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其實質上是一種價格歧視行為,高中教育中的多元定價收費制度長期以來備受爭議,但考慮到我國目前高中教育的地區差異、學校差異以及受教育者支付能力差異等社會現實,多元定價能從一定程度上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教育管理者應努力完善多元定價制度,健全救助體制、監督體制,最大程度上實現高中教育公平。
【關鍵詞】高中收費 多元定價 價格歧視 教育公平
目前,我國高中教育產品屬于“以服務形式存在的‘融合產品’”,具有較多私人產品特性而較少公共產品特性,高中教育收費制度在一定時期內還將繼續存在。雖然高中教育收費是籌措高中教育經費的重要渠道,但其多元定價收費制度也引發了關于教育公平問題的爭論。為此,有必要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出發對高中教育多元定價收費制度進行探討,從而為高中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我國高中教育收費多元定價現狀
因地區差異實行多元定價。目前,我國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由此直接影響各地區高中學生人均成本,如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分攤在每一學生身上的成本要普遍高于欠發達地區。在同一成本分擔比例下,由于生均成本的地區差距,反映出來的就是各地高中學校學費標準的地區差別,如2006年重慶市高中收費標準便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見表1)。

因學校層次差異實行多元定價。學校層次不同,教學基礎設施、師資配備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經費投入也不同,在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教育教學質量方面也會存在差異。按照“誰收益,誰付費”的市場經濟原則,高中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應按獲得收益支付相應的教育經費。因此,不同層miS4QiUMzSKVBsw0c7ZCHg==次學校之間的差異在收費上也有所體現,重點高中的收費高于非重點高中,如北京市重點高中每生每期學雜費收費標準為800元,一般高中則為350元;上海市高級寄宿制高中、市重點、區縣重點、一般高中,學雜費收費標準依次為每生每期2000元、1500元、1200元、900元。
因受教育者支付能力差異實行多元定價。一般情況下,低收入階層對學費反應比較敏感,屬于高需求彈性。而高收入階層對教育則往往是低需求彈性,對學費敏感度較低。因此,由于受教育者教育消費能力的差異,使得高中學校在收費標準上有所區別,如對貧困生實行學費減免制度。這種多元的定價方式與教育產品的成本并無關聯,它是根據不同的學生消費群體制定相應的收費標準。
高中教育收費多元定價中的價格歧視與教育公平
一切公平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問題。①教育公平是一種配置教育資源的合理性原則。詹姆斯·科爾曼認為,教育公平具有四個標準,即:進入教育系統的機會均等;參與教育的機會均等;教育結果均等(個性化的均等而非平均主義均等);教育對生活前景的影響均等。②
對于高中教育而言,統一的收費標準將對教育公平直接產生影響。首先,貧困家庭與富裕家庭在學費的支付能力與支付意愿上存在顯著差異,統一收費將導致貧困家庭的優秀學生因無法承擔高昂的學費和機會成本而被迫選擇收費相對較低的學校,由此導致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其次,按照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從教育中獲益的人應按其能力大小提供教育經費。第三,各類高中對教育的投入差異將導致管理水平、效率以及教學質量的不同,培養人才的成本亦不同;統一標準收費實際上是低質量學校的學生承擔了高質量學校學生的應付成本。因此,統一的收費標準無法反映高中教育資源的差別,難以體現教育效果的平等。
高中教育收費多元定價作為一種“糾正不公平的不平等收費”,看似不平等,實則公平。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中教育收費多元定價實質上是一種價格歧視。價格歧視分三種類型:一級價格歧視(完全歧視),按照消費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收取不同的價格;二級價格歧視(非線形定價),根據消費量和“區段”索取不同價格;三級價格歧視(群體性定價策略),根據需求彈性的差異而索取不同的價格。③其中,一級價格歧視和二級價格歧視可以顯著改善資源配置效率;三級價格歧視在一定的條件下也能增進社會總福利。對于學校而言,通過多元定價,既可以從高收入家庭那里抽走消費者剩余,也不會將低收入群體拒教育門檻之外。另一方面,多元定價間接地增加了貧困家庭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接受高中教育的機會均等,未來接受高等教育及就業機會也將趨于均等,由此決定的收入分配也越來越公平,進而有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由此可見,多元定價有利于教育公平。
完善高中教育收費多元定價制度的幾點建議
