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1997年5月馬某與鑿井隊簽訂打井協議,由鑿井隊為他打一眼深井。鑿井隊連續打了五眼井,由于不合要求,均為報廢井,最后第六眼井打成并使用至今。其中,打第五眼并的時間是2000年11月,地點是高速公路路基旁5米處。2000年8月有關部門招標修建高速公路。2001年4月開始施工。2003年馬某將第五眼井的打井時間寫成1997年8月,讓鑿井隊把打第一眼報廢井的技術資料用于第五眼井,并讓鑿井隊把資料上的時間由1999年6月改為1997年8月。馬某還擬寫了鑿井隊對報廢水井的鑒定材料,稱高速公路在施工時造成水井報廢,請鑿井隊隊長、技術員在該鑒定材料上簽了字,蓋了公章,并請有關部門加注了“情況屬實”的意見。馬某用第五眼井提起訴訟,向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索賠。法院終審判決高速公司賠償馬某鑿井等費用92.7702萬元,其他損失70萬元,均已執行。后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向檢察院申訴,檢察院查明真相。
本案的爭議罪名為妨害作證罪、詐騙罪。
[速解]首先,詐騙罪侵犯的是公私財物所有權;而馬某的行為既侵犯了公私財物所有權,又侵犯了司法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與法律的尊嚴。詐騙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使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使公私財物所有人、管理人、持有人產生錯覺,信以為真,“自愿地”將財物交出;而被告高速公司不是因為被騙而“自愿”交出財物的。
其次,《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關于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規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作出處理。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有指使他人作偽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307條第1款的規定,以妨害作證罪追究刑事責任。”雖然該答復不是司法解釋,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是針對地方檢察院的請求而作出的,在刑法修改或正式的立法、司法解釋出臺之前。應該作為該案定性的一個重要參考。
最后,雖然將馬某的行為定為詐騙罪有一定道理,但不論在學理上還是在實務中都有較大爭議。對待爭議較大的法律適用問題,應本著謹慎的態度。本案中,馬某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行為侵犯了司法機關的正常訴訟活動,主觀方面是故意,符合妨害作證罪的特征。將馬某的行為定性為妨害作證罪可以說“名正言順”,既打擊了惡意訴訟的不法分子,又不違背罪刑法定原則。
將代為他人保管的財物揮霍使用的行為定性
李紅
[案情]2007年李某在福建因務工死亡,其妻左某同李某及親友一同到福建解決后事。后同用I方協商達成協議,由用工方賠償左某死亡賠償金、女兒撫育費、差旅費等各項費用共計人民幣14萬8千元,左某在外出時沒帶身份證不能在銀行開戶,李某就借用了自己在中國銀行的一個帳戶,將14萬8千元的人民幣轉入了該戶頭里,稱代為保管。到事件處理完之后,茶某未經左某許可私自將剩余的10萬零400元人民幣偷偷轉入了自己的另一個帳戶并拒絕歸還,后將轉走的10萬余元人民幣獨自揮霍一空。
本案焦點在于,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侵占罪。
[速解]本文認為,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侵占罪。
侵占罪的行為客體包括三類:代為他人保管的財物、遺忘物和埋藏物。從廣義上理解“代為他人保管的財物”,民法上的委托關系固然屬于本條規定的“代為保管”,但是根據日常生活習慣,事實上存在的委托關系也以應屬于本條規定的“代為他人保管”。司法實踐中。“代為他人保管”可能存在以下具體形式:(1)根據法律規定而保管的他人財物;(2)根據合同約定而保管的他人財物;(3)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產生的義務而保管的他人財物;(4)基于不法原因而形成的代為保管;(5)基于行為人的過錯形成的代為保管;(6)基于不當得利而形成的代為保管;(7)針對包裝物的代為保管。
本案中,茶某未經任何人許可私自將剩余的10萬零400元人民幣偷偷轉入了自己的另一個帳戶,拿空卡給被害人左某,并騙被害人左某等兩年半后再去取。經被害人左某多次要求其歸還該款,茶某一直未將該款歸還左某。分析茶某的行為,可以得出以下兩點:(1)茶某對左某10萬零400元的賠償金最初是基于左某與茶某事實上存在的委托關系而取得;(2)茶某未經左某許可擅自將該10萬零400元的賠償金轉到自己的名下另一帳戶并揮霍一空,左某要求歸還其予以推塞至案發時導致該賠償金無法追回的行為,應認定為茶某對左某10萬零400元的賠償金已轉為非法占為己有且具有拒不退還的情形。因此茶某的行為符合侵占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應以侵占罪定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