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闡述“和而不同”思想的歷史淵源并分析其內涵的基礎上,提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堅持“和而不同”應做到立足本國文化傳統,不搞文化霸權主義,求同存異,和諧共處。就當今世界來說,各國同處“地球村”,都在謀求發展,更應該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以實現共同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 “和而不同” 求同存異 和諧發展
“和而不同”的歷史淵源
中華民族自古以和為貴,“和”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和”的觀念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和而不同”思想不僅被人們用來作為自己的處世之道,甚至還被奉為治國、平天下的有效準則。
“和而不同”思想中包括兩個主要概念——一個是“和”,一個是“同”。先來分析一下這兩個詞的意義:
“和”本來和音樂有關,是指聲音相和,音樂調和。《廣韻·過韻》:“和,聲相應。”“和”又寫作“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經傳多借和為龢。”《說文·龠部》:“龢,調也。從龠,禾聲。”龠,像樂器笙的形狀。笙的音色甜美、柔潤、音量較小,變化幅度不大,而色澤明亮,能吹單音,也能吹和音。因此笙常用來為嗩吶、笛子伴奏,或在樂隊中作“溶合劑”,調和各種樂器的音色,飾潤、軟化某些獨奏樂器的個性。后來,“和”由音樂的調和擴展引申為和諧、和順、和睦等意義。《廣雅·釋詁三》:“和,諧也。”《廣韻·戈韻》:“和,順也。”
再看“同”的意義。《說文》:“同,合會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廣韻·東韻》:“同,齊也。”“同”就是齊一、統一的意思,是完全同質的,沒有差異的。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和”與“同”的區別。據《國語·鄭語》記載:史伯在向鄭桓公分析周王朝衰落的原因時,明確指出周幽王“去和而取同”是周王朝衰敗的根源。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這也就是說,“和”是不同元素的結合,不同、差別是“和”的前提,這樣的“和”才能長久,“和成”的物才能豐長。如果“去和取同”,那就會“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無講”,以此治國,就會排斥異己、獨斷專行,這就離滅亡不遠了。
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進一步揭示了 “和”與“同”的差異。《晏子春秋》記載:佞臣梁丘據對齊景公阿諛逢迎,景公感嘆說:“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反駁說:只能是同,怎么能說是和呢,并進一步以廚師和羹與樂師操琴的雙重比喻說明了“和”與“同”的區別:“和”就是多種因素互相配合,互相補充,以“相濟”“相成”;“同”就是相同因素的簡單重復。晏嬰進而把“和同之辨”用于說明君臣關系。晏子認為,君臣之間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承認矛盾存在的客觀性和不同意見的合理性,允許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見,在彼此充分發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狀態和理想境界。而“同”則相反,它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許不同意見、不同認識的存在,臣子為利益驅使諂媚君主,不說真話實話,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這不僅表明臣僚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長君主的專制思想,這樣的“同”與“和”是有天壤之別的。這些有關“和”與“同”的辯證觀點對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和而不同”思想的內涵
孔子“和而不同”的主張是在史伯和晏嬰的“和同之辨”基礎上提出來的,孔子從做人的角度區分了“和”與“同”,把“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之一。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講和諧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才盲從附和而不講和諧。怎樣才能做到“和而不同”,做一個謙謙君子呢?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原則。
保持獨立。小人對不同的觀點是盲從,是茍同;而君子則不然,君子與人和,但是有自己的立場和原則。君子“和而不同”首先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主張,不唯唯諾諾,不人云亦云。保持獨立還意味著君子應該獨立思考,明辨是非,對他人的觀點進行客觀地分析、辨別,要實事求是,就事論事,不以人論事。正像孔子所說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能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系,但不結黨;小人結黨,但內心不和。也就是說君子對待別人的觀點主張不以對方和自己的私人關系作為判斷標準,而是客觀、公正。孔子也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由此看來,君子辨別是非一定不以個人利益和喜好為準,而是根據道義,合于道義的就是正確的、應該維護和執行的,不合道義的就是錯誤的、必須予以反對的。
尊重他人。在保持自己個性獨立的前提下尊重他人。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在維護自己的發言權和獨立性的同時,也要保證他人的言論自由。所以君子能夠認真、虛心地聽取不同意見和建議,容許不同觀點的存在;能夠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也能夠態度誠懇地對待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即使自己身處高位,也能允許下屬發表不同的言論,決不搞一言堂。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但不過度宣揚自己的觀點,否則就會有強加于人之嫌。
共同發展。在明確自己的主張和聽取他人觀點的基礎上,對不同觀點認真分析、取舍,于己可以吸收他人觀點的合理之處;于人則要坦誠相待,給予應有的幫助,互相促進,和睦相處。只有達到不同觀點的和諧統一,才會有創新,并最終實現和他人的共同發展。這就是孔子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堅持“和而不同”
當今社會,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以及各族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空前頻繁,真正進入了“公共外交時代”。各國人民的交流首先表現為文化的交流。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歷史、地理環境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文化。在這種全球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各種文化的和睦相處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因此“和而不同”思想對我們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跨文化交流中堅持“和而不同”,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立足本國文化傳統。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是在該民族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由歷史的積淀形成的,具有濃厚的民族性。而每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又都會與其他國家、民族發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和接觸。在這種文化交流中,我們不免要走“拿來主義”路線,但是“拿來”應該不忘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如果沒有了傳統,也就失去了該民族的立身之本。
當今世界,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攻擊下,越來越多的國家的民族傳統意識被喚醒,開始有意識地加強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宣傳和保護。比如在外語特別是英語的沖擊下,很多國家加強母語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2007年中國教育部發出倡議,建議大學對所有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以提高大學生的語文素質;在社會上近幾年也掀起了幼兒“讀經熱”。這些對提高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不搞文化霸權主義。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是在特定環境中產生、發展的,都有其合理性。不同文化沒有好壞優劣之分,我們不能以自己民族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更不能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強行推行自己的文化,搞文化霸權。我們知道政治霸權主義曾導致兩次世界大戰,同樣文化霸權主義也是一種不穩定因素,是與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兩大主題相違背的。
我們從自身出發,堅持不搞文化霸權主義,同時也要警惕并反對某些強勢國家的文化霸權主義傾向和行為。對席卷全球的好萊塢電影、麥當勞快餐、搖滾音樂等,我們在享受其有益成分的同時也應保持清醒的認識,必須樹立傳統文化保護理念。我們從不反對文化的多樣性、多元性,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的文化,這正是構成五彩紛飛、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的最基本元素。各個國家可以通過相互尊重與平等的文化交流,達到共同發展和繁榮人類優秀文化的目的。但是,我們對利用文化霸權的手段來達到強權政治的企圖,是堅決反對的。我們反對搞文化霸權主義就是要保持世界文化的“不同”,堅持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求同存異,和諧共處。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這并不妨礙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相反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和碰撞往往會對彼此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西方的科學、民主精神傳入中國,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科學領域,中國的自然科學逐漸發展起來;在哲學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廣泛傳播,促成了中國哲學思想的新發展;在社會道德方面,“三綱”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的道德范疇的建立。
由此看來,不同文化在保持各自獨立性的前提下,與其他文化接觸、交流,“以他平他”,才能達到史伯所說的“豐長而物歸之”,這就是“和”的境界。世界各國同處“地球村”,都在謀求發展。發展需要和平的環境,所以我們應該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和諧共處,最終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作者分別為:河北大學講師;河北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