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名:方萊受賄案
[基本案情]2008年1月,開發商毛萊購買了某市一塊土地用于房地產開發,在工程建設中因擅自調整容積率需要補繳土地出讓金,后毛某與該市分管城建、國土的副市長方某結識后,在方某的幫助下,毛某實際支付土地出讓金遠遠低于正常應繳數額。當年5月,方某因與人合伙經商資金不夠,打電話向毛某借款200萬元,毛某考慮到在開發房地產過程中。方某為其減免土地出讓金提供過幫助,當即表示同意借款200萬元。隨后方某讓其妻周某到毛某公司借款200萬元,并寫下借條,但整個過程中雙方均為談及借款利息事項。2010年5月,方某受賄案案發時,方某雖分次歸還了所借200萬元本金,但未支付分文利息。
根據偵查結果,本案證據表明:(1)方某與毛某平時接觸并不多,其交往也僅僅限于工作范圍內;(2)方某于2010年3月將所借200萬元本金歸還后,其個人賬戶上尚余有大額資金;(3)2010年3月案發前,方某為掩蓋其借款的事實,指使毛某將借款及還款的所有憑證簽名替換成其妹陳某;(4)案發后2010年6月,方某家屬為掩蓋借款利息之事,分兩次補還利息18萬余元;(5)毛某公司的資金大部分系商業銀行貸款和從他人公司高息拆借所得。
2003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了《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紀要》(下文簡稱《紀要》),首次界定了借貸形式的賄賂犯罪中幾種情形的判定:(1)有無正當、合理的借款事由;(2)款項的去向;(3)雙方平時的關系如何,有無經濟往來;(4)出借方是否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其謀取利益;(5)借款后是否有歸還的意思表示行為;(6)是否有能力歸還;(7)未歸還原因。依據《紀要》的內容及司法實踐,我們認為,偵查人員在辦理此類借款利息型賄賂犯罪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搜集和審查證據。
一、審查雙方主體間的真實關系
通常的民間借貸,其借貸關系是建立在借貸雙方互相信賴和良好的情感之上,不存在雙方職務上的聯系和請托事由。而借貸利息型的賄賂犯罪,雙方的借貸關系并不建立在信賴和情感之上。而是在行賄人謀取利益和受賄人職務便利之間架起了橋梁,建立借貸關系的本質是權與錢的等價交換,其表現形式是雙方主體僅僅是工作上的一般關系。缺乏互相信賴的情感基礎,這正是行賄受賄犯罪的表征之一。
二、審查主體雙方對借款利息的主觀態度
審查主體雙方對借款利息的主觀態度,即審查雙方在借貸過程中是否有支付和收取利息的意思表示。正常的借貸關系中,借貸雙方都會就借款利息事項作明確表示,事后也會按該表示支付和收取借款利息。而借貸利息型行受賄犯罪中,行賄方因有求于受賄方,在借款過程中往往無收取利息意思表示;受賄方因利用職務便利給行賄方提供過幫助,在借款過程中也無支付利息意思表示。雙方都明知對方的意思,在實際過程中也刻意去追求這種結果的發生。
司法實踐當中,借貸雙方就借款利息的支付和收取的主觀故意是最難以準確把握的。在案發之后,受賄方往往會稱自己沒有不支付利息的意思表示,只是還沒有來得及支付或暫時沒有資金支付利息,這給司法機關在主觀故意認定上增加了難度。我們認為,此時在主觀故意認定上就不能僅以受賄方的個人口供為依據,而應綜合案件的時間、空間,受賄方的經濟狀況等綜合分析,即看受賄方在歸還本金之后是否及時支付利息,是否有支付利息的資金來源,如果受賄方有支付借款利息的資金,而又沒有及時支付利息,那么行受賄雙方很有可能已經就借款利息而形成默示,并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在主觀故意上應推定為刻意去追求結果的發生,這樣更能真實的反映雙方主體之間存在的客觀事實。
