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瀆職侵權案件訊問中證據的使用應遵循五個原則:使用的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要用少量的證據獲得最大的效果;使用證據要有準備;把握使用證據的時機及使用證據要講究方法。還要注意三個問題:要充分發揮證據科學性的作用;使用證據要與說服教育相結合;使用證據要作詳細筆錄。用證據是指檢察人員在訊問中有計劃、有步驟地使用已獲取的證據,揭露犯罪嫌疑人的狡辯和虛假供述,打消抗拒的心理,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的訊問方法。訊問實踐證明,對不交代真實情況的犯罪嫌疑人,在檢察人員出示證據之后,大多數人都會如實供認罪行。由此可見,訊問中對犯罪嫌疑人使用證據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讓犯罪嫌疑人供認出示的證據所證明的犯罪事實,更重要的是通過使用證據給犯罪嫌疑人一種罪行已經被證實的認識,削弱和消除其僥幸心理,而被迫交待全部罪行。
為減少暴露掌握證據的情況和訊問意圖,推動以后訊問的順利開展,保證使用證據的效果,避免發生違法現象,在訊問中使用證據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使用的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
沒有經過查證屬實的證據不能在訊問中使用。在訊問中使用虛假的證據,是一種欺騙行為,不僅違背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也會給訊問帶來極大的危害。使用虛假證據,會使一些犯罪嫌疑人知道訊問人員并不掌握他的犯罪證據,或者對訊問人員產生反感而加劇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和對立情緒,增加訊問的難度,也可能使一些犯罪嫌疑人供述自己沒有的犯罪,把偵查工作引入歧途。
凡是能用其他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實交待的,一般不要使用證據;在沒有準備好或時機不成熟時,不要匆忙地過早使用證據。否則,可能使犯罪嫌疑人明白檢察人員并未掌握充分的證據,從而增強抗拒心理。
二、要用少量的證據獲得最大的效果
在訊問中能用次要證據時,就不要用主要證據;能口頭提出的就不出示實物;能用個別的證據就不用數個證據。一個證據的使用也不易全盤托出。除非證據實物和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證據外,應盡量避免出示全部證據。只有確信憑全部證據足以改變犯罪嫌疑人的頑固態度時,才可以使用全部內容,否則會使犯罪嫌疑人了解訊問人掌握案情的底細,可能形成提供一點供一點,不提則不供的局面;也不利于考察犯罪嫌疑人認罪的態度,審查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真偽,甚至會漏掉罪行或其他犯罪分子。
三、使用證據要有準備
使用證據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發揮證據的威力。準備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審查證據的可靠程度,選擇可供訊問使用的證據必須是經過合法收集的查證屬實的證據。(2)根據訊問的情勢和犯罪嫌疑人的個性特點,擬定使用證據要解決的問題、時機、方法和順序。(3)分析使用證據后對犯罪嫌疑人可能會產生的影響,犯罪嫌疑人可能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訊問將出現什么樣的后果。(4)使用證據前,要弄清與證據有關的人和事。先要訊問犯罪嫌疑人可能辯解的問題,堵死其退路。這樣,出示證據后,犯罪嫌疑人就沒有回避的余地。
四、把握使用證據的時機
