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黨執政幾十年來的歷史經驗證明,我黨繼承和發揚以史為鑒的優秀傳統,大大豐富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治國的經驗,提高掌握執政規律并按執政規律辦事的自覺意識,增強把握時局、判斷時勢的主觀能動性,是保證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是黨在執政道路上不斷取得成功和勝利的精神法寶。
【關鍵詞】以史為鑒 中國共產黨 執政 精神法寶
新中國后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由過去的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在這一角色轉變過程中,有過成功,也有過失誤,但總的來說,成功是主要的,失誤是次要的。這些成功的取得,與黨始終注重“以史為鑒”的優良傳統是分不開的。后人借緬懷劉少奇之際,評價這段歷史說:“他想到,全國解放了,我們黨成了執政黨,領導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是多么艱巨的事業!因此,必須熟悉歷史,借鑒歷史,從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汲取有用的經驗”。
新中國黨的幾代領導人都重視“以史為鑒”
中國歷史上一直有著注重歷史學習、總結歷史經驗的優良傳統,歷朝歷代統治者為保持政權的長治久安,都熱心于探討和總結前朝興亡盛衰、治亂成敗的歷史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繼承并發揚了這一優良傳統,重視歷史知識學習,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在執政的道路上注意“以史為鑒”。毛澤東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應該總結,從烏龜殼(指甲骨文)到共產黨,這一段歷史應該總結”。鄧小平說:“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江澤民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一個政黨不善于從總結歷史中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可能成為順應歷史潮流的自覺的政黨”。胡錦濤說:“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
在黨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角色轉變時期,這是對黨的一個嚴峻考驗。毛澤東曾形象地稱之為“進京趕考”,提醒廣大黨員干部在勝利面前不要滋生驕傲自滿情緒,不要重蹈李自成失敗的覆轍。古今中外經驗的總結,尤其是黨近90年來經驗教訓的總結,對黨不斷提高并強化自身執政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江澤民曾指出:“怎么保持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長治久安,這是全黨同志特別是中高級領導干部要首先和經常考慮的非常重大的問題。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全面研究我們黨70多年的歷史,并結合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曲折歷程來進行總結和反思”。總之,建國以來黨的幾代領導人都把能否做到“以史為鑒”提到關乎黨執政生命的戰略高度來加以考慮。
以史為鑒是中國共產黨執政道路上的重要精神法寶
歷史上,黨曾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黨因此而成為廣大人民衷心擁護的領導核心。黨及時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結論:武裝斗爭、統一戰線和黨的自身建設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正是依靠這三大法寶,才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勝利。和平建設時期,盡管遭受過挫折和失敗,但總的來說在執政的道路上還是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這些勝利的取得,離不開“以史為鑒”的精神法寶。歷史經驗證明,以史為鑒的傳統精神在黨的執政道路上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豐富中國共產黨執政治國的經驗。治理國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歷史提供的各種經驗教訓,黨都引以為鑒。中國歷史上的儒家學派提倡“仁政”思想,主張對人民施“仁政”。歷史經驗表明,施“仁政”者則國家長治久安,反之則人亡政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以史為鑒,充分吸收這一思想,順應廣大人民的意愿,主張施“仁政”。同時,毛澤東以戰略家的胸懷,對“仁政”作了辯證的理解,把其區分為“大仁政”和“小仁政”。“小仁政”指暫時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水平,“大仁政”指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強盛國力,待這一目標實現之后,自然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采取了施“大仁政”的方法,為新中國建立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歷史上有些王朝在治國方法上剛柔相濟、儒法并用,取得了明顯成效。這一治國方法被江澤民等中央領導人充分吸納,2000年1月,江澤民在一次講話中指出:“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人都主張儒法并用,就是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一個社會治理水平的高低,與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密切的關聯。治理國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多管齊下”。正是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黨提出了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思想。
