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在中國古醫書中稱作“明堂”,這個明堂其實名堂還真不少。從外形看鼻子,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瘦小有肥大,林林總總。
據說,我們的祖先最初生活在充滿水氣的熱帶,他們像熱帶叢林里的猿猴一樣有典型的闊扁鼻子,便于散熱;而在寒帶的白種人的鼻子,比居住在溫帶的黃種人的要窄而高。西方人鼻梁很挺,與古希臘的諸神相似,名曰“希臘鼻”,我們可從維納斯的雕塑中略見一斑;東方人的鼻梁沒有西方人那樣挺拔,鼻甲又比較大,好像是懸空的膽囊,美其名曰“懸膽鼻”。
大鼻子對男人而言是一種陽剛的象征。歐洲有一種說法,認為高貴的男人在其寬闊的額頭下必須要有一個大鼻子。大鼻子有時還代表一個人友善、謙和、機智、開明。法國皇帝拿破侖對“大鼻男”也情有獨鐘,曾說過:“替我找個鼻子夠大的人來,如果我需要個好參謀。”無論是希臘鼻還是懸膽鼻,大鼻子還是小鼻子,古人認為鼻梁挺直,鼻尖豐滿,鼻孔不大不小就是健康的,是先天脾胃發育良好、肺中經氣充沛的表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強弱的變化,我們的鼻子也會有相應的變化。譬如有些成功人士勝友如云,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人又豪爽,“酒逢知己千杯少”,千杯下肚鼻頭腫。明堂不但失去了往日的風度,而且變得又紅又腫,甚至還坑坑洼洼,活脫脫一個酒糟鼻。究其原因是酒能助熱,血熱熏蒸肺臟所致。鼻紅腫生瘡,多屬胃熱或血熱。近年流行的川菜、黔菜及麻辣燙、燒烤等一類的熱性食物,深受眾人的追捧,食而久之鼻端易生紅色粉刺,這多因內熱加外火,引發肺胃蘊熱所致。
有時候鼻子還會拉響危難警報,比如鼻柱潰陷,多見于梅毒病人;鼻柱塌陷,像獅子的鼻子那樣再加上眉毛脫落,這是典型的麻風病臉;鼻孔干燥,黑如煤炭,多屬高熱日久或陽毒熱深;鼻翼煽動,多見于肺熱或哮喘病人,是肺氣不宣、呼吸困難的表現;若出現鼻孔煽張,喘而額汗如油,則多屬病危。
雖然鼻子的表情不及眼睛和嘴那么豐富、細膩,但有時候我們還是可以從鼻子不經意的動作中發現人們情緒的宣泄:例如聞到異味會用皺鼻子表示厭惡,歪鼻子表示不幸,而哼鼻子則有排斥的意味,成語嗤之以鼻就源于此。
生活中大家時常會有觸摸自己鼻子的舉動,不經意間亦透露了某些情感。三五老友聚會,說笑嬉鬧中愛開玩笑惡作劇者,可能會下意識地用手觸摸自己的鼻子,就像《木偶歷險記》中因經常說謊而鼻子越摸越長的匹諾曹那樣不打自招。
遇到難題思考時或極度疲勞的時候,用手捏住自己的鼻梁按摩幾下(如同眼保健操中的“擠按睛明穴”),隨即便有精神煥發的感覺,可見按壓穴位是釋放緊張情緒的一個有效方法。
中醫認為鼻居面部正中,為肺之竅,足陽明胃經分布于鼻旁,鼻上和鼻周有各臟腑的相應部位,心肝脾肺腎五臟依次排列于中央,胃、大小腸等六腑夾其兩側。真可謂:鼻子雖小五臟俱全。
鼻子的顏色也頗有玄機。《黃帝內經》曰:“五色決于明堂”,就是說通過觀察明堂(鼻子)或紅、或白、或黃、或青、或黑五種顏色的變化,不僅可以診察肺和脾的病變,還可以判斷臟腑的虛實、胃氣的盛衰、病情的輕重和預后。
正常的鼻色紅黃隱隱,含蓄明潤,表示胃氣充足。鼻端微黃明潤,見于初病,此時雖病但胃氣未傷,屬病輕;鼻端色白,多屬氣血虧虛,或見于失血病人,鼻端色赤,多屬肺、脾蘊熱,易煩躁,鼻端色青,多見于陰寒腹痛病人,若是鼻端發涼,則病情較為嚴重。因腎虛導致水腫者,鼻端會呈現微黑色。當病重胃氣已衰時,鼻端晦暗枯槁是其特征。
如若得了傷風感冒或急慢性鼻炎等鼻部疾患,時常會出現鼻塞流涕等癥狀。細觀鼻涕的黏稠也有學問,鼻流清涕者屬外感風寒;鼻流濁涕者多屬外感風熱;鼻流膿涕氣腥臭者多為鼻淵即慢性鼻炎,為外感風熱或膽經蘊熱上攻于鼻所致。
鼻子的名堂真的很多,不看不知曉,一看長見識。