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黨的群眾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更廣闊的空間;同時,輿論引導權遭遇挑戰、政府公信力下降、網絡規范缺乏等問題使得黨的群眾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新的網絡環境下,提高黨的群眾工作能力,規范網絡管理,把握輿論引導等是黨和政府新時期需要解決的新課題。
【關鍵詞】網絡環境 群眾工作 機遇 挑戰 網絡規范
截止到2011年1月19日,我國網民總數已達4.57億,居世界第一。隨著網絡的普及,互聯網不僅成為普通群眾獲取信息、表達意見、進行監督的重要通道,也為黨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做好群眾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如何利用網絡做好黨的群眾工作,已經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面臨的新課題。
網絡環境下群眾工作面臨的新機遇
為黨的群眾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當前我國的改革發展已進入攻堅時期,利益關系更加復雜,社會矛盾日益突出,這對做好群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黨傳統的群眾工作需要繼承和發揚,但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所在,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群眾工作的需要。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技術和交流工具,快速便捷等特點為新時期黨的群眾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
為黨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新的窗口。在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黨員干部通過網絡了解社情民意有其必要性,也是必須掌握的一種工作方法。通過上網收集信息,了解網民反映,是黨員干部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也是了解群眾意愿,實現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重要手段。通過網絡征求到的意見更廣泛、更直接,也更具參考應用價值。
為群眾表達意見、進行監督提供了新的通道。改革開放以來,群眾利益訴求不斷向多元化、多層次發展。不可否認,黨和政府在政務公開、民主監督和人民意見表達及傳遞上的工作并非十分理想。和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在表達民意、進行監督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強烈的時代特征。以網絡為平臺,實施黨務、政務公開化,同群眾進行對話交流,自覺接受監督,有利于各類矛盾的化解。
為黨的群眾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間。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生活方式,既有現代化的手段和技術,更有現代化的觀念和內容,它具有巨大的創新發展空間,為網上群眾工作的開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大技術平臺,對群眾工作有著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可以預見,網絡技術的發展必將給群眾工作的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渠道,使黨的群眾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展。
為提高群眾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渠道。群眾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實現黨和政府決策與社情民意的上通下達,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確保群眾聲音的傳播能夠有效互動、暢通無阻和快速及時。而互聯網互動、快捷、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正與新世紀黨的群眾工作要求相契合。善用信息網絡渠道,對于提高群眾工作水平和效果有著重要意義。
網絡環境下群眾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輿論引導權遭遇挑戰。傳統媒體對信息具有選擇性,網絡時代則打破了信息準入權的限制,信息發布不再是傳統媒體的專利。網絡輿論已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輿論引導的新領域,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個人網站、博客等網絡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信息源頭更多更廣,黨和政府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對社會信息進行完全的管制,過去依靠組織權威進行意識形態灌輸的優勢受到極大沖擊。黨的意識形態引導工作難度越來越大。
政府公信力遭遇危機。在涉及政府與群眾關系的問題上,我國網民形成了傳播學中的所謂“刻板印象”,即對公權力不信任,對社會公正缺乏信心,而且這類認知和情緒在一些突發事件上不斷得到驗證。現在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一些部門和黨員干部沒有公共危機的概念,當網絡出現突發IgyrY6EWsSPsas/J++DZXQ==性的傳播事態后,一些部門和領導干部不是主動披露信息,引導輿論,而是極端輕視公眾的判斷力,濫用公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情感,極力掩蓋事實真相,有損政府公信力。還有一些地方政府視批評為誹謗,不僅刪帖、封堵IP,甚至動用警力抓捕發帖人,處理方法簡單粗暴,嚴重破壞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
