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黨9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向青年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歷程中積累了豐富寶貴的歷史經驗。青年學生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在向他們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始終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始終緊密結合實際,始終以青年團組織為依托,始終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開展教育的主渠道。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青年學生 馬克思主義教育 經驗
青年學生是革命運動“首先覺悟的成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①在近代中國人民探索國家出路的歷程中,是青年學生和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最先找到并最先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漸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一誕生就遵循馬克思主義原則,把青年看作自己的助手和后備軍,始終同廣大青年學生保持著緊密聯系。從此,廣大青年學生就和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結下不解之緣。建黨9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制定不同的方針和政策,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向青年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播撒理想的種子,積累了豐富寶貴的歷史經驗。
始終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
中國共產黨一貫強調要根據不同歷史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確定黨的中心任務,緊緊圍繞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加強黨對革命事業的領導。不同歷史時期,黨對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具體目標和任務是不盡相同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在革命根據地,黨先后創辦了蘇維埃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等新型大學,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為指導方針,以革命實踐為課堂,以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為著眼點,為革命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在國民黨統治區,黨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生運動,組織和推動青年學生研究中國革命問題和學習馬列主義,并在一些大學公開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課程,辦刊物和各種補習班宣傳介紹馬列主義,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明確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認清國民黨新軍閥的反動腐朽和自己肩負的責任。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大批青年學生在黨的正確指引下,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成長為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的中心任務是恢復國民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改造。黨教育青年學生抵制各種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加強共產主義思想道德觀念,并在高校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課程體系。這個時期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質,鮮明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隨著中國革命和建設進程而發生變化。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明確規定:“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②所謂德,毛澤東強調:“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青年學生,都應該努力學習。除了學習專業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③這一時期,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以毛澤東思想為內容,以社會主義教育為中心,以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為根本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黨與時俱進的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青年學生。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先后走進課堂,這些理論成果正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這個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執政興國的三個基本問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90年以來,黨始終堅持用馬列主義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始終與時俱進的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教育青年學生,在每—個關鍵的歷史時刻,帶領青年學生頑強拼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功立業。
始終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開展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始終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旗幟”。回顧歷史,中國青年學生正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覺悟并團結起來,在愛國主義的激情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20世紀初,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危難時刻,五四運動吹響了愛國主義的號角,先進的愛國學生一方面以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為己任,奮不顧身地投入到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封建軍閥的賣國行徑的艱苦斗爭之中,一方面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帶領廣大青年學生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愛國主義篇章。新中國建立后,黨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青年學生,把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行動,建設新中國、保衛新中國成為當時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內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青年學生,把愛國主義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結合起來,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成為新時期愛國主義的鮮明特征。
90年以來,黨始終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始終積極引導廣大青年把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投身中國革命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行動,自覺地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自覺支持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黨始終教育引導廣大青年把愛國主義與國際視野聯系起來,學習世界各民族的長處,為祖國、為人民奉獻青春和才華。
始終緊密結合實際開展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
“馬克思主義不是對‘彼岸世界’的一種論證,而是對‘此岸世界’的現實關注。”④為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鮮活而不至于變成空洞的教條,增強理論的感染力,黨在對青年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黨在延安時期關于干部學校的決定中提出:“學生的是否真正領會(理解、認識、懂得),以學生的是否善于應用為標準。這里所說的應用,是指用馬列主義的精神與方法分析中國歷史與當前的具體問題,去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使學生養成這種應用的習慣,以便在他們出校之后,善于應用馬列主義的精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與指導實踐。”⑤1956年8月高等教育部專門下發了《關于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考試評分問題的意見》,指出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這種理論去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而非書本的死記硬背。所以,必須使學生學會區分馬列主義的字句與馬列主義的實質,領會這種實質,并將這種實質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避免空洞的學習。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緊密聯系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的巨大變化,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聯系青年學生自身的思想實際,關注青年訴求,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剖析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為青年學生解疑釋惑,在解決青年學生訴求中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更多青年學生選擇和信仰馬克思主義,自覺用馬克思主義信仰指引自己人生的成長方向。