三、審查借貸手續是否真實、合情、合理
在正常的民事借貸關系中,一般存在兩種借貸關系,一是關系密切,基于信賴形成的借貸關系,二是關系一般,通過中間人形成的借貸關系。但無論是基于哪種關系形成的借貸,如果涉及大額資金的借貸,借貸雙方必然會訂立書面借貸手續,內容不僅會寫明借貸金額、借款時間、借款擔保人、還款日期,還會明確載明借款利息等事項。而在借貸利息型賄賂犯罪當中,行受賄雙方則是普通的關系,甚至只是工作上的一面之緣,雙方之間形成的借貸關系是建立在國家公權力與金錢交換的基礎之上,借貸雙方要么不寫借條,對借款利息之事也無口頭約定,要么簡單的寫個借條,注明借款金額但不提及利息之事,雙方表面上都裝著糊涂,但是心里都明白借款是無償使用,利息是給的好處費。
四、審查借方出借資金意愿是否出于真實自愿
正常的民事借貸當中,雙方當事人是出于一種互濟互助的考慮,借貸手續中對借款事項會有明確的規定,不會附加與借貸無關的其他條件,在貸方出現逾期不還的情況下,出借人還會催要借款及利息。借貸利息型賄賂犯罪則與之有本質上的區別,出借方往往因有求于受賄人,為了更好的依附受賄人職權而違心的出借資金。即使沒有富余的經濟能力,也會想法設法籌措資金滿足受賄人的要求,事后更是不好意思、甚至不敢收取借款利息,受賄人在借用資金后應支付相應利息,而沒有支付,實為變相的占有了借款利息部分的資金,實際上形成了一種間接受賄。
五、審查貸方借款事由是否正常,合乎情理
就一般的民事借貸關系而言,其形成的契機是真實、合理、可信的,往往確因一方經濟拮據,而又急需籌措資金,而另一方經濟富余,有能力出借資金。而借貸利息型賄賂犯罪中,其借貸關系的形成,在契機原因上具有虛假性,受賄人借款不是用于生活急需,而是轉而消費或用于其它投資,借方考慮到受賄人手中的權力或是眼前既得的利益,不得已籌措資金出借給受賄人,以換取受賄人手中公權力的支持,這種借貸本身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其借貸關系的形成。已經為職務犯罪埋下了伏筆。
六、本案結論
綜上所述,結合本案相關證據材料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方某身為國家工作人員,為毛某減免土地出讓金提供幫助,存在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事實。
第二,方某與毛某系一般工作上的關系,不存在信賴的基礎,其之間借貸也無第三人介紹或擔保,因此我們易推定雙方之間借貸關系的形成是毛某考慮到方某利用職權為其謀取過利益,屬于事后感謝。
第三,方某借款是用于投資以獲取更多的利益,不存在經濟拮據的問題。此外,方某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借款投資經營,本身就是一種違紀違法的行為。
第四,方某借款200萬元屬于巨額資金,但是其借款手續模糊不清,借款事項極其簡單,從借款之初到還款結束,方某與毛某始終未談及借款利息之事,不符合常情,可見雙方對利息之事都心知肚明,形成一種默示。
第五,毛某公司資金都屬于貸款或拆借所得,其資金并不富余,其出借資金是出于方某利用職務便利為其謀取過利益,是看中方某手中的權力。
第六,雙方借貸過程中始終未涉及借款利息之事,在方某歸還本金200萬元后。其個人賬戶上尚有足以支付利息的資金,但在其后長達數月時間里,始終未支付利息,也未與毛某提及過支付利息之事,因此在對此筆利息占有主觀方面,應認定為故意更加合適。
第七,案發之后,方某指使毛某更換借款人姓名,掩蓋其借款事實,并迅速支付借款利息,種種跡象表明,方某對自己收受借款利息之事,在主觀上有清醒的認識。有明顯的畏罪心理。
因此,我們認為,在本案中,方某沒有支付的借款利息,應視為其利用職務便利為請托人毛某謀取不正當利益后,毛某給予的賄賂,根據《刑法》第388條之規定,應認定為受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