選擇的時機不利,犯罪嫌疑人可能會出現蠻橫抵賴或沉默對抗,使訊問形成僵局。因此,能否把握使用證據的時機,對于突破缺口,使訊問向縱深發展將產生重大的影響。通常犯罪嫌疑人出現以下情況時,是使用證據比較適合的時機:(1)思想動搖時。這個時候使用證據,可以使犯罪嫌疑人感到訊問人手中已掌握了他的罪證,已無退路。促其向交待罪行的方向轉化。在一起濫用職權、貪污案中,犯罪嫌疑人時供時翻,我們向其出示了他指使單位會計銷毀賬目,重復報賬的證據,使他認識到大勢已去,交代了其犯罪事實。(2)口供自相矛盾時。此時使用證據,揭穿假供、亂供、翻供,就可能打破幻想,使其認識到應付搪塞、胡攪蠻纏只能“作繭自縛”,徒勞無益。(3)案情已有突破,但犯罪嫌疑人態度仍不老實,妄圖就此止步時。此時使用證據,是為了使犯罪嫌疑人感到訊問人員不僅了解他已供認的罪行,對其未作交待的罪行也了如指掌,迫使他繼續交待罪行。(4)已經暴露“馬腳”。尚未作出周密防御時。這時使用證據,可以動搖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擴大漏洞,使其感到防御收效甚微,失去抗拒的信心,從而如實交待罪行。(5)頑固抵賴,氣焰囂張時。這時使用證據,等于給犯罪嫌疑人當頭一棒,其猖狂的氣焰就會跌落千丈,往往能促使其轉變態度,老實交待罪行。(6)在犯罪嫌疑人身上或住處找證據,就地訊問時。這種情況下,犯罪嫌疑人思想壓力大,情緒緊張,來不及防備,在確鑿的證據面前只能老實交待。
五、使用證據要講究方法
第一,直接使用。口頭說出證據內容或者直接出示證據。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罪行。它對犯罪嫌疑人刺激強烈,威懾力大,收效顯著,但這種方法給訊問人員回旋余地很小。因而要有成功的把握才可使用。為此應做到:(1)案情透明度要大;(2)證據要可靠且能擊中要害;(3)訊問語氣堅定。在我們辦理的一起刑訊逼供案中。案發后,幾個犯罪嫌疑人訂立了供守同盟,致使訊問工作陷入了僵局。我們根據受害人的指認,找到了其中一個犯罪嫌疑人毆打受害人時用的帶權的木棍。訊問中,在嚴肅地講明法律政策的同時,及時出示了這一實物證據,便這名犯罪嫌疑人認罪伏法,從而突破全案。
第二,間接使用。點出證據的來源或者已印證的某個情節,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罪行。間接使用證據的方法,不易暴露訊問人員掌握證據的情況,能給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造成強烈的連鎖反應,使其意識到犯罪的證據已經被掌握,也可以避免頂牛現象的發生,容易被犯罪嫌疑人接受。但要注意時機的選擇。
第三,連續使用。連續使用相互聯系的,逐漸增加證明力的證據,直至迫使犯罪嫌疑人供述全部犯罪事實。這種方法,用于證據比較確定、充分,而犯罪嫌疑人又堅不吐實的情況,使用證據先用次要的,后用主要的。或者先間接使用,后直接使用。
第四,點滴使用證據。在犯罪嫌疑人供述過程中,當供述某個犯罪事實出現猶豫時,訊問人員及時地說出其不愿說出的話,促使犯罪人繼續供述罪行。在運用時,使用的證據要確實,要少而精;使用的時機要特別恰當,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第五,暗示使用。用一定的含蓄語言,形象的動作或者擺放查獲的實物證據,使犯罪嫌疑人意識到檢察機關已經掌握了證據而不得不交待罪行。在一起受賄案的偵查中,偵查人員從舉報線索了解到犯罪嫌疑人有接受某建筑商賄賂的情況,但由于該建筑商矢口否認,使得舉報人提供的證據材料的真偽難以判明。于是辦案人員在訊問過程中有意安排建筑商跟犯罪嫌疑人打一個照面,該犯罪嫌疑人受到強烈的暗示后,認為辦案人員已經掌握了建筑商行賄的證據,便開始交代問題。
六、在證據的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充分發揮證據科學性的作用。為減少使用證據的數量,發揮已使用證據的作用,對某些證據,特別是各種鑒定結論,應向犯罪嫌疑人反復說明它的真實性、科學性和對案件事實證明的意義,以加強對犯罪嫌疑人的影響。
第二,使用證據要與說服教育相結合。犯罪嫌疑人從不供述到供述,要經過一個激烈的思想斗爭過程,如果訊問人員不善于做說服教育工作,犯罪嫌疑人的思想轉不過彎來,就是通過使用證據使其意識到隱瞞不下去了,也還是很難讓犯罪嫌疑人痛快供述的。特別是對于處于頂牛對立狀態的犯罪嫌疑人更要注意做好說服教育工作,給他一個下臺階的機會。
第三,使用證據要作詳細筆錄。要把訊問人員提出什么證據,以什么形式提出的,出示證據前后是怎樣提問的,犯罪嫌疑人是如何回答的,有哪些明顯的外部表現,都要在訊問筆錄中寫明。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能對口供的真實性作出正確的判斷。
在瀆職侵權案件的訊問中,使用證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案、因人而宜,把握時機,突破案件,鞏固證據,提高案件的質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