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行標志書法形式多樣,但總不外乎手寫體和電腦印刷體兩大類。手寫體一般都是請著名書法家題寫的,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等,既富有個性也很有文化味。而其他諸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則使用的是電腦字體,雖然比較現代時尚,但與前者相比,其特殊性和唯一性就沒有了,也缺少了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
【關鍵詞】銀行標志書法 書體 書寫者
近年來,我國新建銀行日漸增多,目前總數有200余家之多,其銀行標志書法也林林總總,真有點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雖然銀行標志書法形式多樣,但總不外乎手寫體和電腦印刷體兩大類。手寫體一般都是請著名書法家題寫的,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等,既富有個性也很有文化味;而其他諸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則使用的是電腦字體,雖然比較現代時尚,但與前者相比,其特殊性和唯一性就沒有了,也缺少了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
手寫體的銀行標志書法
中國人民銀行的標志書法與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幣上的完全相同。關于這六個漢字是誰題寫的,社會上一直眾說紛紜。有說是董必武寫的,有說是中國人民銀行首任行長南漢宸寫的,還有的說是當時總行研究處處長冀朝鼎寫的,因為他們三人都寫得一手好字。其實,這六個字是由當時在中國人民銀行任金融研究員的馬文蔚先生(1904年~1988年)書寫的,來源于第二套人民幣。
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二套人民幣改革的設想被提到議事日程。1951年,中國人民銀行首任行長南漢宸特意從故宮博物院借來一支宮廷用筆,請馬文蔚先生題寫了“中國人民銀行”和“壹、貳、叁、伍、拾、圓、角、分”等字。不久,這些字便出現在第二套人民幣上。以后在設計第三套人民幣時,票面上的面額漢字改用了印刷宋體字,但“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六個字仍然沿用。在設計第四套人民幣時,又重新把面額文字由印刷宋體改成了馬文蔚先生的手跡,同時把行名和面額漢字中的繁體字改成了簡體字,異體字改成了正體字,但仍沿用馬文蔚先生的書體。到第五套人民幣時,行名仍沿用第四套人民幣上的字體,但面額漢字又改成了印刷宋體字。
馬文蔚先生博學多才,尤善書法。他用隸書題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力足豐潤,為漢隸和魏碑的變體,典雅和諧且剛柔并濟。雖然基本筆畫仍屬隸書,但字形與魏碑相似,尤與魏碑中的《張黑女墓志》神似。
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交通銀行,是中國早期四大銀行之一,也是中國早期的發鈔行之一,其發鈔歷史長達33年,是發鈔時間最長的銀行。1986年7月24日,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點,國務院批準重新組建交通銀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組建后的交通銀行正式對外營業,總部設在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現為中國五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之一。
交通銀行四字,為我國近代著名書法家鄭孝胥所書。鄭孝胥(1860年~1938年),滿洲國建國的參與者之一,曾任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以他的“鄭派”行書聞名于世,同時他也是一位工于楷書的書法大家。交通銀行四字,字體結構緊煉方折,既肅穆典雅,又險絕縱逸,既不出規范,又奇姿流美。據本人推斷,該字更多地源出于有“魏碑之王”之譽的《張猛龍碑》。
鄭孝胥是個漢奸,歷史上早有定論,他在書法上的建樹則另當別論,故交通銀行對其字存而不廢堪稱明智之舉。其實,不要說現在,即使在當時,也沒有幾人的書法能望其相背。偽滿期間,東三省的機關、學校、社會團體、商店的招牌不少都出自鄭氏手筆,但后來多被鏟除和廢棄。故交通銀行四字尤顯珍貴,它的存在可以讓我們時時領略“鄭派”書法的風采。
中國銀行也是中國早期的四大銀行之一,于1912年1月24日由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批準成立。1912年2月5日在上海大清銀行舊址上開業,改大清銀行為中國銀行,負責整頓幣制、發行貨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故中國銀行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四字原為孫中山先生題寫,現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營業部(原中國銀行總行)大樓上的石刻行名仍為中山先生原題。建國前,各地中行行名的體例、格式各有不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兼任中國銀行行長后,感到中行有必要統一體例,便請著名書法家郭沫若先生(1892年~1978年)重新題寫。1980年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外匯兌換券上首次使用了郭沫若題寫的“中國銀行”,一經面世即大受歡迎。郭沫若所題的“中國銀行”四字極富變化,粗筆不臃腫,堅實如柱,細筆不柔弱,剛勁似鐵,飛白恰到好處,字字精到,有大氣磅礴、力重千鈞之勢,實為郭沫若先生題字中的精品。