“群體極化”效應嚴重。“群體極化”指群體中原已存在的傾向性通過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強,使一種觀點朝著極端的方向轉移。網民由于匿名身份,加上“法不責眾”的心理,更容易產生“群體極化”。當前,“群體極化”效應中最值得警惕的就是網絡極端言論,他們利用一些群眾的不滿情緒,隨意裁剪夸大現實問題,以達到煽情的效果,激化現實矛盾。更有甚者,直接否定改革開放,否定黨的領導。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互聯網上的極端言論在選材方面具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基礎,在內容和形式上盡其煽情、惑眾之能事,在結論上則直接損害到黨的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給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增添了新的難度。
網絡輿論壓力增大。網絡作為輿論傳播的加速器,具有強大的無與倫比的優勢。近年來,網上曝光事件呈現出“沒有處理結果就絕不罷手”的態勢,網上輿論已經形成一個有現實影響力的虛擬“壓力集團”,對當事人特別是負有社會管理責任的公權力形成壓力。輿論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確實加快了很多問題的解決,但與此同時,當公眾輿論被誤導后,也有可能背離最初輿論監督的宗旨,網絡監督隨之變成了網絡干預、網民審判,在民意不可違下,政府、司法也面臨被其支配的危險。
網絡規范困難重重。互聯網在向人們展現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也遇到了諸如網絡失范問題:首先,有害信息屢禁不止。虛假、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信息大量存在,擾亂了人們的視線,弱化了人們的道德自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其次,“網絡暴力”沖擊法律規范。網絡群眾運動肆意,已經超越了監督的門檻,開始爭奪網絡執法權,直接侵犯當事人的隱私和權利。第三,“網絡犯罪”愈演愈烈。網絡活動的隱蔽性,使網民容易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責任,淡化法律意識,從而誘發犯罪。因此,加強和規范網絡管理,遏制有害信息傳播,打擊網絡違法犯罪,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網絡環境下創新群眾工作的對策建議
重視網絡政治自覺。網絡給黨的群眾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把人類帶入一個多維的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網絡輿論成為民意的“晴雨表”。黨員干部無視或輕視網絡,等于自斷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徑,自毀正面引導輿論的平臺。不能正確利用網絡,就無法及時了解發展形勢,無法聽到網民心聲,更無法掌握話語權。黨員干部要清醒認識到網絡對群眾工作的深刻影響,要有重視網絡的高度政治自覺,關注網絡,認清網絡,用好網絡,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出網絡環境下群眾工作的新途徑、新形式和新方法。
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網絡環境下,公共突發事件最能考驗政府的執政能力,也最容易對政府形象造成損害。面對突發事件,需要正確引導輿論:第一,早說話。在信息傳播中,第一印象對受眾的影響尤為重要,在網絡突發事件報道中,要做到先聲奪人,準確發布權威信息,讓政府的聲音在第一時間進入公眾信息體系。第二,敢說話。對社會關注的敏感問題和矛盾,相關部門要行動起來,采取有效措施,給社會一個滿意的答復和處理結果。第三,會說話。政府部門和黨員干部要廣泛聽取群眾的呼聲和意見,調查研究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提高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掌握網絡溝通藝術。在與網民交流的過程中,黨員干部要掌握一定的網絡溝通藝術:第一,身份的平等性。與網民交流時必須平等待人、以理服人,而不應居高臨下、以權壓人。第二,語言的契合性。在利用網絡開展群眾工作的時候,要善于運用網言網語,拉近和網民的距離,增加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三,以誠待人。在與網民的交流中,必須坦率真誠,這樣才能贏得網民的理解和寬容。第四,寬以待人。針對網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意見,應該有一個寬容的態度,廣開言路,給群眾一個說話的寬松環境。
規范網絡管理。我國是一個網絡輿論大國,但網絡管理相對滯后,規范網絡管理刻不容緩:第一,強化法律規范。有必要制訂一部有關互聯網的專門法,特別是網絡輿論監督這一塊,盡快建立健全網絡公民監督法規。第二,加強網絡道德規范。要加強網民的網絡道德規范的宣傳教育,促使網民樹立網絡自律意識,遵守網絡道德。第三,加強技術規范。利用防火墻、過濾軟件為主體的多重保護措施,屏蔽有害信息,遏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和蔓延,凈化網絡環境。
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網絡環境下,對黨的群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一,提高群眾溝通能力,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前提;第二,提高組織群眾的能力,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第三,提高民主決策能力,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條件;第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第五,提高依法辦事能力,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保證。政府部門和黨員干部提高工作能力的過程中,更要善于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把存在的問題解決好,把出現的矛盾協調好,真真正正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這樣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網,不斷提高黨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