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行的是一種城鄉分割、偏向城鎮的社會保障制度。從學術研究上,應該逐步走出這種二元化的、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建立起統一的、適應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研究體系。要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解決中國當前的現實問題上來,既要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制度,也不能忽視中國的現實問題和制度的融合問題。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 研究文獻 綜述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概況
多年來,我國學者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從未中斷過,并且持續不斷地發展著,截至目前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中國社會保障……似乎仍然沒有形成有效的理論指導與政策實踐體系……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面臨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的同時,中國的社會保障卻遲遲不能脫離‘轉軌’的羈絆,長時間糾纏于社會保障制度的技術性環節,反而在中國社會保障理論探索方面顯得十分薄弱,缺乏長足的進展。”①筆者通過中國知網的文獻檢索功能,進行文獻的統計與總結歸納,進而分析中國國內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現狀,并分析結果,從而提出一些建議。
筆者通過中國知網的文獻檢索,在時間段上以10年為一段,得出了從1949年建國開始到現在,所有含有“社會保障”主題的公開發表文獻數量,輸出圖見下表。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的具體情況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創建階段。從表中可以看出,在1949~1959年間peu3ZZmVlNmLu08JX15Yaw==,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收錄的公開發表的文獻總數只有90篇。這主要是由于這個時期屬于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創建階段,社會保障建設的主要方向是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因此,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還很少,而且由于時間比較久遠,學術文獻總庫收錄的文獻數量本身具有局限性,所以此時期的文獻整體上呈現出比較混亂的情況,沒有專門的、有代表性的文獻出現。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停滯階段。從1960~1969年間,中國學術文獻出版總庫總共只收錄了36篇文獻,這甚至比上一個十年發表的文獻還要少。分析其原因,這主要是由于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它“使已經平穩運行了15年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政治沖擊而發生制度崩潰。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保障進入了非正常的停滯階段。”②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復蘇階段。從表中可以發現,從1970~1979年間,中國學術文獻出版總庫總共收錄了133篇文獻,而在1978~1979年就有74篇文獻,這甚至比前八年文獻的總和還要多。這主要是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國內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研究環境,從而帶來了社保制度研究的復蘇。這一時期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夾雜于對其他制度的研究中,還未出現專門研究社會保障制度的文獻。但是,國務院在1978年的6月2日頒發了《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標志著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恢復發展。這就為社會保障的研究萌芽的產生提供了良好條件。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階段。從表中可見,1980~1989年的10年間,中國學術文獻總庫中收錄了2270篇文獻。對比上一個十年,總數上有了更大的增加,而且從質量上看,有了更多以“社會保障”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文獻,這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進入了更加專業、更有針對性的階段。這主要是由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保障制度市場化特征越來越明顯,使得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價值得到了很大提升。從研究的成果上看,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階段性的特色。首先,出現了翻譯國外的作品,比如許良村翻譯的福武直的《日本社會和社會保障》等。其次,開始了對中國社會保障的真正探討,它們多為宏觀性的探討,但卻是中國社會保障研究的真正開端。這方面的代表文獻主要有吳曉鳴的《社會保障事業的春天》、陳烽的《論社會保障與福利事業》等。整體上看,這個時期文獻的內容龐雜,雖然社會保障各方面的內容都有涉及,但是卻沒有哪一個方面占據主導位置,專業性普遍不深,因此并沒有引起學術界的太多關注。數量上雖較上個時期有所增長,但增長仍然緩慢。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過渡階段。表中顯示,1990~1999年這一階段的文獻總數為19814篇。與上一階段相比,文獻總數的增長呈現出爆炸式的特點,達到了上一個十年的10倍。這主要是由于當時中國經濟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城鎮,從國有經濟主導逐漸變化為多元經濟并存的社會,使得市場競爭逐漸激烈,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社會階層分化日趨明顯;在農村,隨著農村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集體經濟的基礎地位逐步喪失。③這些變化就使維持原有的國家—單位保障制已不可能,這就使得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逐漸呈現針對性強、重點突出的特點。
這個時期的文獻在具體研究方向上,更加側重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稅、社會保障基金、農村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同時也更加側重對國外先進社保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后來社會保障研究總體格局。王玉華的《我國社會保障的發展策略》就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個代表文獻,文獻闡述了如何具體地進行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在社會保障稅方面,金鈞的《社會保障稅——我國社會保障籌資方式的必然選擇》進行了比較有代表性的闡述;楊飛虎、葉圣利的《社會保障基金運作的制度保證》從理論層面闡述了社會保障基金制度的可行性與重要性;而對于農村社會保障的研究文獻就更多,而且一直到現在仍是熱點,這一階段馬文興的《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徐曉雯的《構筑農村社會保障》等約有1000多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闡述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階段。2000~2009年的十年間,文獻總數的增長速度呈現出更快的發展趨勢,數量為上一個十年的十倍左右,可以說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點。在具體研究內容上,基本上延續了上一階段的總體格局,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這也與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現象及其引起的新變化密切相關。2000年以后,農民工問題和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研究成為了一個非常新的亮點,例如吳波的《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一篇針對農民工保障問題的碩士論文。再如刁一玲的碩士論文《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是針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一篇典型論文。另外,2000年以后大學生失業問題也日趨嚴重,失業大學生社會保障同樣成為了新的研究對象,如魏紅的《大學生失業社會保障的意義》是研究這類問題文獻的代表作之一。從整體研究情況上看,學者們分別從整體上和城市與農村兩個維度對我國社會保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進行了研究,也有學者從地方或區域角度分析了省市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發展情況。④但是,綜觀文獻總體情況,我國對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在內容上分布還很不均衡,而且有的文獻有空談理論的跡象,而基于理論進行實證分析和具體探討的文章還很少,缺乏營造社會保障觀念方向的研究。所以,這就不足以從思想上引起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在實際工作中也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使研究價值大大降低。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的發展方向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究竟該走向何方,是擺在當代學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我國現行的是一種城鄉分割、偏向城鎮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是一種帶有“歧視性”的制度安排。⑤從學術研究上,應該逐步走出這種二元化的、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建立起統一的、適應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研究體系。很多學者熱衷對國外社會保障的研究,這是好事。但是,其研究成果大多是將國外的制度生搬硬套地推薦給我國使用,而往往卻忽略了中國的現實問題和制度的融合問題。此外,當前中國社會保障問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的建制理念與原則該如何界定,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模式該如何選擇,社會保障水平如何更好地提高,社會保障的整體管理體制如何建立等等。
可以說,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之路還很漫長,研究這類問題的學者任重而道遠,但是只要能將研究重心放在解決中國當前的現實問題上來,就能夠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很大的幫助,也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作者單位分別為:西南民族大學圖書館;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注釋
①萬國明:《社會保障的市場跨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1頁。
②穆懷中等:《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頁。
③穆懷中:《國際社會保障制度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97頁。
④包海花,云蘇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文獻綜述”,《北方經濟》,2010年第1期。
⑤劉子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