有一段時間,“招商銀行”四字被誤認為是著名書法家賴少其先生所書,其實,它與“賴體”雖然相象,但絕不是“賴體”。事實上,它是1987年由當時87歲的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秦咢生老先生所題。秦咢生先生(1900年~1990年)于書兼擅數體,尤精究東晉名碑《爨寶子碑》,曾作《集爨論爨十絕》,所作“爨寶子”體,尤得其神理意趣,故時人美其名曰“秦寶子”。所以,只要略通書法的人,就會發現“招商銀行”四字與《爨寶子碑》酷似逼肖。秦咢生所題“招商銀行”四字,深得《爨寶子碑》之神韻,但比其更加粗壯雄渾,四個字稚拙古樸,隸意濃厚,氣質高古,極富個性,讓人過目不忘。
北京銀行、天津銀行均為當代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1937年~2005年)所題。北京銀行原為“北京市商業銀行”,成立于1996年,由劉炳森先生為其題寫行名。2004年更名為北京銀行后,將“市商業”三字去掉。劉炳森先生的隸書世稱“劉體隸書”,他在堅實的傳統功力基礎上,用現代審美意識并參以姊妹藝術的某些韻律和情趣,創造性地形成了個性鮮明的隸書體,在當今中國書壇上獨樹一幟。劉炳森所書的北京銀行和天津銀行,書風凝厚穩健又俊逸瀟灑,將古典性與現代性較好地融為一體。
電腦字體的銀行標志
電腦字體的銀行標志。此類銀行標志很多,尤其是近年來新成立的銀行多使用電腦字體。現在電腦字庫中的字體豐富多彩,但銀行多選用那些雄渾、大氣、有力的字體,以體現自身的氣魄和經濟實力。電腦中的字體又分印刷體和書法體兩大類,如黑體、宋體等是印刷體,楷體、魏碑體、隸書體等為書法體。
電腦中的印刷體。中國工商銀行與中國光大銀行標志使用的是電腦中的黑體字。黑體字筆畫粗壯有力,字形結構嚴謹,樸素大方,穩重醒目。它抹掉了漢字手寫體的一切人為印跡及其造字淵源,沒有手書的起始和收筆,而以幾何學的方式確立了漢字的基本結構(這種結構是構建性的,而非書寫性的),其均勻的筆劃寬度和平滑的筆劃弧度表現出一種穩定的、充滿機器意味的無時間性及共時性特征。興業銀行和上海銀行使用的是印刷宋體字。
宋體字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在其千余年的流傳賡續中,宋體字是唯一仍在使用而沒有太多改變的字體,它的形態特征和精神特質也在無形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宋體字的特點是,筆畫橫細豎粗,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宋體字的筆畫仍保持了中國書法的本質特征,與顏真卿的楷書相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歷史繼承性,其點、捺、撇及轉折處的頓挫處理,是對書法運筆進行了高度的藝術化概括。宋體字因為承傳了顏體字的審美韻味,故而顯得寬博大氣,氣勢恢宏,同時又剛勁秀氣,讓我們時刻感受到大唐雄風。
中國建設銀行標志所使用的是電腦里的特制字體,俗稱“建行體”。這種字體,粗壯有力,方圓兼備,美觀大方,莊重活潑,極富新意。它一出現,就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喜愛,風行一時?,F在華夏銀行標志使用的也是這種“建行體”。
電腦中的書法體。電腦中的書法體也受到了許多銀行的喜愛。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所使用的都是電腦中的魏碑體字,這種電腦魏碑體是集合了魏碑書法的特點而形成的。
魏碑體是北魏時期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的產物。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宜興人陳祿淵(1902年~1986年)在凌厲森嚴的魏碑《張猛龍碑》骨架基礎上,加上晚清張裕釗的漲墨筆法所形成筆畫交界處內角的圓轉,并由京劇抑揚頓挫的唱腔得到啟發,整合成用筆提按有致,并極具緊張感、節奏感的“新魏體”。“文革”期間,劍拔弩張的政治氣氛需要同樣劍拔弩張的字體,于是這種字體便如日中天,擠進了印刷字體的行列,并大受歡迎。
這種“新魏體”的最大特點是其捺畫長而豐滿,下端凸出,穩壓陣腳,故又俗稱為“捺腳魏碑”。它將印刷要求和書法藝術完美結合,將魏碑的結體特點融入印刷體中,并使之規整劃一,刀刻味十足。其筆畫斬釘截鐵,險勁而富于變化;結字緊密,欹正相生,內斂外放,險中求穩。有大氣磅礴之勢,使人觀之感到雄健奔放、韻味深長。
中信銀行標志使用的是電腦中的楷體字。電腦中的楷體字是一種書法體,它是模仿書法中的楷書而來的,據筆者分析,它主要是來源于“楷書四大家”中的歐陽詢的“歐體”。成為印刷體后,這種楷體字仍具備“歐體”的特點,方圓兼施,點畫勁挺,筆力凝聚,看起來備感親切。
中國民生銀行和吉林銀行標志使用的是電腦中的隸書體,電腦中的隸書體有華康隸書體、方正隸書體和華文隸書體。而兩行采用的均是華文隸書體。華文隸書體較多地保留了隸書的筆勢和特點,如 “蠶頭雁尾,筆必三折”等,方勁古拙,幾欲與手寫體亂真。(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