟存在的一些因素卻使農民望而卻步。首先,由于涉及農村的群體性案件尤其是土地糾紛案件,法院基本不予受理,阻塞了司法解決糾紛的最后一道維權通道。其次,維權成本高和基層法院的工作效率低也影響著農民對法律維權的選擇。再次,基層法院欠缺獨立性,在審判時容易受到政府部門或人員的干擾。
有效防范農村社會沖突的策略
為了有效防范農村社會沖突,地方政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多途徑促進農民增收,改變農村弱勢地位。農民階層一般通過自身生活水平的變化來對一個政府的治理能力和認同度做出直觀的評價。因此,地方政府只有大力促進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通過農業制度創新和對農業的智力支持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多途徑促進農民增收,努力縮小地區差異和城鄉差距,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減少農村社會沖突的根本途徑。
尊重農民利益,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土地糾紛的發生,無疑與土地制度的設計缺陷、不合理有很大的關系,但同時也有非制度層面的原因。必須采取措施改變基層政府及其官員錯誤的思想觀念,使他們樹立尊重農民權利、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意識,建立健全農民利益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實現、維護和發展農民利益的有效途徑。
增加對鄉鎮政府的財政補貼,推進基層政府機構改革。地方政府要充分考慮農村稅費改革后鄉鎮基層政府財力削弱的實際情況,增加對鄉鎮政府的財政補貼,“放活”農村財政管理模式,擴大基層政府的財政支出自主權,緩解鄉鎮政府財政困難。同時推進鄉鎮政府機構、人事、職能等方面的改革,改變機構臃腫、隊伍膨脹、財政入不敷出進而與農民奪地爭利的狀況。
加快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步伐,真正做到執政為民。改善政府部門工作作風,樹立服務型政府形象。基層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要徹底改變以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政府部門形象,及時為農民排憂解難。
暢通農民利益訴求渠道,實現農民表達權。首先,要繼續鞏固信訪在農民意見表達中的“咽喉”作用和地位,堅決杜絕政府部門“壓信不辦”和“壓案不查”事件的發生,使農村問題和農民意見能及時傳遞到政府有關部門,并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其次,法院要按照法律規定,敞開大門接受農村的案件,尤其是對于涉及農村土地糾紛的案件,不能采用不予受理的方式將這些案件拒之門外。要加強司法獨立性,做到公正司法,同時注重司法效率,用法律武器解決久拖未決的社會矛盾,以展示法律和法院應有的威懾力。
建立農村群體性事件的預警機制,將案件處理在萌芽狀態。首先,組織有關單位、部門、企業、基層組織的溝通,建立信息共享和共同防范的聯動機制,構建科學的預警機制。一旦有群體性事件發生的苗頭,就要組織相關的單位和職能部門積極到基層化解矛盾,將群體性案件處理在萌芽狀態。
其次,充分發揮律師在化解農村社會沖突方面的作用。如建立律師在代理重大敏感案件過程中的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將律師在咨詢或代理案件過程中發現的引發群體性案件的苗頭及早向上級單位匯報,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早預防,減少和預防矛盾激化。
再次,政府可通過購買律師法律服務的方式,推行“一村一律師”制度,形成律師參與化解農村群體性案件的長效機制。縣域律師是農村法律服務的主要力量,縣域律師有能力、有條件通過自已的工作和創新服務成為化解農村社會沖突的主力軍。為此,政府部門每年應從預算中拿出一筆專項資金,根據律師的工作時間和效果來支付其相應的工作報酬,確保律師參與化解農村群體性案件的長效性。(作者分別為河北工程大學法律系教授;河北工程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注釋
①于建嶸:“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及其特征”,《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第114~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