提高中國共產黨掌握執政規律并按執政規律辦事的自覺意識。歷史和現實不能割裂,只有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才能把握事物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黨員干部若只關注現在,不關注過去,看問題容易片面化。正如毛澤東所說,“規律存在于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入手,規律是說不清的”,“對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作歷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觀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們主觀臆造的規律,才能制定適合情況的各種條例”。
以史為鑒,黨得出一個重要啟示: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人心向背是關系到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決定性因素。早在1950年,朱德就曾提及:“要知道,天下是不能由少數人去包打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一個脫離了群眾而能把天下包打下來的人物。如果你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本事很大,大到可以不要群眾就能把天下打下來,那你不妨試試看,看你能弄個什么結果出來?我看結果不會有旁的,只能有一個:群眾必然會把你拋棄掉”。江澤民說:“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性因素。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很多都走了從得到民心興起到失去民心衰亡這樣一條道路。”黨正是從總結歷史經驗中找到了自己的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
增強中國共產黨把握時局、判斷時勢的主觀能動性。當今時代,一個政黨面對的客觀形勢往往是錯綜復雜、變幻莫測的,這就需要政黨領導人具備“多謀善斷”的素質,才可能準確把握時局,判斷時勢,最終作出正確的決策。三國時期群雄并據,政治風云瞬息變幻,毛澤東談到這一段歷史時,稱贊曹操“多謀善斷”,批評劉備、孫權、袁紹等人“多謀寡斷”。他希望廣大黨員干部學習曹操的判斷力與決斷力,吸取其有益的工作方法,增強把握時局、判斷時勢的主觀能動性,他說:“謀是基礎,只有多謀,才能善斷。應當根據形勢的變化來改變計劃,一個時候有一個時候的要點,這是個方法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通過細致觀察和認真分析,預測世界大戰15年之內打不起來,于是作出了力爭用18年時間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大膽決策(實際上只用了7年)。“文革”結束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冷靜觀察世界形勢,認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果斷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江澤民說:“我們的古人早就懂得多謀善斷的道理,也懂得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害處。成都的武侯祠里有一副對聯,下聯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應該善于審時度勢、果斷決策。”2003年11月胡錦濤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體學習會上講話,要求黨員干部“站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高度,進一步認清當今世界風云變幻的規律性趨勢,進一步認清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大勢,更好地掌握加快我國發展的主動權”。
提升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至今,走過了幼年、青年和壯年期,已經到了成熟期,這期間既有成功,也有失敗,黨一方面把成功的經驗提升為理論,另一方面又敢于正視失敗,勇于承擔并檢討歷史上的錯誤,體現了共產黨人寬闊的胸襟和偉大的氣魄。毛澤東說:“研究中國黨的歷史,不僅要研究勝利的歷史,也還要研究失敗的歷史。只有經過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經驗。不要把錯誤認為單純是一種恥辱,要看作同時是一種財產;不能說錯誤路線沒有用處,它是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的”。鄧小平說:“總結歷史,不要著眼于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辟未來。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錯誤也是我們的財富”。江澤民說:“人類的歷史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任何一個社會制度的更替,都經歷了無數次的反復和斗爭。目前經歷一些挫折,從歷史的長河看,不值得大驚小怪”。胡錦濤說:“做到對的就堅持,不夠的抓緊彌補,錯了的趕快改正”。共產黨人正是依靠這種胸襟和氣魄,才在執政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而這種胸襟和氣魄來自于共產黨人以史為鑒、總結反思歷史正反經驗的優良作風。
結語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后趙統治下的梁州地方首領張駿不忘故國,向東晉皇帝上疏說:“先老消落,后生不識,慕戀之心,日遠日忘”。這是在告訴我們在前進發展的道路上不要淡忘歷史,應該繼承和弘揚前輩的志愿。董必武1959年視察中央檔案館時寫了一首詩,認為檔案工作的作用在于:“創業擴基,前軌可跡。古為今用,功同史冊”,最后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察往知來”。毛澤東也說:“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偉大,在于它善于吸取和總結歷史經驗,把“以史為鑒”視為自己執政道路上的一大精神法寶。(作者單位:九江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