90年以來,黨始終理論聯系實際,在國際政治風云和經濟變幻情況下,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教育青年學生,引導青年學生聯系自身實際學習馬克思主義,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認識。
始終依托青年團組織開展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
青年只有組織起來才有力量,把青年吸引到各種先進的組織之中,是無產階級政黨爭取革命事業勝利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積極地幫助青年建立自己的先進組織。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了發展黨員的辦法,并決定各地區都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從團員中提拔進步分子入黨。在中國革命的各個革命階段中,革命任務不同,青年團名稱也不同。從1920年到1925年,有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從1925年到1936年,有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1936年到1949年,黨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里組織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民主青年聯盟、民主青年團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是黨在各個革命階段領導青年運動的組織,是歷次學生運動的核心。解放以后,1949年正式成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7年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青年團明確宣布“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夠根據革命需要不斷制定新的政策,并據此調整青年團組織的任務,甚至重新設立新的青年組織以順應形勢的要求,從而使其領導下的青年組織始終能夠符合革命需要。1949年元旦黨中央發布的《關于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中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是黨以馬克思列主義教育青年的學校”,團的基本任務“在于有系統的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從革命實踐中不斷地教育自己的團員和青年群眾,同時應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神組織廣大青年群眾積極參加我黨和人民民主政府所號召的各種運動”。⑥建國以后,廣大青年學生在團組織帶領下,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一支最積極、最有生氣、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的力量,受到黨和人民的高度贊揚。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為黨團結教育青年的核心組織,作為黨聯系青年群眾的紐帶,無論是在新民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帶領廣大青年群眾發揮了巨大作用。
90年的歷史證明,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中國青年,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人民緊密結合,為祖國奉獻青春,才能大有作為;中國青年運動必須沿著黨指引的正確方向前進,黨的領導是共青團工作和青年工作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保證。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沿著黨指引的道路前進,共青團才能經得住任何困難與挫折,經得起任何風浪的考驗,在任何艱苦復雜的環境下都不迷失前進的方向。
始終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向青年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社會、人生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理論,培養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實際上是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青年的歷史。
從建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近30年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創、形成和發展的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革命根據地的新型學校和國民黨統治區的大學中進行。在這些大學中,黨緊密結合革命斗爭的需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為指導方針,以革命實踐為課堂,以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為著眼點,為革命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從新中國初期到“文革”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奠定和曲折發展時期。50年代初,在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大力批駁舊的教育思想觀念,一方面積極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有力地推動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和政權建設等政治運動的順利進行。“文革”十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嚴重受挫時期,正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被迫取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在撥亂反正的過程中,逐步走上了正規化的道路。1978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意見》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社會主義各類高等學校的必修課;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新中國大學區別于舊中國大學,社會主義高等學校區別于資本主義高等學校的重要標志。”⑦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1994年1月24日,江澤民提出:“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教育系統要編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材,作為學校政治課的主要內容。”⑧明確提出了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三進“要求。1994年8月3I日,中共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中心內容。這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根本措施。”⑨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1998年4月23日,黨中央批準高校“兩課”課程設置新方案,明確要求在高校開設鄧小平理論課程,系統講授鄧小平理論,要求整個“兩課”課程體系要圍繞學習、理解、掌握和運用鄧小平理論這一中心內容展開。黨的十六大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我們黨的行動指南。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武裝當代青年學生,是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事,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90年來,隨著形勢的變化,黨不斷調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方案,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和教學方法,擴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管理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已經成為對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作者單位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本論文為教育部“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專項課題資助,課題編號:10JDJNJD076)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604頁。
②③《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第204~244頁。
④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及其實現途徑”,《光明日報》,2009年08月04日。
⑤何東昌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673頁。
⑥郭軍寧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新華出版社,1991年6月,第34頁。
⑦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70頁。
⑧《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52頁。
⑨國家教育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教育法規匯編(1990~1995)》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4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