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2010年第9期《體育教學》中的《皮筋助推球成績提高不用愁》(以下簡稱“原文”)一文,感觸頗多,首先被楊柳葉老師認真鉆研教材教法的精神所感動,但筆者也對文中的兩個觀點感到疑惑。
一、質疑
質疑一:原文認為,將皮筋的一端固定,練習者右手持皮筋的另一端進行原地側向推鉛球練習能提高練習出手速度和角度。對此,筆者認為此方法不能提高出手速度。首先從鉛球的速度變化上分析。眾所周知,原地推鉛球時,鉛球的速度由準備姿勢時的零速度到鉛球出手瞬間的最大速度,在這個過程中,鉛球的速度逐漸增大。而采用推橡皮筋,受到橡皮筋阻力的影響(而且阻力越來越大),推橡皮筋的速度先快后慢。這樣推鉛球和推橡皮筋時手臂的用力特征存在差異。經常進行推橡皮筋練習,不僅不能提高出手速度,反而阻礙練習速度的增長。同時,筆者認為該練習方法對改進練習角度的作用也非常有限。一般情況下,為了糾正投擲角度過大或過小的錯誤,我們會在練習者前上方一定距離處懸掛標志物,讓學生將球從其上方推出。通過標志誘導和多次練習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投擲角度。而推橡皮筋時,學生的前上方沒有標志物,所以,學生每次推橡皮筋時并不知道自己的投擲角度是否正確,即使教練員在學生身旁,也不能判斷學生的投擲角度是否準確。況且,不停地推橡皮筋,手臂容易疲勞,手臂在多次推橡皮筋后因疲勞而掉下,導致投擲角度變小。
質疑二:文中認為,將皮筋套在練習者腰部平姿勢或低姿勢,都可以增加練習者的腰部阻力,然后做快速的蹬轉練習能讓學生體驗超越器械感覺。筆者認為,該方法采用阻力的方式的確能讓學生體驗到轉髖的感覺,但對體驗超越器械效果不佳。眾所周知,超越器械是指器械遠遠地落在身體的后面。在原地推鉛球中,超越器械的具體表現是髖軸超越肩軸。而采用此方法不僅不能讓學生體驗到髖軸超越肩軸的感覺,反而會讓學生形成肩軸超越髖軸的錯誤動作,為什么?因為髖部受到了阻力,肩軸受慣性的影響在髖部未充分轉動的情況下超過髖軸。況且,在推鉛球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是手臂過早發力,對這部分學生,如果我們也采取這種辦法讓學生體驗超越器械的感覺,學生的錯誤動作無疑會“變本加厲”。再說,由于橡皮筋給練習者髖部的摩擦力有限,所以將橡皮筋套在練習者腰部平姿勢或低姿勢讓學生體驗轉髖的感覺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建議
綜上所述,采用原地推皮筋既不能提高出手速度,也不能糾正出手角度。將皮筋套在練習者腰部平姿勢或低姿勢不能讓學生體驗到超越器械的感覺,甚至會導致錯誤動作出現。為了提高出手速度,糾正出手角度,讓學生體驗超越器械的感覺,筆者介紹幾種有效的方法。
1.提高出手速度的練習
(1)輕重鉛球交替推。先推重鉛球,緊接著推輕鉛球。重鉛球和輕鉛球是相對標準鉛球而言的,如標準鉛球是5千克,那么重鉛球為5.5—6千克,輕鉛球為4.5—4千克。因為投重鉛球時神經系統很興奮,此時推輕鉛球能突破“速度障礙”,提高出手速度。
(2)推輕鉛球。舉杠鈴快速挺舉后,緊接著推輕鉛球能提高出手速度。原理與手段一相同。
2.糾正出手角度的練習
(1)如果采用推橡皮筋糾正出手角度,筆者建議在離練習者一定距離的前上方設置一個標志物,讓學生手握橡皮筋對標志推,由于標志的誘導,學生經過多次練習,推球的角度就會固定下來,并達到自動化。當然,標志的高度因人而異,但總的原則是保證出手的角度合理。
(2)在練習者前上方拉一根橡皮筋(離練習者有一定距離),練習者反復做原地或滑步推鉛球。
(3)在墻壁的一定高度劃一條標志線,練習者反復做原地或滑步推實心球。這種練習手段不用花太多時間撿球,所以能增加練習次數。
3.體驗髖軸超越肩軸的練習
(1)借助橡皮筋練習。練習者手握橡皮筋進行練習,由于橡皮筋對手臂有一定阻力,限制了手臂過早發力,從而達到髖軸超越肩軸的目的。
(2)合作練習。兩人一組,一人成原地推鉛球準備姿勢站立,另一人用右手掌頂住練習者的右手掌,練習者做蹬轉送髖練習。
(3)單獨練習。練習者成側向推鉛球預備姿勢,右手抵住立柱反復做蹬轉送髖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