目前來看,高中教育收費多元定價制度還存在資助體系不完備、缺乏有效監督等問題。完善高中教育收費制度,可以進一步促進高中教育健康發展。
以受教育者的需求價格彈性為導向進行定價。由于受教育者對學費的支付能力主要取決于其家庭經濟收入狀況,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在支付意愿和需求價格彈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對于低收入階層而言,接受教育與否和個人如何發展等并非首要問題。因此,他們的教育需求彈性較高,他們對學費的反應也相對較為敏感。但是對于高收入階層而言,如何提高生活質量才是重點,而接受教育則屬于生活必需品。他們的教育需求彈性通常較低,因而對學費的敏感度也較低。高中學校可以在準確把握受教育者需求彈性的基礎上,實行有差別的收費標準而非統一定價模式,促進教育公平。
收費差距不應偏離成本差異。從地域和成本差異來看,高中教育收費標準可以且應該有合理的差別。適度合理的多元定價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目前的高中教育資源供需矛盾。長期以來,我國高中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較尖銳。一方面,經費、師資以及后勤等方面的制約導致部分名優高中長期供不應求,而另一方面,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中卻長期生源不足,教育資源閑置,學校發展亦舉步維艱。因此,可適度調整各地區、各類高中學校的收費標準,保障高中學校生源的穩定性,促進高中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應充分考慮學生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收費差距不應偏離成本的差異程度。否則,將引起高中教育階段的“馬太效應”,導致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健全高中生貧困救助體制。針對我國發展不均衡的現實,要通過積極的補償和幫助,以利于那些社會經濟地位低下的人群能夠通過教育獲得支持,增強參與社會的能力。④首先,進一步完善經濟助學相關法律。目前,部分經濟助學法律和制度因其綱領性規定缺乏操作性,難以落實且不利于其作用的發揮,因此應進行修改和補充。其次,從擇校費中抽取一定比例用于貧困生的資助以保證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第三,發揮教育儲蓄和教育保險的資助功能。在我國,單純依靠國家和學校的資助,高中貧困生尚不足以徹底解決入學難的問題。國家應鼓勵居民尤其是農村家庭積極參與教育儲蓄和教育保險,引導貧困家庭開展“自助”行動,以保障其子女的學習費用。
完善高中教育收費決策聽證制度和監督機制。近年來,我國“教育亂收費”事件屢屢發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制約和監督機制不健全從而導致權力失控?!吨腥A人民共和國價格法》明確規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業、公益性服務、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等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應當建立價格聽證會制度,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主持,征求消費者、經營者的意見,論證其必要性、可行性。高中教育收費引入聽證制度不僅符合《價格法》要求,也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聽證過程盡可能公開化,增強決策制定機構與普通民眾之間的信任度,使價格聽證能真正意義上促進高中教育收費的管理。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以及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高中教育零收費不無可能,但現階段高中教育收費多元定價仍有其歷史的合理性與必然性。盡管由于客觀局限性,如難以準確把握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絕對的教育公平不可能實現,但只有努力改進完善高中教育收費制度,盡力消除各種不公平因素,才能使高中教育最大程度上趨向公平。(作者單位分別為西南大學教育學院;重慶工商大學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注釋
?、俅魑亩Y:《公平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3頁。
?、趶埲私埽骸秶饨逃鐣疚倪x》,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年,第192頁。
?、郏勖溃萜降铱恕斮e費爾德,張軍譯:《微觀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社,1997年,第295~299頁。
④謝維和:“教育公平與教育差別——兼談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人民教育》,2006年第6期,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