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教育是提高公眾環境意識的重要途徑,隨著環境危機日益加劇,環境教育的意義更加凸顯。通過對河北公眾的環境意識調研結果分析,提出提升公眾環境意識的幾項對策: 發揮政府職能,推進環境教育立法;構建多層次教育體系,注重環境教育實施;加大環境教育宣傳,發揮民間組織作用。
【關鍵詞】環境意識 對策研究 環境教育 政府職能 教育宣傳
問題提出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環境危機日益加劇,人類在付出慘痛代價的同時,也不得不反思自身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問題主要是人的問題,而改變人最主要、最普遍的途徑就是實施環境教育,建立合理有效的環境教育體系,是提升公眾環境意識的重要途徑,是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治本措施;同時,大力發展環境教育是實現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一詞最早由浦利查德(T. Pritchard)提出,20世紀70年代隨著全球化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教育”一詞被廣泛使用。①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環境教育已走過幾十年的歷程。②③我國環境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相對較快,從1994年國務院討論通過的《中國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到2010年環境保護部召開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我國環境教育初具體系,進步較大。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這就要求我們要繼續推進環境教育,不斷創新,提高重視,實現大力度的突破。
在問卷調查調查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本文提出了提升公眾環境意識的幾項對策。
研究方法和結果
被試。本研究被試來自河北各行業和年齡層,共發放問卷1210份,有效問卷1196份,其中:小學生171名,中學生169名,大學生173名,農民工175名,干部170名,工人168名,退休人員170名;男性601人,女性595人;9~16歲194人,17~24歲233人,25~33歲210人,34~41歲192人,42~49歲186人,50歲以上181人;18歲以前在農村的人數是634人,在城市的為562人。
研究工具。使用SPSS16.0對公眾環境意識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采用的統計方法有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
研究結果。根據公眾環境意識問卷得分(總分在5到88分之間),將1196名被試分為三組,即低環境意識組、中等環境意識組和高環境意識組,并分別統計三組的人數和所占百分比。其中低環境意識組(5分~30分)98人,占8.19%;中等環境意識組(31分~66分)792人,占66.22%;高環境意識組(67分~88分)306人,占25.59%。結果表明公眾環境意識基本處在中等水平,尚需提高。
公眾環境意識現狀的人口學變量研究。對公眾性別、來源指標分類,分別統計他們在量表上的得分,并對性別、來源維度得分進行了T檢驗,具體情況如下:

由表1的T檢驗結果可知:不同來源的公眾在環境意識水平上有極其顯著差異,18歲之前生活在城市的被試環境意識顯著高于18歲之前生活在農村的被試,不同性別在環境意識上沒有顯著差異。
在對性別、來源進行了T檢驗后,為了解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職業的公眾環境意識差異,本研究進行了單因素方差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由表2的方差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公眾環境意識無論在年齡上還是職業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分別對年齡和職業這兩組數據進行比較,發現:大學生和農民工的公眾意識差別最大;農民工和退休人員環境意識相對最弱;17~24歲與50歲以上公眾的環境意識差別最大。
量表各維度與公眾意識的相關分析。本研究為了解問卷中環境心理、環保知識、環境歸因三個維度與環境意識的相關程度,將三個維度與環境意識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下:

由表3可以看出,環境心理、環保知識、環境歸因與環境意識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環境教育對策研究
環境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眾環境意識,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公眾的環境意識基本處于中級水平,有8.19%的公眾環境意識很低,并且在來源、職業和年齡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應建立“制度健全、因地制宜、多種途徑、提高實效、深入人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教育模式,以突出環境教育的普及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公眾環境意識。
發揮政府職能,推進環境教育立法。環境立法是推進環境教育最快捷的辦法。目前,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有完善的環境教育法。我國政府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環境教育立法問題,刻不容緩。首先,在借鑒各國經驗基礎上,政府要花大力氣,結合我國國情制定環境教育法,做到環境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工作人員尤其是環境管理部門應該嚴格執法,對于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要嚴懲不貸。最后,不斷提高環境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進行專業培訓,保證我國環境事業的順利進行。
構建多層次教育體系,注重環境教育實施。調查結果顯示,公眾的環境意識與環境心理、環境知識、環境歸因有極顯著的正相關,而這三個方面也是在教育中習得的。構建教育部門、學校和家庭多層次的環境教育體系,注重環境教育在各個環節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公眾環境意識。首先,教育部門宏觀掌控環境教育的方向,把環境教育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做到環境保護全民參與,真正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依據調查結果,教育部門要重視農村地區的環境教育,重視農民工和工人的環境教育,在年齡上要從小抓起,尤其是9歲~24歲之間公眾的環境教育。其次,學校要重視環境教育。我國每年約有在校生2.2億,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環境意識,是提高全民族環境意識的基礎工程。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從學校獲得的環境知識只占40.35%,學校在環境教育方面還應不斷加強。最后,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家庭教育是公眾的啟蒙教育,是道德規范形成的關鍵影響力,父母應該重視家庭內的環境教育,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熱愛環境的思想意識。
加大環境教育宣傳,發揮民間組織作用。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必須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在傳統媒介的宣傳基礎上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使更多的人支持、參與、監督環境保護。宣傳是環境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公眾環境意識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的調查結果顯示29.69%的公眾是從報紙、雜志、圖書、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獲得環境知識。宣傳教育不是單一的、短期的行為,而是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選擇適當的切入點,根據不同目標人群選擇相應內容。同時,注重環保知識和環保技能的宣傳,使公眾充分認識環境問題與個人息息相關,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者單位分別為河北經貿大學外國語學院、市場學院;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促進地毯經濟建設的環境教育體系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HB10ISH002)
注釋
?、俨軡崳骸叭毡旧鐣沫h境教育及啟示”,《河北師大學報》,2010年第7期,第50~53頁。
?、跍\野直人,張弘,吳華:“日本的環境法和民事訴訟的動向”,《研究生法學》,2010年第1期,第104~116頁。
?、叟翣柲锴?,劉豐譯:《21世紀的環境教育——理論、進展與前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