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能力是人的核心能力
●孔子和圣吉都提倡學習
●任何職業都需要繼續學習,終生學習
●學習能力是一個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95%的組織自稱是學習型組織
●職場學習和學校學習不同
●讓學習之風吹過我們的職場
什么是人類進步的最大動力呢?我認為是學習能力。正是學習能力,使人類一天比一天進步,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更節約時間和成本。人類由于有了學習能力,才學會了使用火、輪子和貨幣;發明了火藥、指南針、紙、印刷術、電燈、電話;于是我們有了名牌服裝、摩天大樓、汽車,有了手機、信用卡、計算機,有了各種美食,還有了電影、電視、書籍、音樂、光盤等各種精神消費物品。正是依賴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學習能力,我們才有了現代生活所必須的一切。
看一個人有沒有出息,進步快慢,主要是看他的學習能力:看一個組織的發展速度,有沒有持續發展能力,也是要看這個組織的學習能力。這個組織可以是一個家庭、一家公司,還可以是一座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
什么是學習能力呢?學習能力是指在很多種基本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組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能力、意志力、理解力等。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第五項修煉》(The Flfth Discipline)中提出了“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概念,很快得到了世人的積極響應,學習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現在世界上有95%的組織自稱是學習型組織,實際上應該是它們都想把自己改造成“學習型組織”。在這場全球化的學習熱潮中,人們多數只注意到圣吉的倡導之功,很少有人注意到,人類提倡學習的最早者竟然是中國的孔子。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倡導學習,而且他倡導的學習是終身學習,從實踐中學習,學以致用,和圣吉倡導的學習相比,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方法上都毫不遜色,只是中國人沒有把孔子的學習思想和實踐放到讓全世界都能看到的高度。對此,我很為我們的先人孔子鳴不平。如果說圣吉是“學習型組織”之父,那么我認為孔子是“學習型組織”的鼻祖。在人類歷史中再也找不出一個比孔子更愛學習、更善于學習、更樂于學習、學習效果更好的人了。
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有很多,在《論語》中就有64處之多,《論語》第一篇的主題就是“學習”,《論語》的第一句話也是談論“學習”的。總結孔子關于學習的思想,我覺得對職場人更有意義的有如下幾點:
首先,孔子提倡“快樂地學習”。我們知道學習是工作的需要,是提高生活質量之必須。然而對學習卻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人認為學習是很痛苦的事,一種人認為學習是很快樂的事。孔子認為學習符合人的天性,是件快樂的事。《論語》開篇,孔子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樂在其中”是最好的學習態度。
其次,孔子提倡“從實踐中學習”。就學習方式而言,可以從書本中學,也可以從實踐中學,孔子更多地主張從實踐中學。世人以為孔子是個書生,其實孔子更重視實踐,和書本知識相比,孔子更重視從實踐中學習。孔子本身的品行和知識主要是從實踐中學來的,所以他也提倡從實踐中學習。在孔子向他的學生傳授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基本上都是實踐性的課程。曹雪芹的《紅樓夢》里有個對子:“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說的是懂道理,“人情練達”講的是識事理。這些為人處事的技巧在現代職場中也是非常有用的,這樣的學問只能在實踐中學。
再次,孔子提倡“終身學習”。在有些人的觀念里,職場是工作場所,不是學習場所,學習是在學校完成的,到了職場就是來工作的。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其實,人的一生都在學習。據統計數據表明:一個人大學畢業5年以后,他的知識有一半過時了,如果不注意補充知識,他將不如新畢業的大學生。學習從時間上看,包括青少年時的在校學習和參加工作以后的在職學習。孔子提倡的學習是“終生學習”,他本人就是一個最好的“活到老,學到老”的典型。孔子15歲而志于學,直到臨終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在生命的最后5年,他還整理了他以前就存在的中國古籍,經其整理的古籍各個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元典。
最后,孔子提倡的學習是“學以致用”。孔子特別強調“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在《論語·雍也》篇中他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如果一個人學習很多年,書看了不少,生活中的小事都弄不明白,話不知道怎么說,事不知道怎么辦,人際關系一團糟,工作拿不起來,讀書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職場人要立志獻身于某一特定職業。立志是重要的,因為它規定了一個人一生工作的領域,但立志解決的僅僅是要做什么的問題,并沒有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怎么做要靠不斷地學習來解決,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在職場中站穩腳跟,才能發展壯大,成為棟梁之材。
現代人在職場上學習什么呢?我認為,首先是學習專業知識,把手上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學習曲線告訴我們:隨著一個人做某種事情次數的增加,他做這種事情的時間和成本都是遞減的。如果我們做的是相同的事,就要使成本和時間每天都有所下降,如果一天下降1%,70天后我們的工作效率就會提高一倍。如果我們做的不是重復性工作,我們也要通過學習做得比別人更快更好。為此,職場人要求始終跟蹤專業領域的前沿動態,為此,看最新的書、最新的雜志和上網是必要的,但我認為向自己專業領域的牛人學習更直接、更有效。要知道自己專業領域的牛人在想什么、說什么、做什么,甚至關注他們正式場合的衣著和所說的笑話,人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的”。專業領域的牛人不只是專業上牛,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牛,都和他專業上的成功有一定關系。看一個人職場上是否成功,看一下他或她跟職場牛人的關系就可以了,一個職場牛人都不認識的人,不可能是職場牛人。
其次是學習處理人際關系,這反映一個人的情商。經驗證明:一個人職場上的成功,更多地依靠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人際關系也是大學問,而且主要是在職場上才能學會。很多事情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書上說的,要靠自己悟。學習能力在職場中的重要性,既可以從正面論證,也可以從反面論證,比如,學習能力差的人就是想拍馬屁也不會拍得很好。馬屁拍不好也罷,如果觸到“逆鱗”,那就遭殃了。
職場的學習和學校的學習有很大不同。幾乎所有大學生畢業進入職場,都有不適應的感覺,都感到學校學的東西沒有多少能在工作中派上用場。一個人在學校期間的學習是“求真”,那么在職場的學習就要“求達”;如果說學校學習主要是理論學習,那么,職場學習基本上是應用學習。對實踐沒有用的學問,職場是不需要的。
職場是個比學校更大的學習場,誰的學習能力強,誰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就會在職場出人頭地,逐漸就會在職場上“牛”起來。
讓學習之風吹過我們的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